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行業作為當代文化産業的一個重要分支,近年來發展良好。在這種良好态勢下,國内多家電視台都推出了尋寶鑒寶節目。
例如央視财經頻道2003年開播的《鑒寶》十多年以來一直經久不衰,為廣大藏友和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和實踐機會。
無獨有偶,2007年BTV也推出了一檔類似的鑒寶節目,取名為《天下收藏》,這檔節目一經播出就博得了很多觀衆的眼球,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
正因為其廣泛影響力,很多民間寶主不惜與該節目組簽訂免責協議,甘冒自家珍藏現場被砸毀的風險也要登台鑒定一番。
寶主們之所以紛紛踴躍報名,筆者以為其背後有諸多原因,而其中最為根本的當然是寶主對藏品真假存疑,想要給手裡的珍藏辨個真假、定個身價,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因為一旦被鑒定為真品,就等于有了行業專家的背書,該藏品的價值自然會水漲船高,甚至比寶主的預估價值高出數百倍、數千倍。
說到這檔節目,稍微年長一點的電視觀衆都對其印象特别深刻,其原因大緻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事後,寶主找了其他鑒定機構進行多次鑒定,得出了“真品”的結論,于是将節目組及主持人王剛告上了法庭。
官司持續了三年之久才最終塵埃落定,這件事也成為《天下收藏》節目最終于2014年停播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節目于翌年改版複播,那又是後話了。
那麼,這樁官司的結局到底如何,此事對于王剛有什麼影響呢?這對号稱價值2億元的古董究竟是不是真值這麼多錢呢?
01 聞香品茗說古董
大衆眼裡的古董,一定是很值錢的老物件,這種看法其實并沒有錯,但未免過于片面。
且不說上文提到的明永樂甜白釉壓手杯是否真的價值2億元,古董之所以有個“古”字,就是因為其含有曆史與文化價值,很多時候,這些并不能單純以價格來衡量。
有年輕人看不慣老派思想,私下稱呼其人為“老古董”,意思就是“太過守舊”,廣義的古董,是指陳舊的老器物,因為存在時間夠久,成了曆史的遺物。
而筆者以為,狹義的古董指的是那些為人所珍視的舊時器物。
有些是因為其本身的材質非常名貴、不可再生,現在已經難以覓得,更多的則是因為這些老物件上附着的曆史文化價值,使得其不可多得、珍貴無比。
由于曆史的洪流不停地滾滾向前,這些老器物往往在使用中不斷被磨損、破壞,最後存世稀少,往往成為孤品。
物以稀為貴,對于普通人家來說,有那麼一兩件古董即可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傳。
随着我國經濟發展愈發繁榮,人們的日子越來越好,腰包鼓起來了,人要有錢才有閑,才有雅興,對于文化休閑行業的要求和審美也就會越來越高。
有人喜歡金石玉器,有人喜歡書畫古籍,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有高朋在座,在聞香品茗之餘,主人家拿出自家珍藏與來客一起賞玩品鑒,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天下收藏》這檔節目就緊緊抓住了人們的好奇心——對于寶主來說,要砸毀一件多年珍藏之物難免會心痛不已;而對于觀衆來說,這件事也很刺激。
然而,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
一旦寶主在事後得知自己的藏品并非赝品,肯定不會甘心,必然會向砸壞寶物的人索賠。
02 被砸過程回顧一些觀衆對于《天下收藏》這種“去僞存真”——即不是真品就要砸毀的處理方式并不十分認同。
大部分觀衆是抱着看熱鬧的心态來看待“砸寶”這件事的。
王剛本人在收藏圈就很有名氣,曾有網友調侃:整個大清就沒有“和大人”不敢砸的寶貝!
節目開播七年以來,王剛手裡的那隻護寶錘砸毀了不少藏品。
直到2012年10月28日這期節目,河北寶主付常勇帶着“明永樂甜白釉壓手杯”來到現場。
按照固有流程,節目組與付常勇簽訂了一系列協議,其中就有免責聲明的條款——在寶主接受鑒定結果的情況下,節目主持人将砸毀被鑒定為赝品的藏品。
經過鑒定,現場專家組認為這對壓手杯是現代仿品——“暗刻龍紋過于生硬呆闆,胎質過于粗雜,明顯不是永樂或宣德的胎”。
現場錄像顯示,付常勇看起來一時間有點難以接受,仿佛沒有回過神來,現場的氣氛仿佛已經凝固,觀衆們都在等待最終的結果。
主持人王剛七次詢問寶主付常勇“是否要立即退出”,得到的是否認答案。
按照節目預定流程,主持人舉起護寶錘“咔嚓”一下,砸毀了其中一隻壓手杯。
付常勇帶走了剩下的那隻壓手杯和砸毀的瓷片,黯然離場。
回去後,他越想越不甘心,對節目現場的鑒定結果産生了巨大的懷疑,于是将碎片交給了一家專業公司重新鑒定。
令付常勇十分欣喜的是,這家鑒定公司給出的結論與《天下收藏》專家組給的截然相反,認為這對壓手杯是真品!
