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昌齡為什麼會寫下出塞這首詩

王昌齡為什麼會寫下出塞這首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04:59:17

明代的文學家李攀龍認為:王昌齡《出塞·其一》,是唐詩中的七絕第一。王世貞的弟弟王世懋在《藝圃撷餘》卻說:“以語人,多不服。”

王世懋的意思就是說,你李攀龍一家之言,說給别人聽,人家都不服氣。那麼,誰才是真正的唐詩七絕第一呢?

王昌齡為什麼會寫下出塞這首詩(七絕之最涼州詞)1

王世懋認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和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可以并列第一。

到了清代,因為詩歌評價體系完善,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又甩掉了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獨占唐詩七絕鳌頭。因此之故,近代章太炎先生說,王之渙《涼州詞》是七絕第一。

同樣是寫邊塞軍旅詩,王之渙并沒有從軍經曆,為什麼他的《涼州詞》反而蓋過了有從軍經曆的王昌齡的《出塞·其一》呢?

這是因為,王之渙《涼州詞》在藝術表現手法和切入角度,以及意象的豐富性上,完全蓋過了《出塞·其二》。喜歡王昌齡《出塞·其一》的朋友,先不要激動,請聽我慢慢道來。

一、《涼州詞》的宏大視野與“空間想象力”

《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要說明《涼州詞》的藝術魅力,就繞不開一個話題,那就是詩中第一句到底寫的是“黃河遠上白雲間”,還是寫的“黃沙直上白雲間”。一字之差,就會讓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大打折扣。

王昌齡為什麼會寫下出塞這首詩(七絕之最涼州詞)2

現在有很多人認為,“黃河”應該是“黃沙”二字在傳抄中産生的訛誤。他們覺得這首詩,應該是寫涼州的實景。當時在涼州,是不可能看到黃河的。

但是,這首詩傳播到了後期,大多數的學者和唐詩選本,都選擇了“黃河”二字,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因為,隻有選擇“黃河”二字,才能夠體現出這首七言絕句視野的宏大。

詩人先從一個較遠的地方去觀察涼州上的一座孤城,再在孤城的基礎上把視線橫向展開,看到了周圍的萬仞高山。

最後,詩人通過空間想象力,打破了視野上的局限,看到了遠方的黃河,從青海高原上奔騰而下。

由于此時作者心中的“視線”,是從地面開始往上升的,所以産生了黃河從地上流向高空的場景。這是作者在“心中造景”,“納萬裡于尺幅”的高超藝術表現手法。

王昌齡為什麼會寫下出塞這首詩(七絕之最涼州詞)3

同樣的手法,王之渙在《登鹳雀樓》中已經用過了一次,就是那句“黃河入海流”。當時王之渙在樓上,面對的是中條山,同樣不可能看到黃河入海的場景,可是他就這麼寫了。

明代的學者普遍認為,寫詩就應該這樣“虛中有實,虛實相生”。純粹寫實,反而會失去了詩的“神韻”。因為詩歌本來就是激發讀者想象的東西,作者本人自然應該有豐富的想象力。

另外,“黃河”在華夏文明中有特殊的含義。這裡用“黃河”,就是對祖國壯麗山川的歌頌與贊美,這樣才能與後文中“何須怨”的情感表達産生聯系。

“春風不度玉門關”,我們就該怨,為什麼王之煥要說“何須怨”呢?這是因為,為了保衛我們自己的國土,為了這一片壯麗的河山,這樣做是值得的。這一點,後面我還會再詳細說明。

王昌齡《出塞·其一》最為人稱道的“秦時明月漢時關”,雖然也有出色的時空想象力,但是和張若虛“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要表達的意思差不太多。

王昌齡為什麼會寫下出塞這首詩(七絕之最涼州詞)4

因此,就原創性來講,始終不如“黃河遠上白雲間”來得震撼。

二、《涼州詞》與《出塞·其一》的切入點

《出塞·其一》——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我們看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其一》,會發現他是從一個“集體”的角度,來看待一個曆史大事件的。

