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對誰有好處?最近一段時間,A股市場混改案例不斷增多,格力,哈藥先後公布引入戰略投資者,市場對混改的預期逐漸升溫,不少傳統的上市國企,都出現資金關注迹象國企混改到底是怎麼回事,混改要改什麼,怎麼改,今天簡單的聊一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混改對誰有好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最近一段時間,A股市場混改案例不斷增多,格力,哈藥先後公布引入戰略投資者,市場對混改的預期逐漸升溫,不少傳統的上市國企,都出現資金關注迹象。國企混改到底是怎麼回事,混改要改什麼,怎麼改,今天簡單的聊一聊。
國企混改,顧名思義,就是在國有控股的企業中引入民間資本,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企經營和管理。改革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外部面臨的經濟環境在變化,國企産能過剩與效率低下并存,目前進入了困難期,另一方面,這些年民企的資産回報率一直高于國企,高層有意引入民間資本,通過改變公司股權結構,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從而提升效率。從改革的目的上來講,混改很有必要,也迫在眉睫的事。
然現實的問題是,到底要改什麼,怎麼改?大家的看法卻未必一緻。混改,一直以來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股權改造,通過引入民資,改變國企的股權結構。但這必然會引發大家的疑問:國企混改能讓出公司的控股權嗎?如果不讓,民資的地位如何保障?這樣的疑惑,相信不僅你我會有,連大型名企都有。很早前,王健林就公開表示:“如果要混合,一定是私營企業控股,或者至少要相對控股”,否則就等于是拿自己的錢幫國企,談不上任何話語權的問題。
事實上,由于我國的政治體制和國情,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不能動搖,也不可以動搖,在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中,也一再強調國企為主導,但是何為“主導”?主導是否意味着國企在混改之後,國有資本都應當絕對控股或者相對控股?如果是是這樣,制度設計又何以消除民間資本投資國企的擔憂?所以,國企混改的前提或者基礎,是怎樣消除民間資本的顧慮,确保國資和民資的公平。
怎麼消除民資顧慮,确保公平呢?說起來也很簡單,最根本的就是“改規則”,改變台面上和隐性的不合理制度,通過健全法律、制度約束,确保“同股同權”得到尊重,确保民資意見得到重視,營造國有股東和中小股東平等行使權利、共生共赢的環境,而不是強調國資對民資的控制。但說起來簡單的問題,現實中做起來卻并不容易,從全民一窩蜂的擠隊考公務員,大家就可以感受到官帽子有多麼大的吸引力。隻要管本思想存在,官高民一等的怪圈不改,權利沒有真正的關進籠子裡面,國資背後隐含的權利,就不可能和民資真正平等,提升效率,也有可能是一句空話。
A股市場,過去幾年混改的企業已經有一些了,大家去把股權結構不同的公司,分純民資、民資和國資混合持股以及國資絕對控股的企業的資本回報率ROE統計下,事實上,并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引入民資以後股權混合的公司效率就一定比原來的純國企要高,混合并不一定産生效率,有民資的企業,也不一定有效率,真正的效率,應該是來自體制、機制的改變,有改變的混合制企業效率相對會比較好,反之則未必。
除了改規則,混改要改的另一個地方,或許是“破壟斷”,特别是競争型國企的壟斷。壟斷就好比瘟疫,躺在溫室裡面把錢賺了的日子過得太服務,久了難免會有懈怠感,民資效率之所以整體高于國資,很大的程度上在于生存的危機感,在于充分的競争。而目前國内新一輪的國企改革,不管是分拆,還是強強聯合,似乎并沒有動搖壟斷的基礎。2015年博鳌亞洲論壇的“混合所有制:國企改革再發力”論壇中,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邵秉仁在博鳌亞洲論壇上談國企改革時表示,“我們這十幾年來國有企業的改革不僅沒有推進,在某些方面反而出現倒退,壟斷不僅沒有打破,反而在強化,在所謂做大做強的口号下,實際是拿着國家的投資在盲目地擴張規模,以低效率為代價”,也側面說明這一點。有壟斷的地方,低效是早晚的事情,和資金屬性沒關系,和人性才有關系。壟斷不破,混改的效果有待觀察。
國企發展混合所有制,必須要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和科學的公司治理,有嚴格的内外監督,以“同股同權”為基礎,改規則,破壟斷,提效率,否則,簡單的進行股權結構的改造,效果将大打折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