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位于洛陽市洛龍區白馬寺鎮内,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距今有将近2000年的曆史。這裡是中國第一次西去求法的産物,也是中國第一個譯經道場,并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産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朱士行)。白馬寺與中國佛教的許多個第一緊密相連,是名副其實的釋源和祖庭,也是世界著名伽藍。
白馬寺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并派使臣蔡愔等人騎白馬西往天竺尋經問法。永平十年白馬馱着經文,并帶領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返回洛陽。次年漢明帝敕令修建寺院。因白馬駝經有功,故名白馬寺,這是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
如今的白馬寺還是全球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佛教殿堂的國際化寺院。
白馬寺中軸線上第一個建築是石牌坊,四柱三門,中門上書“中國第一古刹”。色調沉穩莊重,看着十分大氣。
牌坊後是一個廣場。與衆不同之處是上面有一對石雕馬,高1.75米,長2.2米,性情溫順,身置鞍鞯,雕工精細。這兩匹石雕馬還是有點來頭的,曾在宋太宗趙匡胤的驸馬魏鹹信墓前。1935年重修白馬寺的時候搬遷至此。這可是宋代的石雕,也是文物級别的寶物了。
白馬寺山門前有兩個石雕獅子,威武霸氣,氣宇軒昂。整個山門是磚瓦結構建築,有三個拱形門洞叫“三重門”,象征“三解脫門”。中間稍大點的門是“空門”,左右兩邊為“無相門”和“無作門”。平日裡隻開邊上兩門。
山門上方懸挂一塊青石提刻的“白馬寺”牌匾。山門兩側的影壁牆上分别書有“莊嚴國土”和“利樂有情”八個紅色大字。
穿過山門就進入佛國聖境。首先可以看到兩側的鐘樓和鼓樓,都是方形二層樓閣建築,重檐歇山頂,紅牆黛瓦。鐘樓上懸挂匾額“馬寺鐘聲”,鼓樓上懸挂匾額“釋源鼓音”。晨鐘暮鼓驚醒了多少世間名利客。
鐘樓鼓樓後面分别有兩個院落,是祖師院。庭院裡分别有為攝摩騰和竺法蘭立的石碑以及兩位高僧的墳冢。
此外還有兩塊曆史久遠的石碑。其一是斷文碑,宋太宗趙匡胤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其二是《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的石碑,是為記錄元世祖忽必烈兩次下诏修建白馬寺而立的,由當時白馬寺高僧文才和尚撰寫,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人稱“趙碑”。
中軸線上的第一座殿宇是天王殿。這個大殿位于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的殿基上。單檐歇山頂,正脊雕有“佛光”圖形,兩旁塑有龍頭。紅牆黛瓦,方門圓窗。門框上有一副楹聯“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懷”。
殿宇正中有一木雕佛龛,貼金雕龍,富麗堂皇,做工極其精美,是清代得木雕珍品。龛中供奉彌勒佛,半跏趺坐于須彌寶座上,胸前有一串佛珠,面帶笑容,慈眉善目。這是一尊佛像是明代造像,文物級别的寶物。
殿宇的兩側供奉有四大天王塑像(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都手拿法器,神态威武軒昂,守護一方安甯。
天王殿的後殿是護法殿,門楣上懸挂一塊金色匾額,上書“護國佑民”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門柱上有一副楹聯“金剛杵最無 情三界魔羅皆攝伏,清淨方長護法群生善惡自分明”。
殿宇中的護法菩薩高高的矗立在供台上,頭戴寶冠,身着铠甲,身材偉岸,左手托舉金剛降魔杵,炯炯有神的雙眼目視前方,讓諸魔衆惡無處可逃。南無護法韋陀菩薩摩诃薩!
