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語文的精髓是什麼

語文的精髓是什麼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8-10 03:19:16

曆史學者、近現代教育研究者傅國湧的“童課:與世界對話”系列近期出版了第二輯,這一輯四冊包括《與橘對話》《與棗對話》《與蘋果對話》和《與叫賣聲對話》。這套書和此前已經出版的第一輯(《牆》《門》《窗》)都脫胎于他在2017年創辦的“國語書塾”裡的講課實錄。書裡既有相關主題的課外閱讀文本,還有不少孩子的當堂習作。

語文的精髓是什麼(語文味到底是什麼味)1

《與世界對話》(第一輯和第二輯),傅國湧 編著,千尋Neverend | 晨光出版社2022年10月版。适讀年齡:9

在實踐以母語為中心的人文教育的道路上,傅國湧希望帶領少年們閱讀古今中外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最美、最有價值的文本,啟發他們的審美力、思想力、想象力,從而奠定一生的人文根底。下文是作家匡雙林為這套書寫的書評,這套書正好回應了他一直思考的問題:什麼才是好的語文課?怎樣的老師才是好的語文老師?

拿着魔法棒的老師

在閱讀這套書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裡萦繞:一個好的“語文”老師,到底要讀多少書才能窺得語文門徑,才得以登堂入室?

很顯然,這不是一個用具體數量就可以回答的問題。我曾記得傅雷在家書中對兒子傅聰說,先做藝術家,再做音樂家,後做鋼琴家。我想,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先是人文學者,再是教育專家,然後才是語文教師,最後才是哪個學段的語文教師,而這第一點已然成為普通教師和傅國湧之間的一個分水嶺,并且這個分水嶺,是很多教師幾乎無法逾越的。

因為,傅國湧不是在上語文課,誠如他在前言說的,他上的不是語文課——“我的‘與世界對話’課從來不是文學課,更不是寫作課,而是以母語為中心的人文課”。僅以《與蘋果對話》為例,書中列入“讀”這個部分的文本雖然隻有15篇,但傅國湧在“說”的部分涉及的文本多達40多種,這些文本不是簡單的堆積,不是無序的羅列,是完全被課堂教師掌控着的。用蘇轼的話說,是“萬斛泉湧,汩汩滔滔”,令人目不暇接。

語文的精髓是什麼(語文味到底是什麼味)2

國語書塾裡小童子的畫作。

我也曾在傅國湧的基礎上上過一堂這樣的課,那是2019年的南方閱讀論壇上,我在青島中學給八年級學生上的《與蘇東坡對話》,面對他提供的40多篇涉及詩歌、散文、曆史、書法、繪畫、傳記等的文本,我覺得壓力很大,最後不得不删掉一部分,最終涉及36篇,才“艱難”上課。而傅國湧站在課堂上,就像一個拿着魔法棒的魔法師,點到這裡,這裡的文本就熠熠生輝,點到那裡,那裡的文本就活泛生光。而這些文本,沒有評價,甚至連語文老師最推崇的“文本細讀”都沒有,他隻是把這些文本“請”到學生面前,呈現給他們。

讓文本自身帶給學生各種奇思妙想,這些古今中外的奇思妙想,不僅僅是絞盡腦汁寫出來的,更多的像是妙手偶得之,它們一經先生點化,成了學生與蘋果對話的媒介。正是有了這些文本,對話的多角度、多思維才得以形成。橘子不再是橘子,蘋果不再是蘋果,棗子不再是棗子,叫賣聲也不再是叫賣聲。它們是詩是文,是思緒萬千,是靈感噴湧,是下筆千言,是抵達母語的捷徑。

八年級的趙馨悅同學說:“關于蘋果,天氣有些惱火,因為它的精華被吸盡了;關于天氣,蘋果無動于衷,因為它最崇高的使命是将自己奉獻給大地和生靈,并從秋天超載的肩頭掉落。”

六年級的趙涵同學說:“橘是流浪者,又像是繁星,做着綠色的夢。橘子皮可以化作飛去的鶴,消失在一堆堆火焰中。”

用古今的典範文章,建立一座橋梁,橋的這一端是孩子的筆,彼岸則是母語的桃花源。中間則除了思緒靈動的學生,還有拿着魔法棒的老師……

語文的精髓是什麼(語文味到底是什麼味)3

《與世界對話》實拍圖。

孩子們的語言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作為語文老師,我還讀出了老前輩提出的一個已讨論了幾十年的沉痛問題。1978年,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人民日報》發表了《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他說:“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費時甚多,收效甚微”從此成為語文教育界的“終極診斷”。為什麼會如此,值得令人深思。呂叔湘先生的這篇文章切中了中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問題的要害——“少、慢、差、費”,從而提出了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用較少的時間取得較好的績”。這篇文章的發表,當時的語文教育界稱譽為震人心魄的“一聲驚雷”。讓呂叔湘先生更始料未及的是,這種反響,在四十餘年來,似乎還能隐約聽到回聲,叩擊在每一位語文人心中。

