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我國曆史上曾是六朝古都,文化底蘊相當深厚。由于時代變遷而引發的軍事行動和政治行為,對曆史古迹造成了嚴重破壞。現如今留存于當世,我們有機會遊覽之古迹,多是始創或發展于明清時期,而其中不少宏偉瑰麗的大型建築群以及皇家園林大多為乾隆時期所建造或擴建。
可以說,乾隆皇帝是大清王朝最為大興土木的一位帝王。
上圖_ 郎世甯所畫乾隆皇帝大閱圖(局部)
帝王大興土木,給後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勞民傷财。誠然,曆史上太多帝王因為大肆動土建造,緻使民不聊生而直接導緻亡國,始皇帝和二世皇帝興修阿房宮,是葬送大秦帝國的導火索;曹魏明帝曹叡也因為大興土木而使得曹魏國力衰退,讓一些人有機可乘;最著名的還要數隋炀帝楊廣,這位躊躇滿志且雄心壯志的帝王,最終也是因為這大興大建而導緻民怨沸騰,最後王朝易姓,天下易主,這類例子簡直不勝枚舉。
然而,縱觀乾隆皇帝執政時期,興修建造并不亞于上述幾位君主,但為何沒有引起民怨沸騰,甚至是民不聊生呢?通過對乾隆王朝之大興土木,窺探一下大清王朝,尤其是乾隆皇帝執政時期國策上的一些變化以及整體國力狀況。
上圖_ 楊廣(569年-618年),即隋炀帝
乾隆皇帝熟讀史籍,對曆史各朝代興衰之教訓了然于胸,那麼對于大興土木之負面作用自然十分清楚,但同時,乾隆皇帝又是一位進取心極強的帝王,超越曆代帝王一直是他的個人理想。何為超越?在乾隆皇帝的心目中,超越之準則之一就是“為其他帝王所不能為,成他人所不能成”,依據這一準則,乾隆皇帝的“大興土木”之目标既要規模空前,又得避免民怨問題。
如何完成這看似矛盾的兩面目标,主要是從以下三方面着手為之:
隋炀帝的例子告訴我們:“格局”是一位偉大君主應有的基本素質,但如果為打造“格局”而急功近利,就等于自掘墳墓。
乾隆皇帝是一位格局超大的帝王,正是在他的治理之下,大清王朝達到前所未有之高度,而且他一直在克制自己急功近利之心,他一生松弛兼并的執政方針,就是避免急功近利之體現。盡管乾隆皇帝對急功近利極力控制,但是他并沒有完全避免之,幾次急功近利之為,讓大清王朝吃了不少苦頭,“第一次金川之役”就是典型例子。
上圖_ 故宮平面圖
在“大興土木”方面,乾隆皇帝很成功地避免了急功近利這一弊病。
從宏觀角度分析,“大興土木”成為他六十多年執政生涯,始終為之努力的事業之一。
從微觀上來看,在每一次的興建或興修,都有很明确的目标和相對完備的執行方案與計劃,從設計圖紙的審閱,到具體的實施步驟時間節點、主要責任人任命以及資金的預算與來源都做詳盡的打算,這完全是一套缜密而科學的“項目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科學而得當,再加之資源的合理分配與監管執行的相對到位,為工程順利進行提供了先決保障。同時更是規避了,集中修建和反複修建等重大決策失誤,進而避免造成國家财政的大赤字和各種資源的捉襟見肘等問題,從理論上可以基本掃除大興土木順利進行之障礙。
上圖_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宴請蒙古王公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一句真理,乾隆皇帝之所以敢于大興土木,就是因為經濟基礎之夯實。大清王朝經過康雍乾三朝,三代領導人之努力,國力之發展取得了飛躍性進步,尤其是乾隆朝中前期,國庫之充盈是前所未有。
當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之後,經濟建設就會被提上日程。在比較封閉的封建社會,經濟建設除了一些事關民生的工程(如水利、交通等)之外,就是大搞城市建設。北京作為大清王朝的都城,也是皇帝以及王公貴族主要的生活與工作地區,所以北京的城市建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重中之重。
