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句話出自《論語·子罕》,原文如下: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意思是顔淵感歎地說:“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擡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了。老師善于有步驟地引導我們,用各種文獻典籍來開闊我們的視野,用禮儀制度來約束我們的言談舉止。我們想要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全部才能。就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卻找不到可循的路徑。”
本文是顔回對孔子的評價,作為孔子最喜愛并最用功的學生,對自己老師的評價,既有主觀上的感受,也有客觀上的評價。
“喟然歎曰”:“喟然”,歎息的意思,與後面的“歎”是有重複之嫌,我姑且理解通過雙重的感歎,表示顔回下面的話是發自内心的。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顔回學習非常用功,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為賞識。所以當孔子聽到顔回去世的消息,子曰:“噎!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孔子的悲恸既是哀傷顔淵,才過立而之年,死得太早太可惜;更讓他悲痛的是他失去衣缽傳人,天不助我,道将不存。
這裡從孔子的話語中,一方面看出孔子與弟子顔回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也表面孔子極為看重顔回,因在孔子看來,顔回是為數不多的能讀懂孔子并可以接棒的人。
從顔回的描述中,看出了孔子學問的高深、道德之高尚。孔子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個字來體現,就是“仁”字。一般的人,能做到一日不違仁就不錯了;心靈品質較好的,也很難超過一個月不違仁;顔淵卻可以做到:“三月不違仁”。
文中用顔回發自内心的感歎,無論自己如何刻苦鑽研,也難望其項背,說明孔子能成為千古聖人,是有真功夫的。“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讓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江湖上是靠功夫說話的。”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句話也讓我想起另外一句話——“高手在民間,群衆有智慧。”孔子的智慧已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在外行人看起來也是稀松平常,譬如也有人形容孔子:“累累如喪家之犬”。顔回在此處告誡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寶藏,我們不能小瞧身邊的任何一個人。而作為千古聖人孔子,“不恥下問”,或“每事問”,不是孔子不懂,而是孔子謙卑。所以看起來會捉摸不定,實際是高深莫測。
現在無論是家長、老師和學生,談到教育,都會心生抱怨。特别是老師,都會把責任推給社會、家長和學生。在這裡,我隻把“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送給天下所有的老師。社會、家長和學生肯定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夫子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思想是不是可以繼續發揚光大呢?因為天下沒有哪一個學生不是老師教的,像萬世師表孔子學習,讓天下每一個孩子都成為一顆顆璀璨的未來之星。
仁義道德,無信不立。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中華文化,潤澤心田;化育人心,任重道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