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很讨厭自己的弱點?總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是被這些弱點毀掉了。
膽小,内向,自卑,懦弱,退縮,被動,消極等等等等。每一個弱點,如同貪婪的怪物,把你所有對未來的期待,對人生的渴盼都吞噬,然後隻把無助和彷徨留給了你。
很多人都會試圖安慰你:“想得積極一點嘛!”可是經常自我懷疑的你,總會覺得這話說得真輕巧,在别人身上有效,但在自己身上永遠都是不起作用。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就是“低自尊心”的影響。當一個人的“自我懷疑”頻繁地出現,或者從根本上侵蝕他時,低自尊心就會随之産生。
低自尊心會把一個人的内心狀态放大,這種情況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但如果一個人經常處于低自尊心的抑郁狀态,他的内心就會變得非常悲觀,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很難讓自己振作起來。
在低自尊心的人的主觀臆想中,他會過高地估計了其他人的強項和弱點,過低估計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強項和弱點。
而這,就是導緻一個人缺乏自信的核心因素,因為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弱點。相反,不自信的人不僅不接受自己的弱點,而且還會把弱點看得很重,生怕被别人知道後,會要了他們的命似的。
當他們覺得自己和想成為的人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心理學家就把這種心理現象稱之為“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異”。
這種心理,又會反過來強化自己的低自尊心,從而導緻自己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是的,幾乎所有的心理障礙,都是來自過低的自尊心。
自尊是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最重要财富,如果沒有它,我們就會感到害怕,會自我批評,會失去信心。
不管是恐懼、軟弱、自卑等心理問題,都是建立在低自尊的基礎上。如果在根源上提高自我認同感,那麼随之而來的任何痛苦都會消失。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夠提高自我認同感呢?
德國心理學家斯蒂芬妮·斯塔爾,一個長期從事關于自尊與自信的心理研究與實踐,被譽為德國“最有愛的心理醫生”,她的著作《認同自己:如何超越與生俱來的弱點》這本書,就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低自尊心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低自尊心會給人帶來很多痛苦,不少人就是因為低自尊心而導緻自己活得很疲憊,對生活失去希望。
那怎麼才能夠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個低自尊心的人呢?根據斯蒂芬妮·斯塔爾醫生的書,她總結出多種關于低自尊心的症狀,包括:
可以看得出來,所有的這些問題的背後,都隐藏着自尊心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們對自己的全部價值,都沒有足夠的自信。
缺乏自信,會形成低自尊心,而低自尊心,又會導緻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從而對自己的價值嚴重懷疑。
這樣的人,不僅覺得自己堅持和執行的能力很差,而且他們甚至會懷疑自己做的這件事,到底合不合理。
或者說,他們會認為自己到底有沒有“資格”去做這件事,即便是一些簡單的事情,他們都會用這種思維模式去思考。
他們會感到自己沒什麼價值,沒什麼資格和很難影響到什麼,一旦他們陷入低谷,就會選擇聽天由命。
所以在某程度上,低自尊心的人,會常常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一方面,他們會采取一切措施去保護自己弱小的自尊心,害怕被别人否定,而另一方面,他們又想向别人證明自己還有價值的,卻又難以行動。
問題是,當他們嘗試行動了,而事情卻朝着不好的方向發展時,他們的“受害者思維”就會出現,他們認為是上天青睐别人,不斷打擊自己;認為别人是“天選之人”,自己隻不過是陪襯。
擁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很少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很多時候自己還沒有去努力,或者完全不會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标,等到目标離自己想要的結果越來越遠時,他們就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力有問題。
是的,盡管他們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但這種懷疑并不會讓他們“痛定思痛”地去改變自己和提升自己,反而這是一種“認命”的安慰。
其結果就是,他們一邊抱怨“别人為了達到目标而不擇手段”,一邊就宣稱自己心地善良、敏感。其實,這隻不過是他們恐懼失敗,害怕沖突的表現而已,以至于别人認為他們行事低調。
尤其在人際溝通方面,很多不自信的人,在與人溝通的時候更傾向于選擇防禦的策略,即:
例如當一件事發生的時候,由于他們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所以他們往往不會主動承擔責任,而是讓那些強大的人出頭。
當自己受到指責時,并不會心平氣和或者不卑不亢地與人進行溝通,而是會用一種強烈的逆反心理的方式,把自己與别人隔離開,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免受傷害,然後把責任推诿給其他的人。
既然低自尊心的人,都有如此的行為,那問題是,是什麼原因導緻他們變成這樣呢?
