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帝内經痿症篇

黃帝内經痿症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05:17:05

黃帝内經痿症篇(學習内經素問第四十四篇)1

黃帝内經痿症篇(學習内經素問第四十四篇)2

《黃帝内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内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内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痿論篇原文和白話文翻譯:

【原文】黃帝問曰:五藏使人痿何也?

【翻譯】黃帝問道:五髒都能使人發生痿病,是什麼原因呢?

【原文】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胫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洩口苦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翻譯】岐伯回答說: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脈,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腎主全身骨髓。所以肺髒有熱,灼傷津液,則枯焦,皮毛也成虛弱、幹枯不潤的狀态,熱邪不去,則變生痿躃;心髒有熱,可使氣血上逆,氣血上逆就會引起在下的血脈空虛,血脈空虛就會變生脈痿,使關節如折而不能提舉,足胫弛緩而不能着地行路;肝髒有熱,可使膽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養而幹枯,以至筋脈攣縮拘急,變生筋痿;脾有邪熱,則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養而麻木不仁,變生不知痛癢的肉痿;腎有邪熱,熱濁精枯,緻使髓減骨枯,腰脊不能舉動,變生骨痿。

【原文】帝曰:何以得之?

【翻譯】黃帝問道:痿證是怎樣引起的?

【原文】岐伯曰:肺者,藏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藏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内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内伐,内伐則熱舍于腎,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于大熱也。

【翻譯】岐伯說:肺是諸髒之張,又是心髒的華蓋,是各髒之長。遇有失意的事情,或個人要求得不到滿足,則使肺氣郁而不暢,于是出現喘息有聲,進而則氣郁化熱,是肺葉枯焦,精氣因此而不能敷布于周身,五髒都是因肺葉焦得不到營養而發生痿躃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悲哀過度,就會因氣機郁結而使心包絡隔絕不通,心包絡隔絕不通則導緻陽氣在内妄動,逼迫心血下崩,于是屢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說:“大經脈空虛,發生肌痹,進一步傳變為脈痿。”如果無窮盡地胡思亂想而欲望又不能達到,或意念受外界影響而惑亂,房事不加節制,這些都可緻使宗筋弛緩,形成筋痿或白濁、白帶之類疾患。所以《下經》中說:筋痿之病發生于肝,是由于房事太過内上精氣所緻。有的人日漸感受濕邪侵漬,導緻了濕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終則發展為肉痿。所以《下經》中說:“肉痿是久居濕地引起的。”如果長途跋涉,勞累太甚,又逢炎熱天氣而口渴,于是陽氣化熱内擾,内擾的邪熱侵入腎髒,腎為水髒,如水不勝火,灼耗陰精,就會骨枯髓空,緻使兩足不能支持身體,形成骨痿。所以《下經》中說:“骨痿是由于大熱所緻。”

【原文】帝曰:何以别之?

【翻譯】黃帝問道:用什麼辦法鑒别五種痿證呢?

【原文】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翻譯】岐伯說:肺有熱的痿,面色白而毛發衰敗;心有熱的痿,面色紅而淺表血絡充盈顯現;肝有熱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熱的痿,面色黃而肌肉蠕動;腎有熱的痿,面色黑而牙齒枯槁。

【原文】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翻譯】黃帝道:先生以上所說是合宜的。醫書中說:治痿應獨取陽明,這是什麼道理呢?

【原文】岐伯曰: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揔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翻譯】岐伯說:揚名是五髒六腑營養的源泉,能濡養宗筋,宗筋主管約束骨節,使關節運動靈活。沖脈為十二經氣血彙聚之處,輸送氣血以滲透灌溉分肉肌腠,與足揚名經會合于宗筋,陰經陽經都總彙于宗筋,再會合于足揚名經的氣銜穴,故揚名經是它們的統領,諸經又都連屬于帶脈,系絡于督脈。所以揚名經氣血不足則宗筋失養而弛緩,帶脈也不能收引諸脈,就使兩足痿弱不用了。

【原文】帝曰:治之奈何?

【翻譯】黃帝問道:怎樣治療呢?

【原文】岐伯曰:各補其荥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

【翻譯】岐伯說:用針刺的方法,調補各經的荥穴,疏通各經的輸穴,以調機體之虛實和氣血之逆順;無論筋脈骨肉的病變,隻要在其所合之髒當旺的月份進行治療,病就會痊愈。

【原文】帝曰:善。

【翻譯】黃帝道:很對!■

【來源:黃帝内經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