誠然,乾隆時期主持興建的亭台樓宇,主要是滿足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之生活,同時所消耗的金錢都是民脂民膏,但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以當時的賦稅制度,并不會因為不搞土木建設而降低标準,人民生活也并不會因此而有所改觀。同時,大型的經濟建設也是拉動内需的手段之一,倘若乾隆皇帝以“守财奴”之方式管理充裕的國帑,其實是對經濟發展沒有好處的,甚至是對改進民生起到反作用。說到民生,就與下一方面息息相關了。
上圖_ 乾隆通寶是乾隆時期的流通貨币
大興土木除了财政支出之外,還要使用相當的人力。在生産力并不發達的封建社會,“出大力”成為基建設施施工之主力,“大興土木”被诟病為勞民傷财,進而民怨沸騰也正因如此。大清王朝的統治者們積極研究與總結曆朝曆代亡國之禍根,并極力就本朝執政方針與政策中去将其摒除,其中關于人民勞務方面就有了很大改進。
在之前的王朝,大多數情況,人民應政府之要求出勞務是義務的,即便是有報酬也是極低,低到糊口都不足之程度。幹重活,還是白幹,而且是強迫為之,人民抵觸情緒可想而知,長此以往人民怎能不反?而大清王朝的政策是,政府組織或主導的設施建設,與前來勞動的人民之間,是雇主與雇傭人之關系,也就是說,來幹活的人是有報酬的,而且工資還比普通商戶高出一些,這麼做人民的勞動熱情自然會比較高漲。
而乾隆皇帝本人更是極有執政頭腦的一位帝王,他深知自己的興建意願隻要能夠避免人民之反對,就不會出現大亂子。因此很多大型基建,尤其是皇家園林等修建,資金多出于内務府之内帑,也就是皇帝的私人财産,在雇傭工人方面,也是多雇傭因為遭受災難而流離失所之人,解決流民生計問題,如此即可以駁傷财之名,又可絕勞民之怨,同時又能改善部分人之民生,可謂是一舉多得。
上圖_ 故宮舊照
上圖_ 故宮舊照
正是因為以上三點,為乾隆時期大興土木做好了保障。興修這些建築,也将中國封建社會的建築史推向了頂峰,同時也成就和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建築大師,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樣式雷”家族。“樣式雷”是當時世人對其家族的一個稱謂,該家族乃“雷”姓,主持清廷各類宮廷房屋設計且因獨樹一幟之“樣式”而得名,而且這個工作在雷氏家族舉族為之,先後有200多人主持或參與皇家宮殿設計與施工,一直幹到大清王朝滅亡,世代人才輩出,都是享譽一時的建築大師,在當時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最高規格建築之總設計師。
可惜的是,因為在封建社會,匠人的社會地位比較低(盡管名聲在外),因此當時并沒有學者為這類技術人才立傳,顯然這是不公正的,還好雷氏家族自家宗譜對曆代祖先之事迹有詳盡記載,才避免了這類為國家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傑出人物們,埋沒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之中的悲劇。
上圖_ 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後景象
上圖_ 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後景象
上圖_ 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後景象
回望曆史,乾隆時期大興土木所留下的瑰麗建築和氣勢宏偉的皇家園林,伴随着大清王朝之興衰起伏,經曆了一幕幕曆史之滄桑變革。其中最為宏偉華麗的圓明園,被寡廉鮮恥的侵略者們大肆搶掠并被焚之一焗,這不單單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次浩劫,更是人類曆史上的巨大悲劇。然而,更令人扼腕的是,在當今這個相對文明的世界秩序之下,這樣的悲劇依舊上演。
文:王金百
參考文獻:《乾隆帝及其時代》 戴逸(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