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抱團發展

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抱團發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3 09:35:33

皖北平原,莊稼地裡一片綠意。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宋來寶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裡,兩個月前播種的玉米已經灌漿、大豆正在鼓粒。傍晚時分,合作社理事長宋來寶與其他三名農機手正操縱着農用無人機給作物噴施葉面肥。

這個僅有7人的合作社,管理着3000畝耕地,去年純收入達到了180萬元。這樣的産出效益在渦陽縣6700餘家農民合作社中算是佼佼者。

作為規模經營主體新力量,宋來寶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自2014年成立以來,堅持市場化導向,鑽研節本增效提高糧食産出的辦法,小麥産量一年比一年高,效益也是一年比一年好。

田頭耕耘出“甜頭”,他們有何招數?記者走進這家農民合作社一探究竟。

現代化農機顯身手

推開合作社的農機庫房,記者發現無人機不過是道“開胃菜”。大馬力的拖拉機、收割機、小型的單行播種機……形态各異、品類齊全。宋來寶說,粗略算下來,這些年在購置機械上花了500多萬元。

現代化農機新裝備,正在加速提升農業勞動生産率和農業畝均産出率,是提高糧食産量的關鍵。

“這個拖拉機有200馬力,能帶動像深翻犁這樣大一些的農機具”“這個一體化驅動條播機能夠實現深埋、覆土、施肥、播種等環節一次性完成”……宋來寶向記者介紹這些“寶貝”給合作社帶來的便利。

“區别于一家一戶種地,全程機械化能讓規模經營優勢得以發揮。”宋來寶的哥哥宋明也是社員之一,兄弟倆覺得合作社擁有自己的農機具,在應對特定農田環境時,更能遊刃有餘。

宋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無人機飛防、精量播種機等機械應用于糧食生産全流程,與普通農戶相比,合作社每畝能節約成本約200元。

科學種植成增産秘訣

在宋明和宋來寶看來,合作社搞規模經營,更需要科學做好種植規劃。有時為了研究增産辦法,合作社時不時搞一些種植試驗。

在宋來寶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記者注意到,有一畝帶狀複合種植的大豆玉米已初顯豐收。這是合作社先行種下用于試驗的地塊。原來,今年合作社首次嘗試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作為理事長的宋來寶在種植前心裡也沒底。

在一張宋來寶用鉛筆繪制的栽培圖上,詳細寫着株距、施肥澆水的位置以及成本控制等信息。“麥收以前,我們兄弟倆幾個晚上沒睡好覺,還琢磨着怎麼打藥施肥更便捷、更省錢。”宋來寶說。

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抱團發展(田頭如何耕耘出)1

8月22日,宋來寶在田間察看灌漿期玉米長勢。(受訪者供圖)

科學種植是宋來寶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探尋的增産秘訣。近年來,合作社一年比一年豐收,今年小麥平均畝産達1500斤,較去年每畝增加200餘斤。

宋來寶說,近兩年周邊小農戶親眼見證了合作社科技增産的實效,也會與合作社施肥打藥的時間保持同步。田管時節,總有人請教“增産經”。

既看土地又看市場

“搞糧食生産,不能隻看地,還要看市場。”宋明說,他和弟弟農閑時節會外出逛農機會展。“會展上能看到最先進的裝備,很開闊眼界。”宋明說,隻要能帶來效益,他們時常現場下單。

市場化思維日益深入到合作社日常經營的各個環節。今年宋來寶合作社的小麥每斤賣到1.65元,較同期市場價每斤高出0.1元。據介紹,去年秋種前,合作社與供種廠家、面粉加工企業簽訂了2000畝優質小麥生産訂單。

宋來寶說,以前小麥種植品種多、賣不上價,2017年合作社開始按訂單生産,通過單一品種種植、單獨收獲和定向銷售,增強了小麥市場競争力。

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抱團發展(田頭如何耕耘出)2

6月初,宋來寶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小麥喜獲豐收。(受訪者供圖)

訂單麥售完,剩餘的新麥堆放在倉庫擇機銷售。上社交媒體,了解收購信息;與本地糧食經紀人聯系,掌握當地糧食加工企業的每日報價……這是宋來寶常做的事兒。

“糧價在不斷變化,市場在不斷變化。我必須随時關注行情,分階段出糧,确保合作社能在銷售環節賣出好價錢。”宋來寶說,對于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來說,市場行情判斷是經營現代農業的一門必修課。

策劃:車玉明

統籌:劉铮

記者:水金辰

編輯:劉羊旸

編輯:束孟卿

來源:新華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