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捕捉日光的攝影師不同,黑水攝影師張帆将暗夜視為主戰場。他常常懸浮于海水中,将鏡頭對準表層海域,等待着浮遊生物闖入他的鏡頭。在水下,他像一個尋寶者,迎接挑戰。我們采訪了張帆,聽他講述了許多關于攝影和海洋生物的故事。
——編者按
張帆的頭像是一隻鮟鱇,準确地說,叫副棘茄魚。它的兩隻眼睛直直地盯着你,泳姿滑稽,尾鳍上還拉着一根長長的天線。2019年,張帆在美國拍到了它,覺得好看,像外星來的小怪物。
上圖:背點若鲹與硝水母。
下圖:張帆拍攝的副棘茄魚。
這種萌态很珍貴。因為它會迅速長大,回到潛水員去不到的深海。它的一生中,隻有特定的季節在淺海出現,能與人相遇的時間也隻有一周。其餘大多數的時間,它都躲在沙子裡,将自己隐藏起來。長大後的它栖息在海底,外形更是跟“可愛”毫不相關,身上有肉突,身材又圓又扁,整體看去,像一塊廚藝不佳者制作的松餅長着雙腿,副棘茄魚也因此有了别名——“松餅魚”。
對于被攝物和攝影師,一張照片記錄着一生一次的相遇。每當夜幕降臨,深水動物便會從深處移動到水面,加入地球上最大的一次大規模遷徙,在淺海覓食、交配。作為黑水攝影師,張帆的目标是懸浮在海域的表層,把鏡頭對準乘潮水而來的“精靈”。
張帆的“戰場”
黑水攝影有适合拍攝的海域,張帆最常去的是菲律賓八打雁省的阿尼洛。
阿尼洛是著名的潛水勝地。它與塔爾火山相連,黑色的海底沉積物有着豐富的礦物質,為海洋生物們帶來豐富的養料。離岸邊不遠的地方是一處海灣叫做粘刀背,坡度較陡,水流平穩。從潛店開船出海10分鐘,就能遇見被海流從外海推進海灣的生物。
張帆和他的黑水攝影設備。
張帆通常在黃昏時分布燈。水面上是一顆巨大的浮球,吊着麻繩,繩上每五米就有一個大探照燈。對于浮遊生物來說,燈是它們的誘餌。經驗告訴張帆,新月或者沒有月亮的夜晚是最好的時機,那時的月光剛好,不像滿月顯得太亮。不同時期的潮汐也不同,沒有經驗的攝影師很可能一無所獲。
上圖:赤刀魚,成體過着底栖性生活。
下圖:張帆在阿尼洛拍攝的扁船蛸。
等待15分鐘後,張帆下水,目之所及是海洋中的戰場。浮遊生物們在燈附近集結成巨大的生物球,球的外圍,大小型捕食者對它們虎視眈眈。
有拍着拍着,突然一旁有生物竄過來,把被攝物吞掉的。也有蛻殼的蝦,因為喪失防禦力,被其他生物捕食。張帆拍到過一隻一毫米大的小螃蟹,正在撕裂端蟲。也拍到過一隻試圖吃掉小螃蟹的斑馬章魚,被掙紮的螃蟹夾住了嘴。
斑馬章魚是阿尼洛的明星物種,成體與拟态章魚類似。
對于人來說,夜間漆黑的水層中也有太多兇險,有鲨魚、海蛇擦肩而過,好奇地蹭你,也有溫和的蝠鲼過來搗亂。張帆在下水前把自己包得嚴嚴實實,但還是防不住被水母蜇傷。他調侃自己,頭套蓋不住的臉,手套和袖子連接不上的地方,是他的“阿克琉斯之踵”。
有時,他還會感到有生物撞到身上,有魚到頭套裡“串門”,或者是奇奇怪怪的東西鑽到了他的腳蹼裡。他隻能無奈地把腳蹼脫掉,重新穿。器材也無法幸免,有章魚吸在他的鏡頭前,有小生物鑽到相機的縫隙、小洞裡。他揮手去趕,怕他們鑽進去就死了。
上圖:瓜水母,栉水母的一種,是無脊椎動物。
下圖:在馬爾代夫拍攝的褐色護士鲨。
但大多數時候,張帆都以半失重的形式在水中漂浮,手拿搜索電筒尋找拍攝目标。水裡很安靜,戴着頭套幾乎隻能聽到氣泡的聲音。他用呼吸來微調自己的位置,跟随潛在的被攝物。時間久了,他甚至能本能地控制身體細微的動作。這是他與海洋之間的默契,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身體不受束縛,像自由地遨遊在太空。
黑水尋寶之旅
在真正下水之前,沒人知道今天能遇到什麼。黑水就像尋寶一樣,可能會中頭彩。
張帆沉迷于黑水攝影帶來的“探索”感。他記得自己第一次在菲律賓阿尼洛見到毯子章魚時,激動壞了。平常隻有去深海,隻有在深夜才能見到的物種,此刻正靜靜地張開“毯子”,優雅地舞動在離水面僅有5米的地方,“毯子”上的花紋像是咒文和符号,看上去夢幻神秘。那時他已經潛水八十多分鐘,幾近結束。但為了多看它兩眼,他一直追着它,直到剩餘氣體不足。
上圖:毯子章魚,一種夢幻的黑水生物。
下圖:雪振袖魚,是粗鳍魚科的一種,屬于月魚目。
他還遇到過一條雪振袖魚的幼魚,它幾乎是靜止的狀态,緩慢擺動的魚鳍時,像夜空中永恒綻放的煙火,又像優雅矜持的女子,輕輕甩動水袖。它緩緩旋轉下降,直到去往張帆所不能達到的深度。用張帆的話說,相遇的那一刻如焰火般華麗,也如焰火般短暫。
