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4 23:25:04

澎湃新聞記者 陸斯嘉 綜合報道

擔當是明遺民,也是雲南地方文化的代表。諸多遺民畫僧中,擔當在詩、書、畫方面都顯示出較高的藝術成就,其作品存世量僅200多件,大部分收藏在雲南省博物館。澎湃新聞獲悉,8月25日,“一筇萬裡——擔當書畫藝術展”在山西博物院開幕,展覽精選了雲南省博珍藏的擔當作品150餘件,從詩、書、畫等方面向世人展現擔當這位明末清初藝術大師的成就。

擔當臨終曾示偈“天也破,地也破,認作擔當便錯過,舌頭已斷誰敢坐”。 雲南省博物館的研究者表示,隻有将“擔當”置于他所處的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考察,實事求是,才能還原一個真的擔當。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1

擔當(1593-1673)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2

山西博物院展覽現場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3

山西博物院展覽現場

擔當(1593-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來。法名通荷,又名普荷,号擔當。祖籍浙江淳安。出生于雲南晉甯,詩書世家,50歲出家,往來于蒼洱、雞足山之間,75歲時移駐大理感通寺,直至81歲涅槃。

擔當是明遺民。諸多遺民畫僧中,擔當在詩、書、畫方面都顯示出其較高的藝術成就,學者有“石濤多肉而乏骨,八大質樸而少韻。擔當超凡脫俗,似更勝一籌”的評價。

在擔當對自己的一段“自題畫像”中,就展現出這份脫俗——

“擔當老,擔當老。足健而跛,目健而眇。口似箝弓,手如鷹爪。須彌非大,芥子非小。好則也好,了則未了。法席掀翻,禅床推倒。且在糞堆裡打眠,漆桶中洗澡。遇富貴若避冤仇,見煙霞如獲至寶。本來面目,有甚奇巧?莫與人知,須悄悄。渴來時,茶一瓯;餓來時,飯一飽。不擔不得,擔之不甚草草。漫言結社參禅,且學敲門賈島。”

雲南省博物館的研究者郭幀撰文認為,從擔當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擔當的繪畫風格更多繼承了董其昌所推崇的“南宗”畫風。他的仿倪高士、仿黃子久、仿米家山水,甚至直接仿董其昌的繪畫作品也不在少數,這充分證明了董其昌的繪畫思想對擔當的繪畫創作以及繪畫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響力。其主要表現在“南宗”思想的滲透以及“以禅入畫”影響。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4

山水草書軸(局部) 釋文:天涯不可問,終日上高樓;誰識餘懷抱,憑欄一片秋。擔當。

誰識餘懷抱,憑欄一片秋

擔當出生于詩書世家,自幼接受祖父教育,10歲便能詩文。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13歲的擔當便 “補博士弟子員,尤工詩賦,才名噪海内”,踏上仕途的初階。後随其父北上應選,在金陵詩名初顯。

天啟五年(1625年),擔當進京應禮部試,名落孫山。落第于他刻骨銘心,留下心靈的重創。名落孫山的擔當對明末的社會環境以及官場的黑暗失望至極,統治者的腐化以及宦官的專權使得社會經濟衰落,百姓民不聊生,便于崇祯三年(時年38歲)于會稽山受戒。

在外遊曆七年之後,擔當回到雲南,本地官府因他的學識聲望,準備授他官職,然而他卻絕意功名,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出家于雞足山。

出家後的擔當雖身在禅房,卻依舊關注蒼生百姓和國家安危,于是有了“畫裡何人識董狐”的感慨,有了《太平有象圖》的憧憬,也有了“天涯不可問,終日上高樓。誰識餘懷抱,憑欄一片秋”的悲涼。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5

太平有象圖 紙本,縱116厘米,橫55.6厘米 釋文:永曆戊戌九月,紹初壽圖,花甲再新,太平有象。擔當。 钤印:普荷(白)、百擔齋、蘊花得玩(朱)。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6

