一、水中五種物質
(一)溶解氧--水産動物生命要素
同人一樣,水産動物也必須在有氧的條件下生存,缺氧可使其浮頭,嚴重時泛池緻死。一般來說,養殖(育苗)水體的溶解氧應保持在5-8mg/L(ppm),至少應保持3mg/L以上。輕度缺氧雖不緻魚蝦死亡,但魚蝦生長會變慢,飼料系數提高,生産成本上升;而水中溶氧過高則會引起魚類氣泡病。
(二)PH值--水質狀況的晴雨表
PH值是水質的重要指标,這是因為PH值決定着水體中的很多化學和生物過程,如氨氣NH3和硫化氫H2S等有毒物質,由于PH值的不同,其毒性也不同。PH值過高或過低對魚蝦都有直接危害,甚至緻死。
酸性水中(PH值低于6.5)可使魚蝦血液的PH值下降,削弱其載氧能力,造成生理缺氧症,盡管水中不缺氧但仍可使魚蝦浮頭。由于耗氧降低,代謝急劇下降,盡管食物豐富,但魚蝦仍處于饑餓狀态。
PH值降低時,水質中的溶解氧減少,硫化氫、亞硝酸鹽、氨氮等有害物質增多。
PH值偏高時,水體中的氨氮、碳酸鹽堿度的毒性增強。
PH值過高的水則腐蝕鰓組織,引起魚蝦大批死亡。如鳗魚在PH值低于5時,鰓變紅褐色粘液分泌增多,呼吸衰竭而死亡。
PH值在低于4或高于10.5時,魚蝦不能存活。 海水養殖PH值一般應控制在7.5~8.5之間,淡水養殖PH值一般應保持在6.5~9.0之間。水中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種化學變化均能引起PH值的變化,PH值的變化對魚蝦和水質均有很大影響。
(三)氨(NH3)--水産動物的隐形殺手
氨由水産動物排洩物(糞便)和底層有機物經氨化作用而産生。氨是水産動物的劇毒物質,養殖池中由于有動物排洩物,必定存在氨,養殖密度越大,氨的濃度越高。
水體中的氨過高的話會破壞魚蝦等水生動物的皮膚、胃、腸道的黏膜,造成體表和内部器官出血,抑制其生長發育,甚至造成死亡。為保證魚蝦的安全,水産養殖(育苗)生産中,應将氨的濃度控制在0.2ppm以下。
(四)亞硝酸鹽(NO2-N)--水産動物的緻病根源
亞硝酸鹽是氨轉化成硝酸鹽過程中的中間産物,在這一過程中,一旦硝化過程受阻,亞硝酸鹽就會在水體内積累。當養殖水體中存在亞硝酸鹽時,魚蝦類血液中的亞鐵血紅蛋白被其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從而抑制血液的載氧能力。魚類長期處于高濃度亞硝酸鹽的水中,會發生黃血病。亞硝酸鹽在水産養殖中是誘發暴發性疾病的重要環境因子。
當亞硝酸鹽達到0.1ppm時,魚蝦紅血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數量逐漸減少,血液載氧量逐漸喪失,會造成魚蝦慢性中毒。此時魚蝦攝食量降低,鰓組織出現病變,呼吸困難,躁動不安。
當亞硝酸鹽達到0.5ppm時,魚蝦某些代謝器官的功能失常,體力衰退,此時魚蝦很容易患病,很多情況下魚蝦暴發疾病而死亡就是由于亞硝酸鹽過高造成的。
亞硝酸鹽過高可誘發草魚出血病,鳗魚亞硝酸鹽中毒時魚體發軟,胸部、臀部帶淺黃色,肝髒、鰓、血液呈深棕色。對蝦中毒時,鰓受損變黑,導緻死亡。
為确保魚蝦蟹(尤其育苗期)的安全,建議将亞硝酸鹽含量必須控制在0.2mg/L以下。
(五)硫化氫(H2S)--水中劇毒氣體
硫化氫(H2S)是一種可溶性的毒性氣體、帶有臭雞蛋氣味。
有兩個主要原因導緻産生硫化氫:
一是在于養殖池底中的硫酸鹽還原菌在厭氧條件下分解硫酸鹽;
二是厭氧菌分解殘餌或糞便中的有機硫化物。
硫化氫與泥土中的金屬鹽結合形成金屬硫化物,緻使池底變黑,這是硫化氫存在的重要标志。硫化氫是水産動物的劇毒物質。大約0.5ppm的硫化氫可使健康魚急性中毒死亡。當水中的硫化氫濃度升高時,魚蝦的生長速度、體力和抗病能力都會減弱,嚴重時會損壞魚蝦的中樞神經。
硫化氫與魚蝦血液中的鐵離子結合使血紅蛋白減少,降低血液載氧能力,導緻魚蝦呼吸困難,造成魚蝦中毒死亡。 養殖(特别是育苗)生産中,水質中硫化氫的濃度應該嚴格的控制在0.1ppm一下。
二、塘水變壞的征兆和原因
塘水變壞多半發生在高溫季節,由于腐殖質的發酵分解及水生植物繁殖過盛等所緻。其征兆是:
1、水色呈黑褐色渾濁,是池中腐殖質過多,腐敗分解過快所引起。這種水往往偏酸性,不利于天然食料的繁殖和魚的成長;