有段時間,張帆沉迷于拍攝各種鲀科魚類的正面。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幾率,生物們都不會乖乖配合拍攝,他們有自己的性格。大部分的生物,一看到人就會逃跑,等跑過一段,又會回頭确認自己是否安全。毯子章魚會張開四根觸手之間巨大的膜試圖吓唬他,當發現對方并不買賬後以最快的速度逃走。也有拖着長長飄帶的雙帶黃鲈,時而好奇地跟随鏡頭,時而又貌似無聊,在鏡頭前打了個大大的哈欠。
水下的黑水攝影師。
拍攝久了,張帆慢慢成了它們的朋友。他了解各種浮遊生物不同的習慣,懂得怎麼為它們拍出好看的照片。如果生物害怕散光,他就用一束柱狀光往上打,讓它們呆滞地停在那兒。有時為了照顧生物的“脾氣”,他還會關掉所有光源,隻用紅光拍攝,因為絕大部分的魚和蝦蟹,都對紅光比較不敏感。
在看不到海面和海底的水中,潛水員們或許會感到孤獨,但張帆從不認為自己是孤身一“人”。每一滴海水裡都住着不同的生物,生物電閃爍跳動,充滿生命的節律,像夜空綴着點點“星光”。
出水之前,為了将身體的氮氣排出體外,減少潛水病發生的幾率,他習慣做一次五米三分鐘的安全停留。每到這種時候,張帆會關閉身上所有的光源,靜靜躺在海裡,時而用腳蹼一踢,能看見浮遊生物發出呼吸燈一樣的光。在他眼中,匆忙經過的鱿魚像是隕石,絲鲹拖着的長長鳍條遊過,像在觸手可及的夜空裡劃過的流星。
探索深海的無限空間
2019年下半年,張帆聽說朋友在阿尼洛拍到了奇特的十足目幼蟲,他立馬買機票飛過去,拍到了一張結構完整的照片。找專業人士鑒定,對方隻給出了保守的答複:十足目幼體。好不容易在日本著名黑水攝影師的新畫冊中找到了相似的圖片,物種介紹卻赫然寫着:種類不明的深海底栖蝦類幼生。
這并非偶然。很多黑水生物,不僅是他第一次看到,也是人類第一次看到。在采集不到标本的情況下,專家們隻能鑒定到屬,有些甚至隻能确定所屬的科或者目。
張帆拍到的深海蝦未知種。
這與浮遊生物種類繁多有關。浮遊生物分布全球,是海洋生态系統構成的基礎。在不同的地域,因為地形、溫度等不同,常見的生物也不一樣。在日本大濑崎,由于水溫低,黑水攝影師能拍到和菲律賓不同的物種。如果遇上流速快的黑潮(又稱日本暖流),還能幸運地見到意外搭上“高速公路”的深海種。不過,日本晚上不允許開船,攝影師隻能戴着所有裝備從岸邊入水。
在美國邁阿密棕榈灘等嘗試黑水攝影,則能遇見來自大西洋的生物。當地的海都是上千米的深度,海況複雜,常有亂流,因此對潛水能力和身體素質要求更高。攝影師需要頂着水流開兩個小時的船,然後在測定好水流的地方,跟着浮球一起往回漂。等再回到船上的時候,可能已經漂了10英裡。為了保證安全,攝影師也需要保持漂浮在15米至20米的深度,時刻記住校準所處的深度和位置。
上圖:邁阿密拍攝的鼬魚幼體。
下圖:邁阿密拍攝黑水的端足目。
潛入海底,就像進入新世界。在覆蓋地球表面70%的遼闊海洋中,大量的物種處于待描述的狀态,有些甚至能實現人類無法達到的生命奇迹。
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一個樽海鞘可以産生一系列雌雄同體克隆,并彼此相連,看上去像無限複制的列車。透明的身體又像宇宙空間站,體内住着五花八門的流浪者。
張帆黑水紀錄片裡的樽海鞘。
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後就會死亡,但燈塔水母在理論上卻能無限次地返老還童、長生不老。當它的水母體死亡之後,細胞會重新聚集,回到其生命的第一階段——水螅體,然後從這些水螅體中産生新的水母,重新開始它的生命循環。
疫情阻礙了張帆探索的腳步,但也增加了生物種族壯大的可能性。等到疫情結束,張帆想去溫帶、寒帶,比如俄羅斯白海,日本北海道拍攝。熱帶的生物見多了,難免會産生審美疲勞,但溫寒帶将是全新的海洋生态。
在他的願望清單上,下一位想見的是“流冰天使”。那是一種生活在北極、南極等寒冷海域的冰層之下的生物,又名裸海蝶。它通體透明,兩側的器官好似翅膀,身體中央的消化腺,看上去像一顆火熱的心。他也想再回一次菲律賓,用4K120幀攝影機記錄下眼前夢幻的黑水生物。對他來說,永遠能探索未知,是黑水最大的魅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