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梅戲全集一曲相思

黃梅戲全集一曲相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4:18:06

黃梅戲全集一曲相思(黃梅戲此曲隻應天上有)1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賈霁):“我生長在黃梅戲的故鄉,安徽的潛山縣,10歲半的時候我被招生招到了安慶。在這塊土地上,我生活了30多年,也就是從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在這段時間裡中國變化巨大,各方面發展都非常快速,但我為什麼一直堅守在這個領域?是因為我喜歡黃梅戲,我愛黃梅戲,黃梅戲是一個非常優美的劇種,而且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使黃梅戲發揚光大,使得這樣一種優秀的文化能夠傳承下去。”

這段講述來自中國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韓再芬。黃梅戲,早期稱黃梅調或采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劇種,興起于清朝中晚期的安徽、湖北和江西一帶,興盛于安徽安慶。這是一種集舞蹈、演唱于一體的戲曲表現形式,無論是“舞”,還是“唱”,都要求演員擁有深厚的功底。

“戲劇通常都是以歌舞演故事,舞之蹈之,但是像水袖這些技巧,真的非常難。黃梅戲不僅僅是歌唱,它還有舞蹈(的部分),這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戲劇文化裡的精髓,必須要有這樣的功夫,才能夠呈現出好的藝術狀态。”

正如韓再芬所說,黃梅戲中不光是一門聲音的藝術,同時也是形體的藝術。與許許多多中國的傳統技藝一樣,都是需要經過日積月累的刻苦練習才能夠成就的。而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對于演員來講,保持身形與嗓音,則意味着他們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忍耐,“作為一個演員,他的身體就是表達的工具,所以無論在哪個環節他都應該非常地珍重,嗓子固然重要,但其他方面也同樣重要,比如說身材,比如說保持好的面容,還要有内在修養的提高。沒有内在的修養就無法更好地表達人物。所以我們演員是台機器,我們必須時常給這台機器‘上上油’。”

作為中國黃梅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韓再芬對黃梅戲投入了她全部的愛,不僅僅是因為她從小與黃梅戲結下的不解之緣,更是因為黃梅戲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她。正入她所說,長久以來她在安慶不斷地推動黃梅戲的發展,除了她付出的努力,我們可以說這塊土地也為黃梅戲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而有趣的是,正是因為黃梅戲是一門由民間興起的藝術,關于它起源的确切地點,至今仍無定論:“目前對黃梅戲的淵源仍然沒有定論,主要分為湖北和安慶。有這樣一說主要是因為湖北有個黃梅縣,湖北是面水背山的一種地勢,當地的人們主要還是以采茶為主,所以黃梅戲源于當時老百姓上山采茶時一種即興發揮的曲調,沒有定式,想怎麼唱怎麼唱。

後來到了清中期以後,那個地方出現了旱澇災害,老百姓就出來逃荒,而安慶是皖鄂贛三省的交界地段,這三個地方的老百姓都會唱采茶戲,這就造成了起源的争議。現在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因時說,一種是因地說。因時說是指安慶本地,黃梅時節連續陰雨,家家戶戶就會搭台唱戲,不出去勞作。因地說就是指湖北帶過來的采茶調。所以黃梅戲究竟源自哪裡,仍然沒有定論。但是黃梅戲的确是在安慶發展、興盛和繁榮的。”

安慶作為讓黃梅戲這一藝術形式得以發展、興盛和繁榮的地方,一座黃梅戲博物館的落成也體現着這座城市對于這一藝術的重視和保護。在這裡,你不僅能夠看到用老式放映機播放的著名黃梅戲劇目《天仙配》,看到早期黃梅戲演出所穿着的戲服實物,更可以了解到黃梅戲作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一個多世紀以來誕生和發展的曲折曆程。而提到黃梅戲的發展,就不得不提“同光十三絕”:“‘同光十三絕’,也就是徽劇——包括京劇等戲曲的13位奠基人,其中的程長庚,也就是京劇的鼻祖,他是咱們安慶的潛山人。他們十三位就是把我們的徽劇和昆曲這兩大主要的成分雜糅在一起,從而形成的京劇。徽班進京之後,才出現了一個空檔期,這個空檔期就為黃梅戲的早期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大的空間。”

清朝中期,四大徽班進京,大江南北的城鄉舞台頓時冷落蕭條,強大的演出市場吸引了皖河流域的衆多農民、手工業者走上了鄉村草台,他們用當地的鄉音俚語演繹着當地的鄉風俗事,娛己娛人,抑惡揚善,用采茶調、花鼓腔、佛調道情、民歌小唱唱之歌之,傳情達意。在青陽腔、徽調藝人與班社的引領和幫助下,黃梅戲漸進地形成了它最初的方向也基本形式。到清朝道光鹹豐年間,也就是18至19世紀,一個新的戲曲樣式已悄然興起。之後,一個個民間演繹群體相繼從鄉村走向集鎮,從草台走向都市,從安慶走向外省。“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折”是幾代藝人百餘年的藝術創作和積累。在黃梅戲中,“大戲”指正本戲,時長較長,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場;而“小折”則指小的折子戲,時間不長,一場大概隻有幾十分鐘。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安慶黃梅戲繼續發展。從城内的民衆劇院、勝利劇院到周邊縣鄉的各種班社;從1952年赴上海參加華東區小戲調到1954年的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黃梅戲從鄉村小戲跻身于全國知名劇種行列,黃梅戲在廣大群衆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天仙配》、《女驸馬》、《打豬草》、《鬧花燈》,這些精品劇目人們都耳熟能詳。

1978年以後,黃梅戲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全國許多地區相繼建立專業的黃梅戲劇團,黃梅戲逐漸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劇種。老一輩言傳身教并繼續藝術實踐,讓新一批黃梅戲新秀能夠脫穎而出,其中就包括節目開頭提到的藝術家韓再芬。

韓再芬在自己的黃梅戲生涯中,演繹過許多著名的劇目,其中代表作包括《女驸馬》、《楊貴妃》、《孔雀東南飛》、《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等。但無論是哪一個角色,無論角色或大或小,她都付出了她全部的愛:“對于我來講,我演過上百個不同的人物形象,有舞台劇、電視劇、電影,還有小品,非常的豐富,所以我覺得演員這個職業讓我感到非常幸福,因為我演一個角色就要走完這個角色的一生,就要去體會她所經曆的一生,所以對于我來講,我接受的每一個角色我都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愛,所以每一個角色我都非常喜歡。”

正如她在創作《徽州女人》、《徽州往事》這兩部原創黃梅戲時所堅信的一樣:“黃梅戲的本質是自由、真誠、質樸、靈動,它一定死不了,在不久的将來,它還會興盛。我對我們這個劇種充滿信心……我就是一個跑步的人,在黃梅戲的道路上,不管别人比我跑得快還是慢,我隻知道自己在均勻而持續地跑着,心無旁骛,不因路旁的什麼東西而受到影響,隻是一直在跑,這種感覺很美妙。”

1 2

黃梅戲全集一曲相思(黃梅戲此曲隻應天上有)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