頭陀圖 紙本,縱86.5厘米,橫48厘米 釋文:頭陀老漢沒拈題,直以單傳開法眼;鈍蒂兒孫興棒喝,不及一笑破天荒。擔當題。 钤印:百擔齋(朱)、問華(白)。

心靈與自然,契合為一體

擔當的繪畫作品在筆墨間融會自我内心的情愫,在簡潔的構圖和一山一石中,蘊涵着作者内心對現世的無奈與悲痛。

尤其在擔當晚期的作品中,繪畫的風格更加突顯其獨特氣質。多以深山古刹、寒林秋色、荒郊野渡、漁樵唱晚、秃嶺荒山為主,且繼承倪瓒“逸筆草草”的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繪畫風格,他的山水畫以獨特的個性,怪誕的構圖與用筆、用墨,将自然萬象提升為一種色相皆空的世界。借山水畫從悲怆郁結中解脫出來,心靈與自然相契合為一體,是一種獨特心象的寫照。

擔當空有一腔熱血不能得以發揮,胸中苦悶寄托于山水雲煙之間,寒林秋山的蕭瑟之景诠釋了他的郁結,而雲煙渺渺之境将他從塵嚣的無奈中脫離出來,真正體會了自然之“道”,在丹青中澄清了内心。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7

深山訪友圖 絹本,縱155厘米,橫44厘米 釋文:擔當。 钤印:普荷(白)。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8

雪山行旅圖 紙本,縱108厘米,橫28.5厘米 釋文:擔當。 钤印:向齊(白)、方臞仙(朱)。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9

一筇萬裡圖卷 紙本,縱25.3厘米,橫165.5厘米 釋文:送用如兄遊江南 。擔當畫并題。 钤印:普荷、擔當(白)、百擔齋、老步兵、蘊花得玩、後佛(朱)。

畫中無禅,惟畫通禅

擔當的山水畫延續了中國傳統隐逸文化的發展脈絡,并且傾向于禅宗美學。

他曾說:“畫中無禅,惟畫通禅;将謂将謂,不然不然。”将禅與繪畫相通,一方面不刻意地表現禅之意境,而另一方面又将藝術家“虛靜”“淡泊”的心境融入繪畫的創作中,從而使得畫作充滿無限禅意,而這一效果的形成卻是渾然天成、不加刻意雕琢的。

擔當追求倪瓒的荒寒清淡、米芾的煙雲缥缈,鐘情于“平遠之蕭疏”的構圖,可見在繪畫實踐中,擔當的繪畫思想與其精神追求相一緻。

擔當的題畫詩“過人丘壑總難登,應接從教策短藤。三昧在于無墨處,不須畫裡覓癡僧”以及“不衫不履達人風,展手羞稱院體工。老衲筆尖無墨水,要從白處想鴻蒙”都表達了他追求畫之意境,也就是“空”“淡”“靜”的自然審美傾向。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10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11

再作不可 紙本,縱20.3厘米,橫24.2厘米 釋文:酷若何難避,湖平一笛風。薄羅皆褦襶。不分此漁翁。 避居離俗久,野性與人殊。老去無他想,一巒何可無。 挂帆思直下,浪險受風斜。不見大提柳,何由到習家。 南浦雲千頃,西溪雪一灣。橫襟無不可,我在兩山間。 钤印:普荷、擔當(白)。

雲南省博物館郭幀在《擔當山水畫創作的審美追求》一文中認為,擔當的藝術作品體現了對“空”的審美追求、對“淡”的藝術體驗,以及對“靜”的人生态度。

“擔當的多幅作品中,所表現的都是‘荒寒空靈’‘冷逸潇灑’之風,其詩雲‘三昧在于無墨處’‘要從白處想鴻蒙’也都展現了他所追求的禅宗之虛實相生、空而靈動的妙境。畫面中留有大量空白,蘊涵了無限遐想,給人留下一種玄遠空靈和虛無缥缈的感覺。”

