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曲名字叫《你在他鄉還好嗎》,歌詞曲調委婉、溫馨、感人,寫出了詞作家對遠去他鄉謀生的至愛親朋關切之情。由此,讓我聯想到了與歌曲情節頗為相似的、早在多年前就加入微信這群那群的群友們,這些年裡,你在微信群裡還好嗎?
這些年,随着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手機微信群應運而生。放眼望去,祖國大地風起雲湧,建群、添加、驗證、聊天、視頻等此起彼伏,好不熱鬧。尤其是以人員成分構成組合的諸群,例如:同學群、戰友群、老鄉群、鄰裡群、文化群、名人群等,如雨後春筍般,幾乎囊括所有手機持
有人。
按理說,同在一個屋檐下,無論是事先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群員們天天“照面”,就像一個大家庭成員生活在一起一樣,拉拉家常,聊聊轶事,唠唠閑嗑,互通情況,分享知識,增長オ幹等,其實這種形态挺好的。廣交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誰願逆之而行呢?然而,可能是在同一個鍋裡摸勺子時間長了,相互間由之前的慎言慎行、彬彬有禮,到各自為政、各顯神通,便是真實的寫照。
原本做人做事慎之又慎的優點就颠覆性退化,取而代之的是目不轉睛、神揺意奪,一刻不停擺弄着手機,忘情時還會突然間傻乎乎地笑了起來,時常弄得邊上人好像碰到了神經病患者而避之不及。有些人仿佛入了群就像找到了可以釋放激情的平台。毎天早上一覺醒來,二話不說先打開手機進群浏覽,看看昨夜“什麼風”乍起,吹皺了“哪池”春水?或是有哪些“風花雪月”?實在沒有感興趣的,就索性挨個群發發你好我好他也好的"小圖案”"小視頻”。
另外,由于群友之間難免存在性格、學識、興趣、地域等方面的差異,林子一大,什麼鳥都有。你發主流新聞,他發道聽途說;你發美文美言,他發下流段子;你發世間真愛,他發八卦隐私;你發正确主張,他發歪理邪說……
且相互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已筆者所在一群為例,一開始衆人争着曬作品、曬字畫等,大家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非常和諧。可好景不長,沒過多長時間就有人出來拐彎抹角诋毀别人;當然,另一方也不是吃素的,随即找出話題指桑罵槐頓時,隔空舌戰,甲指責乙胸無點墨;乙抨擊甲一肚草包,你來我往,各不相讓。緊接着,事态逐步升級,什麼污言穢語都搬上陣來了,就連八竿子也打不上邊的雙方父母、兄弟姐妹也未能幸免。片刻間,戰火紛飛,一個好端端的群就這般被搞得烏煙瘴氣。這會兒,你還敢在此寄托夢想麼?!
類似這樣的群,絕對并非隻有我一個人遇見過,選擇“退群”或是“蔽屏”那是遲早的事。難怪今人調侃:問今天你退群了嗎,甚至比問“你吃飯了嗎”頻率還高!
英國哲人培根曾說過:“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一個人活在世間,去多結交真心實意的朋友,特别是到微信群裡去汲取有價值有營養的能量,絕對沒有錯,關鍵是你選擇進什麼樣的群才是最重要的。
“知欲圓,而行欲方。”當今,在自媒體橫空出世,微信群鱗次栉比的宏大背景之下,如何入群,選擇權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友情提醒:虛拟空間真真假假,擦亮眼睛,東張西望,那是必須的,或是學會優選法,貨比三家,此群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此處心安是吾“群”。否則的話,如你不留個心眼,被耽擱、受傷害就怪不得别人了。
(來源《雜文月刊》李正冬,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