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髒驟停?心髒驟停通俗來講就是人的心髒突然停止跳動,心髒泵血功能機械活動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環中斷、呼吸停止和意識喪失[1]。
心髒驟停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研究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内每年每10萬人口中有28~44人會發生院外心髒驟停;在我國,平均每分鐘就有一人發生心源性猝死,每天約1500人發生心源性猝死,每年發生心髒驟停的人數約為54.4萬人[2,3]。
什麼樣的人群容易心髒驟停?心髒驟停最常見的原因是心肌梗死。先天性心髒疾病、長期作息不規律、勞累過度、大喜或者大悲、胸部遭受重力撞擊等情況,更容易引發心髒驟停。
如果有上述情況,要預防心髒驟停,應定期到專業醫療機構進行體檢,了解自己身體器官功能狀态,在醫生的建議下調整飲食結構和運動;養成良好的作息及飲食習慣,避免過度勞累;管理好情緒,避免大喜或者大悲;适當運動,不做超負荷的體力運動及體力工作。
心髒在發生問題的初期可以通過一些症狀來進行判斷,進而進行有效處置及預防。比如一個心髒驟停患者有可能在發生心髒驟停的幾個月之前,已經出現過前胸或者後背突然劇烈疼痛、持續胸悶等症狀,這個時間可能很短暫,持續一會就好了,因此很多人不當一回事,從而導緻隐患越來越大,直至最後出現心髒驟停。其實在出現以上不适症狀的時候就應該去專業醫療機構進行檢查。
當心髒即将驟停的時候,會持續胸部不适、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偶爾還會伴随左上肢疼、右上肢疼、牙疼等,部分患者還會感覺胃部有灼燒感,感覺像是胃病發作,進而出現反應喪失、呼吸停止等症狀[4]。
近年來發生在公共場所的心髒性猝死事件日益增多,但是由于公衆對心肺複蘇急救知識的缺乏,導緻心髒驟停的患者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而錯失了最初4~6分鐘的黃金搶救時機,最終導緻不可逆的腦損傷甚至死亡[5]。
生活中最怕無常,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具備一定的急救應對能力,才不會那麼手足無措。據統計,心源性猝死70%發生在醫院外,而急救的黃金時間是4分鐘。通常4分鐘内進行心肺複蘇,有50%的存活率;而4分鐘以後再進行心肺複蘇,存活率會随着時間的延遲而降低;超過10分鐘,幾乎無搶救成功的可能。現實生活中,能在4分鐘内提供心肺複蘇幫助的通常是身邊人,如家人、同事、路人。所以,不能單純等待醫護人員急救治療,每個人都該掌握心肺複蘇技能,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
所以面對心髒驟停,我們普通人可以做什麼?
一旦發現有人突然倒地,應迅速檢查患者的反應,确定是否有意識喪失。可以拍打患者肩部,大聲詢問:“喂!您怎麼了?”同時,觸摸頸動脈搏動,判斷患者是否尚有呼吸。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觸及氣管正中部位,然後向旁滑移2~3厘米,在胸鎖乳突肌内側輕輕觸摸頸動脈,看是否有搏動。同時,觀察呼吸,看胸廓有無起伏。非醫務工作者可能在觸摸頸動脈時,不能确定是否有搏動,為避免延誤搶救時間,也可以隻觀察呼吸,判斷胸廓有無起伏。如患者無意識,呼吸微弱或間斷呼吸,可能已經出現心髒驟停,需立即啟動應急醫療服務體系(EMSS),即撥打120,告知所在地點、患者一般情況等。如有可能,請人幫助盡快取得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撥打120電話後,可以聽從醫務人員的指導進行心肺複蘇[6]。
參考文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