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定義
金三的稅務KPI中第六個是總資産利潤率 ,總資産利潤率又稱為總資産收益率,英文是 Return on Total Assets,ROTA,收益率或利潤率之間沒什麼争議,就是翻譯上的習慣用語,一如BEP的兩平點分析、盈虧平衡點、保本點之說。但有好事者,把兩者做了一個區分。
定義:是企業利潤總額與企業資産平均總額的比率,它是反映企業資産綜合利用效果的指标,也是衡量企業利用債權人和所有者權益總額所取得盈利的重要指标。
公式:
1、總資産利潤率=利潤總額÷平均資産總額×100%
2、平均資産總額=(年初資産總額 年末資産總額)÷2
其中「淨利潤」取自利潤表,「平均資産」取自資産負債表,但要留意的是期初資産總額要等于上期的期末資産總額,在企業上傳财務報表的時候,經常會被提示某個數據期初不等于上期期末就是這個道理。
指标意義
總資産利潤率分析的重要意義體現在:
(1)總資産利潤率指标集中體現了資産運用效率和資金利用效果之間的關系。
(2)在企業資産總額一定的情況下,利用總資産利潤率指标可以分析企業盈利的穩定性和持久性,确定企業所面臨的風險。
(3)總資産利潤率指标還可反映企業綜合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
金三的KPI評價邏輯
在金三系統中,對總資産利潤率的評估(參下圖)是:
*利潤率大于3%的,給予「100」分;
*小于0%的,給予「0」分;
*兩者之間的,按比例計算,計算公式是100÷0.03×總資産利潤率
乍看之下,這個評估邏輯似乎沒毛病,但回頭看看總資産周轉次數(參閱2020-12-30發布的《稅務KPI③總資産周轉次數》)的時候,可以發現邏輯上有些的問題。
例如:
1.企業的總資産周轉次數為1的時候,利潤表的淨利率是6%,那麼總資産利潤率就是6%,KPI③與⑥都可以拿到100分;
2.企業的總資産周轉次數為2的時候,利潤表的淨利率是6%,那麼總資産利潤率就是3%,KPI③與⑥都可以拿到100分;
3.企業的總資産周轉次數為4的時候,利潤表的淨利率是2%,那麼總資産利潤率就是0.5%,KPI③能拿到100分,但KPI⑥隻能拿到17分;
4.企業的總資産周轉次數為6的時候,利潤表的淨利率是2%,那麼總資産利潤率就是0.33%,KPI③能拿到100分,但KPI⑥隻能拿到11分;
也就是說,微利時代的所謂高科技企業(例如富士康),利潤表的淨利率不高,但這樣的企業利用高存貨周轉率賺錢的企業,是拿不到高分的,即便一年貢獻幾十億的利稅。不禁讓人想到未來二十年的經濟長期下行的情況下,諸多企業能拿到高分的,真心不容易,甚至可以說,小微企業要操弄比較容易點,如果了解這些邏輯。
樣本情況
以某市的金三的風險分析表*來說,整個市的樣本一共3302個,資産利潤率大于3%的有953家占比28.86%,低于0%也就是虧損的有1241家,占比37.58%,兩者之間的有1108家占比33.56%。(如下圖)
實務上的應用問題
另有一派學者說,總資産收益率如果把利息排除在外,則稱為總資産利潤率。是指利潤與資産總額的對比關系,它從整體上反映了企業資産的利用效果,可用來說明企業運用其全部資産獲取利潤的能力。當然這樣的說法也是一種觀點,這時候的核算公式變成:
1、總資産收益率=稅前淨利潤÷平均資産總額×100%
2、總資産利潤率=(稅前淨利潤 利息支出)÷平均資産總額×100%
3、平均資産總額=(年初資産總額 年末資産總額)÷2
但是這樣的核算,貌似偏向所謂的「管理會計」或企業内部檢讨,外部多半不會采用;而采取這樣的核算的企業,多數是上市公司、或跨國企業,他們會對舉債與發行新股之間評估效益,跨國企業甚至還可以針對境内外融資與發行新股做評估。
當然發行新股對利潤表有着很大的好處,甚至還有很多企業利用發行新股募集資金後,搞所謂的「供應鍊金融」;但發行太多的股份對企業的負面就是EPS(每股盈餘;英文全稱Earnings Per Share的縮寫)的巨大壓力。這也是近期境外一些上市公司默默開展「減資」的情況,其實叫「減肥」比叫「減資」更符合那些上市公司的目的。
隻是類似減肥的情況,在祖國資本熱的環境下,會非常鮮見,或許換個角度,叫做有遠見的,也是鳳毛麟角。畢竟多數人願意去聽、去看的,都是選擇自己想聽、想看的内容,或者叫做帶着答案找答案,這樣的人在微信圈裡面,幾乎占據80%以上;這也是暮鼓晨鐘難喚醒「裝睡」的人,所以很多财稅老師總會質疑:我公衆号寫了,你也不看??;他們大概率腹語:我幹嘛要看??。
PS、某市數據當然有真實來源,當然不是可以輕易且公開取得的,也不要微信詢問我了吧;屬于不可說的,就不要再問。
來源:齊哥說
更多精彩财稅幹貨,請關注本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