韋陀菩薩正對面是大佛殿,順着鋪有蓮花圖案的甬道來到殿宇前,可以看到門楣上懸挂一塊古色古香的匾額“大佛殿”,門柱上有一副金字楹聯“一點塵心咫尺靈山臨法境,三千世界去來劫海認蓮台”,該殿是明代重建。大佛殿是僧人們每天早晚課以及重要的法事活動誦經的地方。
大佛殿居中供奉七尊塑像。主尊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佛像高2.4米。左側站立大弟子摩诃迦葉,被尊稱傳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師,右側站立塑像為阿難。迦葉的左側坐像是文殊菩薩,阿難右側的坐像為普賢菩薩,菩薩的兩側豎立着供養天女。整個布局緊湊合理,莊嚴肅穆,佛韻靈光徐徐。佛像多為明清時代塑像,即是藝術精品,也是古董文物。
大佛殿左邊是卧玉佛殿,内供奉一尊睡姿卧佛,長五米重八噸。佛像通身晶瑩剔透,聖潔無暇,神态安潤祥和。南無阿彌陀佛。
右邊是玉佛殿,門柱上也有一副楹聯“成佛而已有情衆生别無他處可安住,當機即了無窮法界自有一心盡攝收”,内供奉一尊玉佛。
大佛殿的後殿是觀音殿,門楣上有匾額“慈航普度”,門柱兩側有一副楹聯“貝葉演真如萬劫塵埃開覺路,蓮花生妙相九天雲水煥慈光”。
内供一尊半跏趺坐于蓮花台上的觀音菩薩金身法相,右腳踏蓮花,神态安詳随和。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音菩薩對面是一座元代建築,正脊房梁上塑有佛光,單檐懸山頂,紅牆黛瓦,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門柱兩側挂有一副楹聯“耆阇崛山接嵩華翠嶺,阿耨達水通神旬八川”。門楣上懸一匾額“大雄殿”。這裡為何沒有“寶”?因為殿内供奉佛像均為元代夾纻幹漆佛像(夾纻幹漆工藝始于戰國,隋、唐時處于鼎盛時期,宋元代亦有,明清兩代以後至今此工藝失傳)。當今世上僅有不到三十尊這款佛像,可謂稀世珍寶,但這裡就供奉了二十三尊,還缺“寶”嗎。
殿内中央置一巨大的貼金木雕二層佛龛,精雕細刻,金碧輝煌。佛龛内三尊主佛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上,正中是釋迦牟尼佛,左邊是阿彌陀佛,右邊藥師佛,兩側豎立着韋陀和韋力兩位天将。
佛龛兩側還有元代夾纻幹漆工藝十八羅漢的佛像,每尊羅漢端坐在寶座上,安靜祥和,仿佛在聆聽佛法一般。
大雄殿的背面供奉有伽藍菩薩。
伽藍菩薩對面是接引殿,單檐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紅牆黛瓦,門柱上有一副楹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況一念橫超各教乘推為勝異,樂邦易生淨業易行惟三心圓滿諸善信務要真誠”,門楣上懸挂一匾額“接引殿”。
殿内供奉三尊金身佛像,居中是阿彌陀佛,法相仁慈安瑞,庇佑塵世萬物,右手成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左側為手持淨瓶的觀世音菩薩,面目慈善,施與衆生願望。右側是手持法寶的大勢至菩薩,法相莊嚴。三尊佛像均為清代的泥塑。
拜過接引殿,拾級而上就到了清涼台,這裡曾是漢明帝年少讀書之處,後來給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做翻譯經文的地方。
清涼台是一座四合院樣式的建築,穿過灰磚砌成的石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毗盧閣。該殿是明代建築,重檐頂,第一重屋檐下懸挂一塊“毗盧閣”匾額。紅色的門窗,上面懸挂三塊匾額依次為“正法永駐”,“獅窟”,“登無上座”。門柱上有一副金字楹聯“台灑法雨柏翻風果有清涼氣氛,閣顯三光池吞月混是毗盧法身”。整座殿宇雖然不大,但氣派莊嚴,底蘊厚重。
殿堂居中供奉毗盧遮那佛,左側為文殊菩薩,右側為普賢菩薩,這三尊佛像均為清代的泥塑像。毗盧遮那佛兩側的木雕千佛壁龛内,供奉着五千零五十六尊佛像,煞是壯觀。
院落居中有磚砌的一方形水池,裡面有蓮花,信衆把它當成許願池。
池子的兩側還有東西配殿,裡面分别供奉攝摩騰祖師和竺法蘭祖師的塑像。其中一殿宇的門柱有這樣一副楹聯“大法西來白馬遂教稱首寺,佛光東漸寶蓮從此遍中華”。是對白馬寺和兩位高僧的精辟解讀吧。
毗盧閣的左右兩側還有法寶閣和藏經閣。此外還有一尊空海大師雕像。
白馬寺不僅是中國寺院的祖庭,還非常具有國際範,其中泰國佛殿是仿大皇宮和金山寺而建,東門為正門。院内主要建築有舍利塔(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四面佛等。殿内所有佛像和飾品都是從泰國運來安裝的。
緬甸佛殿院内主要建築是大金塔,是按仰光大金塔樣式而建,四道主門是仿貢榜王朝曼德勒皇宮建築,置身其中,仿佛真到了緬甸的佛寺。
印度佛殿的形式和規模是按照印度的世界文化遺産“桑奇大塔”仿建。修建的石料全部從印度運來,工匠也是印度的技師。
白馬寺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包容的國際範,吸引全世的信衆前來朝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