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納着眼教育目标的完整性,特将教育目标進行了分類。2001年6月8日我國教育部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該綱要中明确提出了新課改的三維目标,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與價值觀”。教育目的的三維目标不是獨立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能很好地完成“知識與技能和過程與方法”的教育目的,往往忽視了“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的目的,這是我們長期處在應試教育狀态下所導緻的。這一慣性思維或許正在影響着我們,甚至還會影響一段時間。現我就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的目的談談其重要性。語文,是一門工具,但也并非是一門純粹的工具。語文是有靈魂的。人教版中的二年級下冊《小毛蟲》中,是這樣介紹小毛蟲的,說它“可憐”,“爬幾步可能就要費九牛二虎之力”,“笨手笨腳”等……這些詞語無疑在告訴孩子們小毛蟲的弱小或是不足為奇。教師在傳授這些知識上,是不會存在任何問題的,教師在課堂上甚至會講得很透,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也會滾瓜爛熟。而在一個小學二年級孩子的心靈上如教師不進行“情感态度價值觀”的培養,則會引起他們對小毛蟲的偏見。縱觀全篇,小毛蟲經過痛苦的磨砺最後破繭成蝶了。它最後一飛更是對小毛蟲變成蝶的升華!千萬的孩子對蝶的羨慕肯定是不容分說了。背後的破繭成蝶的過程“結繭”是什麼?師者應該透過這一現象講講“繭”是什麼的原因?繭,就是小毛蟲努力付出的過程,孩子們也應該像小毛蟲一樣給自己結“繭”,努力付出,将來我們也會有“破繭成蝶”的時候,孩子們就不會對小毛蟲有偏見了。另外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豐子恺先生的《手指》一文也是一樣,全文通篇都運用了拟人的寫作手法。看似枯燥無味的描述,在豐子恺先生的筆下卻顯得具象生動富有韻味。大拇指,中指,食指,無名指,小指均有介紹。這不難理解,因為豐子恺先生是一位極具幽默且具感染力的人,他的語言幽默形象就不難理解了,教師授課便可以暢通無阻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目的就水到渠成了。學生對文本中的理解也能達到極緻。豐子恺先生真的隻是在描繪“手指”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如真的那樣憑先生的一副漫畫便解決了。先生真正的目的并非于此,他是在說“人”。是叫人要像手指一樣團結,這樣才能達到“團結”的力量。《小毛蟲》與《手指》兩文教學中都強調了“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的重要性。可見“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并非大衆眼中思品課的“專利”。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隻有我們教育者運用到位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也是韓非子所謂的“傳道”,更是育人的第一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隻是師者的授業和解惑而已,而育人必須要把此三維目标緊緊聯系在一起,因為它是一個有機整體。
作者簡介
王關勝,畢業于芝陽師範學校。供職于鄱陽縣上蘭學校,系鄱陽縣作協會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