2、水面出現棕紅色或油綠色的浮層或粒狀物,一般是藍綠藻大量繁殖所緻,而藍綠藻類又大多不能被魚作為食料利用,反而消耗養料,清瘦水質,抑制可消化藻類的繁殖,影響魚的生長;
3、水面有浮膜(俗稱“油皮”),是微生物死亡腐敗後的脂肪體,粘附塵埃或污物後形成的。多呈灰黑色,魚吞食後,不利于消化;同時,浮膜覆蓋水面也影響了氧氣溶于水中;
4、水面上常有氣泡上浮,水色逐漸轉變,池水發苦帶腥臭,是腐殖質分解過程中産生的碳酸、硫化氫、氨氮、沼氣造成,這些氣體都有毒性,對魚有一定危害;
5、魚的活動反常,有時在水面旋轉打團,久不下沉(某些魚病也有此種現象);有時浮頭起來後,遲遲不回沉,或吃食量逐漸減少。 發生這些現象,如檢查不出魚病,則是塘水轉壞的征兆。
三、水質的“肥、活、嫩、爽”
水質的肥、活、嫩、爽是在長期生産實踐中對良好水質和水色在視覺上的一個概括。
1、“肥”指水色濃,浮遊植物量高并形成水華。養魚人常用水的透明度大小來衡量水的肥度,或一人站在上風頭的池埂上能看到淺灘13-16厘米水底的魚或貝類等物為度;或以手臂深入水中16-20厘米處彎曲手腕時五指若隐若現作為肥度适當的指标,這樣的肥度相當于25-35厘米的透明度和20-50毫克/升的浮遊植物量。
2、“活”指水色和透明度常有變化。養魚人所謂“早青晚綠”或“早紅晚綠”以及“半塘紅半塘綠”等都是這個意思。觀察表明,典型的“活水”是膝口藻水華。這種鞭毛藻類的遊動較快,有顯着的趨光性。白天常随光照強度的變化而産生垂直或水平的遊動,清晨上下水層分布均勻,日出後逐漸向表層集中,中午前後大部分集中表層,以後又逐漸下沉分散。當這種藻類群聚于魚池的某一邊或一角時,就出現所謂半塘紅半塘綠的情況。
養魚人看水時,不僅要求水色有日變化,還要求每十天或半個月有周期性變化。因此,“活”還意味着藻類種群處在不斷被利用和不斷增長,也就是說池中物質循環處于良性循環狀态。
3、“嫩”指水肥而不老。所謂水老主要有兩種征象:水色發黃或發褐色;水色發白。水色發白或發褐色的情況就是前面已指出的藻類細胞老化現象,所謂的老茶水(黃褐色)和黃蠟水(枯黃帶綠)也屬此類。
水色隐約發白的水中,主要是藍藻,特别是那些極小型藍藻滋生的一種征象。這種水的特點是PH值很高(9-10以上)和透明度很低(通常低于25-20厘米),白天随着濁白程度的加強,堿度迅速下降。
由此可見,水色發白是二氧化碳缺乏而使碳酸氫鹽不斷形成碳酸鹽的結果。與此同時,PH的升高促進了藍藻的增長。
4、“爽”是指水質清爽,水色不太濃,透明度不低于25-20厘米。透明度過低的原因或是浮遊生物量極高,或是藍藻占優勢(集中表層),或是泥沙和其它懸浮物過多。不僅難以利用的懸浮顆粒過多對魚的濾食不利,而且易利用的浮遊生物量過大也不是好的标志。因為在密養池塘中,由于魚類的大量濾食,浮遊生物不易長期保持很高的密度,過大的生物量常常是天然餌料未被充分利用,水中物質循環不良的緣故。
所謂“爽”的肥水,浮遊植物量一般在100毫克/升以内。100毫克/升大緻是鞭毛藻類塘“肥水”和“老水”的分界線,但藍藻塘“肥水”浮遊植物往往超過200毫克/升。
四、較好的三種水質
從水色可以判斷水質的好壞,以下三種水質,可認為是較好的。
綠豆色:遊植物主要種類為綠球藻類和隐藻、矽藻,有時有黃綠藻等,透明度約在25-30厘米。
淺褐帶綠色:透明度較高,浮遊植物主要種類為矽藻、綠球藻目一部分、金黃藻和黃綠藻等。
油綠色:浮遊植物主要種類為隐藻、矽藻、部分金黃藻和綠球藻目一部分。當隐藻和綠球藻特别多的時候,透明度就低些。
這三種水色,天熱時水面上均無任何顔色的浮泡或浮膜出現。
五、養魚最适水體的生物指标
根據對“肥、活、嫩、爽”的生物學分析,可以看出在長期生産實踐中認識到的養魚最适生物指标應是:
(1)浮遊植物量在20-100毫克/升;
(2)隐藻等鞭毛藻類較多,藍藻較少;
(3)藻類種群處于生長期,細胞未變老化;
(4)浮遊生物以外的其它懸浮物不多。
實踐證明,合乎這四項條件的是好水,但不完全具備這四項條件的也可能是好水。比如螺旋魚腥草和拟魚腥草的水華都是較好的水,但這類水華隻是“肥”的一項标志。北方有些魚池常施化學肥料,矽藻和綠藻較多,水色“肥”、“爽”,但不“活”,也是較好的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