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寓言成語故事?在中國漫長的帝制社會中,民衆稅負較高而福利少,年老之後,家無餘财,大多隻能靠仰子女鼻息而生存所以曆代統治者大力弘揚傳統孝道,于是曆朝曆代都有因孝而被褒揚的人,還有的因為“孝”名而飛黃騰達,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國學寓言成語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中國漫長的帝制社會中,民衆稅負較高而福利少,年老之後,家無餘财,大多隻能靠仰子女鼻息而生存。所以曆代統治者大力弘揚傳統孝道,于是曆朝曆代都有因孝而被褒揚的人,還有的因為“孝”名而飛黃騰達。
今天成語故事的主人公陳寡孝婦就是一個被當時的最高統治者——西漢孝文帝劉恒褒揚的典範。
陳寡孝婦十六歲出嫁,還沒有生育孩子,丈夫就應征到邊地戍守。令下如山倒,夫婦二人盡管十分不舍,但隻能灑淚而别。
臨行之前,丈夫叮囑妻子說:“此次戍邊,不知道是生是死。家中幸有母親在,但沒有兄弟。如果我回不來,你會替我養活母親嗎?”孝婦含着眼淚點頭應允。
就這樣,在孝婦含淚的凝望中,丈夫一步三回頭離開了家鄉。然而,古來征戰幾人回?再後來,噩耗傳來,丈夫死了。
孝婦擦幹眼淚,靠紡棉織布賺點收入,擔負起了照顧家庭、贍養婆婆的重任。
一晃三年過去了,娘家父母可憐女兒這麼小就守寡,又沒有孩子,于是和女兒商量讓她改嫁。
孝婦堅決拒絕了說:“我很幸運長大成人,又接受父母嚴令侍奉夫婿。丈夫離家之前,曾拜托我贍養婆婆,我答應了。既然承諾了,怎麼能不算數呢。棄托不信,背死不義,不能這樣做。”
父母說:“傻孩子,我們可憐你這麼小就守寡啊。”
孝婦說:“我聽說,甯載于義而死,不載于地而生。承諾養活人家的老母親但半途而廢,答應人家的事卻不能守信,憑什麼活在世上?再說當了人家的媳婦,本來就應該贍養婆婆。現在丈夫死了,你們又讓我改嫁,是明擺着讓我和丈夫不孝、不信和無義,還不如死了。”爹娘害怕了,不再勸女兒改嫁。
就這樣,孝婦繼續勤勤懇懇、恭恭敬敬地贍養婆婆28年,直到婆婆84歲時去世。
婆婆去世後,孝婦賣掉自家田宅埋葬了婆婆,并按時祭祀。
淮陽太守聽說了孝婦的先進事迹後,非常感動,整理好典型材料上報給了朝廷。
漢孝文帝看到後,親自作出批示,賜号曰“孝婦”,并派出使者賞賜孝婦黃金四十斤,終身免除賦稅。
看來,即便是在“文景之治”下,家中沒有男丁的困難家庭,依舊要給朝廷納稅!千年以下,再看這篇文章,筆者激賞孝婦一諾千金的孝行,但悲其一生之苦難。
皇帝的嘉獎,不過是鼓勵無數的勞苦大衆,在遇到天災人禍時,要學習孝婦孝子“好榜樣”,把所有的問題都自己扛。
筆者大體查了一下,西漢時期被正式編入戶藉的有自耕農、傭工、雇農等,稱為編戶齊民。他們要根據朝廷的法令負擔一定的賦稅、徭役。其中田租是十五稅一;人頭稅分為算賦(120錢)和口賦(20錢)兩種。另外,編戶每年還要負擔一個月的徭役,不去的另行繳稅代替。除此之外,男丁還要服兵役,一生服役2年……
當然,以上隻是西漢初年的稅負,“痛苦指數”并不高,但等到漢武帝劉徹登基,尤其是對匈奴等用兵後,由于國庫空虛,劉徹推出了包括車船使用稅、鹽鐵專營、酒類專營以及算缗令、告缗令等撈錢手段,最後弄得“海内虛耗,戶口減半”,僅關東流民就達200多萬,無數的家庭室如懸磬,家破人亡。為了活命,無數貧民百姓揭竿而起,以至“盜賊滋起”,文景之治留下的那點家底硬生生被糟蹋了個幹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