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由于各種原因,往往不得不遠離家國。而長時間客居異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又往往會引發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思歸,以及對自己的身世之感。元曲作家馬緻遠曾在《天淨沙·秋思》中寫道:“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可見這種羁旅之愁是足以令人斷腸的。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天涯》,便是唐代詩人李商隐的一首羁旅詩。據馮浩《玉溪生年譜》載,它寫于公元855年,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九年,當時李商隐正在梓州(今四川三台縣)柳仲郢幕府任職參軍。由于深陷牛李黨争,李商隐很不得志,終日抑郁寡歡。再加上妻子王氏的病逝,這讓他在梓州幕府的生活,就如同這首詩的題目,淪落天涯。
李商隐寫這首詩的時候,又正值春殘日暮。這讓李商隐不僅自感身世之悲,還傷春傷時。所以在短短4句詩中,它蘊藏着極豐富、極深沉凄惋的感情。而從藝術創作來看,《天涯》無疑是李商隐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全詩一氣渾成,明白如話又婉轉多姿,具有盛唐絕句風味,令人叫絕。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商隐的這首《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
首句“春日在天涯”,意思是說,繁花似錦的春天,李商隐獨自一人在天涯。單獨看“春日”一詞,它可能會讓我們想到春光旖旎、繁花似錦,一切都是美好的樣子。可一旦加上“天涯”一詞,它與詩人淪落天涯的漂泊之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後。就會變得春日愈美好,詩人愈惆怅。細細品味這句詩,可以說隻是開篇5字,便令人黯然神傷。
次句“天涯日又斜”,則更進一步,即在詩人為自己淪落天涯而感慨的時候,卻又發現天邊的太陽又在漸漸西斜,一天又将要過去。言下之意,也就是李商隐不知道自己淪落天涯的漂泊之苦何時才能到頭。除此之外,“日又斜”無疑又給本來豔麗的春景,籠罩上了一層凄暗的陰影。這便意味着春光終要逝去,繁花終要凋零,可見詩人的羁旅之愁上,又多了一層傷春傷時的意味。
第三句“莺啼如有淚”,作為這首詩的轉句,無疑是在婉曲回環中見奇警。莺鳴本來是悅耳動聽的,但是在李商隐這首詩的詩境中,它卻像在啼哭。這是因為李商隐将自己的天涯羁旅之愁,包括傷春傷時之悲,都寄托在了啼莺身上。因此黃莺悲啼而垂淚。從手法上看,這是移情及物的妙用。
最後一句“為濕最高花”,即李商隐希望黃莺能夠把啼哭的淚水,灑向樹梢頂上的花。“最高花”,是樹梢頂上的花,也是盛開在最後的花。這也就說明了春日即将逝去,美好的事物終要消逝,李商隐的傷春傷時之情不言而喻。但這裡最深刻的情感,其實是李商隐對自己身世的悲歎。
盛開在最高處的花,自然就沒有庇護,隻有任憑風雨摧殘,早早凋謝。這其實就是李商隐在晚唐王朝個人命運的真實寫照。所以這裡李商隐的愁苦早就超過了天涯羁旅之愁,而是表現了一種人生幻滅的痛苦。比較惋惜的是,李商隐在寫下這首詩的三年後,也就是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在鄭州病故,年僅45歲。
綜觀李商隐的這首詩,它所抒發的極深沉凄惋的感情,其實不僅是詩人自己人生的挽歌,更是那個時代一代人的挽歌。即便在千年後的今天,我們讀來也依然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極悲之意,感人至深。總的來說,這首詩是李商隐水平很高的一首詩,一氣渾成,短短4句,令人叫絕。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