“擔當在藝術創作中所推崇的米芾、倪瓒便是将‘平淡天真’之意境表現得爐火純青的大師,而擔當的作品同樣追尋着這一意蘊。例如《山水冊頁》之七,畫中遠山深處隐有一屋,山中煙雲缥缈,若隐若現,山不重,疏野之意愈遠,近景草灘樹木,蒼翠之情愈滿,整幅畫空靈淡遠,清麗野逸。用墨清淡,用筆簡淡,構圖亦平淡。而清淡中墨透筆厚,平淡處顯天真之意,可謂在純熟的筆墨技法中将‘平淡天真’之氣韻顯現得淋漓盡緻。”

“擔當作品中對于‘靜’的體現大多通過山水、漁翁的祥和之态表露出來,而這類作品也貫穿于擔當繪畫生涯的始終,例如《漁舟唱晚圖》《高士圖》《林流圖》《如讀陶詩》冊頁等作品,都給觀畫者和諧、靜谧之感。在圖畫中可與畫家相通,感受到内心的‘淡泊’與‘虛靜’,深刻體味自然與人類的融合。”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12

展覽現場呈現的《再作不可》

擔當的書法早期奉董其昌為圭臬。淵源晉唐,出入宋元,以淡雅秀逸為風标,圓潤勁秀,含蓄而不放縱。

擔當對自己學董之長也頗為自得,晚年曾自作詩雲:“太史堂高不可升,哪知萬裡有傳燈。後來多少江南秀,指點滇南說老僧。”

參禅之後,擔當所書為之一變,在他的書法作品中更多地呈現出與之前不同的風貌,既有鋒芒畢露的恣肆放縱,也有恬淡飄逸的天然風韻,深具動靜相宜、超凡脫俗之妙趣。

尤其到了晚年,擔當多寫狂草,抒胸中逸氣。他的書法筆觸凝重、含蓄,自成一家,書畫合一,禅韻十足。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13

行書軸 紙本,縱104厘米,橫26.5厘米 釋文:才欲登程霜力緊,一層黃葉一層秋。擔當。 钤印:普荷、擔當(白)。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14

草書軸 紙本,縱121.7厘米,橫30.4厘米 釋文:常裁一彎荷葉帽,見人免得更科頭。擔當。 钤印:普荷(白)、百擔齋(朱)。

山西博物院書法展(一筇萬裡讀擔當)15

草書軸 紙本,縱103厘米,橫26厘米 釋文:隻許山僧來作枕,不容天地使人忙。擔當。 钤印:普荷(白)。

“認作擔當便錯過”

擔當臨終曾示偈“天也破,地也破,認作擔當便錯過,舌頭已斷誰敢坐”。在雲南省博物館的樊海濤看來,這是他真正的遺囑。“擔當去世時心态并不似‘解脫者’那麼平和,面對山河破碎、滿目瘡痍,他欲擔當而無法擔當,隻能懷着一種憤慨而又略有擔憂的複雜心情告别紅塵。”

樊海濤在《無處藏身可奈何—— 再論擔當》一文中說,在一些人心目中,擔當是位“愛國主義僧人”,是“反清鬥士”,但他認為這樣的說法并不準确。

樊海濤認為,擔當是一個複雜是曆史個案,以往他少為人知,近年來宣傳、研究逐漸增多,但很多“研究”卻一直在前人的窠臼中徘徊,一些“新穎”的論點也是老調重彈。有的研究考證僅尋找有利于證明自己觀點的論據,而對其他不利于自己的論據、觀點視而不見,這樣的研究成果看似材料豐富,實際上論證很片面。竊以為研究擔當最可靠的材料應該是擔當自己的作品——擔當留下的書畫真迹以及詩文聯語,這些材料目前基本都已公開出版,對研究者而言材料已足夠豐富,其他野史筆記的記載,應當審慎地使用。擔當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我們應該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認真地分析、思考、解讀,而非人雲亦雲,隻有将“擔當”置于他所處的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考察,實事求是,才能還原一個真的擔當,須知,“認作擔當便錯過”。

此次展覽分為四個單元,分别是“擔當的生平與志節”“擔當繪畫的學古”“擔當繪畫中的禅意”和“擔當的書法藝術”。

展覽将持續至11月22日。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丁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