缺乏自信是形成低自尊心的核心因素
根據作者的研究,缺乏自信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兩類:遺傳因素和兒童時的經曆。
對于前者,我們的性格就是在某程度上來自于遺傳,自信心也會受到這種因素的影響。換言之,如果你從小就是一個害羞的人,說明這種害羞的特質,很可能是來自于遺傳。
當然,内向的人比起外向的人,也更容易陷入低自尊的困擾中,因為他們更傾向于自我解決問題。
由于他們不習慣向外尋求幫助,所以一旦他們用不良的思維模式去思考發生的問題,他們就很容易“胡思亂想”,最終對他們的自我價值觀念産生影響。
其實,無論是内向型性格還是外向型性格,最重要的就是對自己的認可。畢竟任何性格都存在着優缺點,沒有哪一方比另一方更好或更差。
盡管有些性格特質是天生的,但并不代表後天沒有改變的可能性。那麼兒童時的經曆,對我們的信心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我們幼兒時期的經曆,為我們今後生活中自我價值的正常建立,奠定了基礎。
因為我們大腦中有一個獎勵和懲罰的中樞,可以接受不同的信息刺激。經常接受父母壓力或懲罰的孩子,其大腦的懲罰系統就比獎勵系統對其影響更大。
這就會導緻一個結果,當這個孩子長大之後,他就會對相關的事情感到異常敏感。
例如你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拿着作業本打,那麼長大之後,你就會非常厭惡作業這種東西。每次碰到作業這種事情,就會激活他的懲罰系統,從而勾起大腦中的挫敗感。
在這一點上,父親和母親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在大多數家庭中,父親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跟母親是不太一樣的。如果說,母親對孩子的語言和行動很容易充滿愛,那麼父親就是個“玩伴”。
母親會傾向于保護孩子,讓他遠離害怕的事物;有時候出于對孩子的保護,甚至總是無法放心讓父親和孩子在一起。
但父親則不同,他們總是會鼓勵孩子去嘗試做一些他沒有信心和膽量接觸的新鮮事物,迎接新的挑戰。
研究表明,父親能夠對孩子将來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孩子的自尊心産生顯著的影響。那些在兒童時期與父親擁有良好關系的成年人,自尊心水平和對朋友或愛人的信任度,其平均水平也顯著高于沒有這種經曆的人。
可以說,如果你在兒童時期,缺乏母親合理而悉心的照顧,例如母親太冷漠、很封閉,經常拒絕孩子的要求,或者太強勢,事事都去控制,壓得你喘不過氣,而且父親也沒有在其中盡到他作為父親的責任,那麼你就很容易出現低自尊心理。
這類人的自尊心非常不穩定,而且也很容易受傷。
那怎麼改變這個低自尊心的困境呢?
如何跳出低自尊心的負面循環?
在作者的心理治療中,她會采取一些辦法,消除低自尊者對自己所設定的缺點,至少是減少這些缺點。
這種修正方法會有好幾種:改變自我認知和對外界的認知,然後改變感受、思考方式,并且由此來做出一些新的決定。
這就會涉及到四個層面:
1,認識自我。學會跟自己建立友好關系,從而在自己身上找到家的感覺。
2,關于溝通。學會用更加得體的方式和其他人說話,識别溝通中可能出現的盲點。
3,關于行動。學會如何把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積極,讓自己承擔更多責任。
4,感受。學會更好地理解和調整自己的情緒。
怎麼做到這些呢?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不自信,允許自己不自信。然後不要盯着自己的缺點看,而且發現自己的優點。
例如以前你可能滿臉痘痘,讓你感到非常不自信,但現在你的皮膚比以前好多了,你應該要看到情況的改變,找到自己身上的更多優點。
很多不自信的人都會有這種現象,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們就會覺得很糟糕,但發生在别人身上,他們卻會認為這事沒什麼。這就是一種“認知扭曲”。
其實,一個人不用做到完美,隻要自己做到屬于自己能夠做好的那個程度,這就足夠了。不論對個人能力的評估是高還是低,都不利于自我價值的實現。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敢于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心願和感受。很多缺乏自信的人,完全意識不到自己在某些特定場合應該說點什麼。
當你遇到不公的時候,一定要大膽地說“不”,不要害怕拒絕别人,也不要為了和諧而委曲求全,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想要做到這一點,可能就需要通過行動去改變你自己了。想要提高自尊心,就必須先想明白這些問題,你想實現什麼樣的人生,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一個人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時,這就代表他要将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放任各種各樣的偶爾事件充斥在他的四周。
隻有當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想要讓自己獲得哪些能力時,你才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所以,設定一個可被實現的目标,保持自律,從中不斷積累成就感,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小成功”,你就會慢慢建立自信,從而走出低自尊的困境。
用積極的行動去獲得積極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停留在消極的困境,持續受到消極感受的影響。
這才是克服低自尊的正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