這個消息很快被媒體大面積報道,而這對壓手杯估值2億元的消息更成為網民們熱議的沸點!
付常勇很快将王剛和節目組一同告上法庭,2013年10月14日,此案在朝陽區法院開庭審理。
雙方争議的核心問題就是這對壓手杯究竟是赝品還是被誤砸,因為涉案金額巨大(2億元),此案被稱為“京城砸寶第一案”。
而一審的結果是:付常勇敗訴,自行承擔訴訟費及其他費用。
03 塵埃真的落定?從2013年10月首次開庭到2016年7月,此案曆經三年之久,終審判決最終出爐——維持一審判決結果,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對于這個結果,原告付常勇表示無法接受,他認為:節目組僅憑借三位專家的結論就将藏品定為赝品砸毀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而就在2012年,這檔節目曾與首都博物館共同舉辦了一個為期半年的對比展覽,一方是該博物館珍藏的真品瓷器,一方是被砸毀的假瓷,吸引了衆多藏友和愛好者前往近距離觀摩。
有業内人士認為,某些被砸毀的“赝品”其實是真品,其中不乏珍品。
這種說法在網絡上獲得了很多網民的支持,而另一些網友堅持認為“假的真不了”。
于是争議頓起,雙方吵得不可開交。
為了平息争議,有關部門邀請了文物鑒定委員會四位專家到場,對那次展覽展出的所有被砸瓷器進行鑒定。
該專家團隊一緻認為這批被砸瓷器皆為“赝品”,這起事件啟發了付常勇,他于是将節目組和王剛告上了法庭。
付常勇請到的兩位專家對完好的那個壓手杯和砸壞的瓷片進行斷代鑒定,得出了以下結論:付常勇提供的瓷器應屬于明代成化至嘉靖期間所造,用專業屬于來說——屬于寄托款器物,但明顯不是現代仿品。
那麼,什麼是寄托款呢?
——就是古代大匠為表達對前朝曾達到的高超工藝水平的崇敬和緬懷,故意不題寫本朝年款,而是寫上前朝的年号款識。
通俗來說,寄托款就是“古代仿品”。
寄托款最早出現在明正德年間(1560年-1521年),有讀者不禁要問,如果這就是真相,為什麼法院最終判定原告敗訴呢?
作為被告的節目組和王剛兩方面都委派了律師到庭,堅持主張被砸毀的壓手杯是現代仿品,并證明節目組聘請的專家團隊具有權威性。
被告律師團隊聲明:原告付常勇已經在節目開始前已經簽署了藏品的“生死文書”,并在砸毀藏品前詢問過寶主,對方表示不退出才舉起護寶錘的,堅持認為被告方沒有過失。
一審後,法院認為:原告在參加該節目前就知道了“砸寶”環節,并簽署了相關約定文書、免責承諾書,并在錄制當天沒有退出,顯然已經接受了藏品被砸的風險。
因此,法院不支持原告付常勇的索賠主張,古董鑒定本就非常複雜,專家之間意見不統一也是常見現象。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我國,各級法院并沒有一個公認的文物鑒定機構,社會上也沒有專門鑒定資質的個人。
法院對此案的審理是基于原告在知情的前提下,沒有退出或及時阻止主持人砸毀藏品來審理的。
在原告無法取得權威性、被公認的鑒定結果的情況下,輸掉官司也是情理之中。
類似的案件,在國内并不少見,因為原告被告聘請的專家出具了相反鑒定結果,官司往往經年累月,非常難打。
法院在審理類似糾紛案件時,往往重點關注其相關程序是否合法合規,而原告、被告往往糾纏于藏品的真假問題。
筆者認為,這類案件還将時有發生,那是因為:古董文玩鑒定工作這一行的水非常深,很難有一個機構或個人取得不可動搖的權威性。
所以,真假之争的塵埃從未落定,類似的故事也會一次次重演。
2020年,王剛首次對于“誤砸價值兩億文物”公開發聲:砸的就是赝品,之前是出于同情對方才沒說。
結語無論你是什麼年齡段的收藏愛好者,對于古董文玩的投資必須謹慎。
畢竟,在這一行交學費的朋友太多了,也有不少人鬧出大笑話。
參考文獻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