現在我們常說語文要有語文味,語文味到底是什麼味?是酸甜苦辣鹹嗎?好像都明白,卻好像又都沒說清。呂叔湘先生的“大多數不過關”,最少應該包含不能寫出得體的應用文字,沒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但是,這些問題,似乎在傅國湧的課堂上迎刃而解了。

先說讀,一群小學生憋着一股勁比賽似的背誦古文名篇。所到之處,都是古文“開路”。石頭城上,《哀江南賦序》;西子湖畔,《湖心亭看雪》;富春江邊,《嚴先生祠堂記》……《前後赤壁賦》《琵琶行》《長恨歌》這樣的文本,我親見孩子們張口就來,他們以背得多、背得暢為榮,把諸多經典镌刻在童年的記憶,将成為人文底蘊最牢靠的基石。至于所讀之書,我記得傅國湧給孩子們開的書單分三階,初階69種,二階75種,三階55種,涉及文史哲科藝,真正出古入今。七八年級的孩子張嘴就是莎士比亞、馬克斯·韋伯、布羅茨基……

語文的精髓是什麼(語文味到底是什麼味)4

圖片國語書塾裡小童子的畫作。

至于寫,孩子們更是仿佛手中握了一支魔筆。筆下的語言俨然脫離了僵硬、刻闆和機械,不再是套路化的,不再是說教式的,甚至是他們自己也不可複制的。遮住名字前的年級,讀者也許會驚訝于他們文字裡的一派天真而又那麼有深度,滿篇清新而又頗具哲思。

六年級的葉悠然寫叫賣聲,開頭就是:

“一串串的叫賣聲後面跟着一串串省略号,一串串省略号将叫賣聲帶入一串串小巷。然後,省略号斷成了逗号和頓号,連成了破折号,叫賣聲便活了起來。我願能買得一枝冬欲去,聽到燕尾剪出的叫賣聲。”

同為六年級的陳天悅在《賣年糕》文章結尾裡說道:

“平平仄仄,這蒼老的古音屬于南村;仄仄平平,這老土的叫賣聲屬于東村。依舊樸實,依舊古老。這兩種叫賣聲都是風流的,經風打磨的嗓音吐露出母語的韻律,有叫賣人的情感投入。在這樣的叫賣聲中,我聽到了母語土氣的美韻。”

這樣的句子不是個别的學生才能寫出來的,而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寫出的。正如傅國湧在前言中說的:“孩子們的語言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日積月累,一步一個腳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慢慢醞釀出來的。他們不是天縱之才,而是汲取了前人精神生命的養分,終于在用自己的語言與世界對話這條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面對跟他一起與世界對話的這些孩子們的語言,我這個教過十幾年書、而且長期都教高中的語文老師也心生羨慕和嫉妒,這份羨慕嫉妒既是我自己的,也是“替”我的學生。

語文的精髓是什麼(語文味到底是什麼味)5

國語書塾裡小童子的畫作。

把教育場域搬到人文現場

記得2019年我去青島上課的時候,傅國湧跟我說,要給孩子呈現一條長江。現在我終于明白了,隻有建立在人文基礎上的語文課,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給孩子呈現一條長江,首先要老師的胸中要有萬條長江。當孩子們看見了這條奔騰的長江,或許這一個接納的隻是一灣甯靜,另一個擁抱的是驚濤拍岸,完全可以各取所需。但隻要他們看見了大江的滔滔不絕,看見了大江奔流入海,每一個孩子的思想、眼界、想象、審美都會産生戲劇性的變化,這是一種化學反應,而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于二。

正因為如此,把教育場域搬到天地之間的人文現場,把古聖先賢的經典文本請進課堂,陶冶之,滋潤之,啟迪之,剩下的隻需要時間……這應該是“與世界對話”的課堂魅力,而這一輯借助小小的蘋果、橘子、棗子,還有那一聲聲叫賣聲充分表現出來了。孩子們在課堂上聽到的不僅是陸遊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更有《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那一聲“豆腐一聲天下白”。

語文的精髓是什麼(語文味到底是什麼味)6

《與世界對話》實拍圖。

撰文/匡雙林

編輯/申婵

校對/柳寶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