這首詩講的是,自從長城建成以後,從秦代到唐代,一代一代的将領和戰士們,為了保家衛國,舍生忘死的那種場景。

“萬裡長征人未還”是說很多人都因此犧牲了,從情感上來說還是非常悲壯的。

可是從叙事的角度來講,它的切入點,是從一個集體的角度,講得比較籠統,比較模糊。

詩的最後兩句,寄希望于出現李廣、衛青、霍去病那樣的英雄人物來保護這個國家,這是不現實的。

王昌齡為什麼會寫下出塞這首詩(七絕之最涼州詞)5

因為要守住我們的長城防線,必須要君臣一心,全家上下齊心合力,才可以達成。給你十個衛青、霍去病,沒有足夠多的精兵、沒有充足的糧草和優良的裝備,有什麼用呢?

當然,懷念英雄本來沒什麼問題。主要的問題還是王昌齡這首詩,叙事上缺乏細節和張力。

王之渙《涼州詞》則不一樣,他有個異常宏大的開頭,但是它同時也有近鏡頭的細節描寫。

王之渙沒去描寫邊塞軍人,血流成河的拼殺場面。反而是讓一名士兵吹起了《折楊柳》,借以表達全境邊關将士因長年戍守在外,有家歸不得的苦楚。

王之渙的《涼州詞》帶着對底層将士人性關懷。他筆下的士兵在吹《折楊柳》,他在思念家鄉,他在怨恨,因為戰争爆發,他不能自由地和家人通信。

這個時候,将士們在惦記家中的情況,但是王之渙卻說:“何須怨”。前面我們曾提到過,詩中第一句,一定是“黃河遠上白雲間”,因為作者是想表達對祖國山川的歌頌和熱愛。

王昌齡為什麼會寫下出塞這首詩(七絕之最涼州詞)6

所以,詩人看到士兵在“怨”,他就說“何須怨”。“春風不度玉門關”,那皇帝的恩澤過不來。同時,将士的家人對他們的“關心”(家信)也沒有了。

可是作者卻說,我們心中不要有怨恨。因為我們守邊,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我的國,我的家,為了我們熱愛的祖國的壯麗河山。

三、《涼州詞》的意象更加豐富

古代人寫詩,注重意象的表達,追求一種朦胧的美感。也就是說,詩歌要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讓讀者回味無窮。

詩是作者寫的,但是讀詩的人,也會參與到詩歌“創作”之中。因為詩中的遣詞造句,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比如《涼州詞》裡面的“春風不度玉門關”,是指什麼呢?

這個“春風”,有人說就指皇帝的恩澤。皇帝把戰士們派到邊關去,但是自己卻留在京城裡面享福,有好事從來都想不到前線的将士們,所以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但是同時,這個“春風”又可以是指戰士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因為戰争的阻隔,象征親情的“春風”,同樣吹不到邊關。

王昌齡為什麼會寫下出塞這首詩(七絕之最涼州詞)7

詩的倒數第二句說,“羌笛何須怨楊柳”。傳統的《折楊柳》曲調,代表戰士在思鄉。他在思考,家裡發生了什麼情況,為什麼家人沒有給他通信。

王之渙說,春風吹不過來。沒有春風,楊柳就不會抽條;楊柳不抽條,人們也就不能夠用“折柳”的習俗為親人送别。所以,這裡是暗指不能互相傳信。

《涼州詞》表達的内涵,可以從多個方面去理解。“春風不度玉門關”,看似在對對統治階級進行控訴。因為戍守邊關将領,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但是“何須怨”又表達出另一層意思。

這些将士在得到不公的待遇之後,他們仍然意識到保家衛國,責任重大。于是詩的後兩詩中,悲涼而慷慨的情緒就表達出來了。隻有這種自我犧牲的悲壯感覺,才能和開頭兩句的壯麗景色相映襯。

王昌齡《出塞·其一》表達感情是比較單一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戰士為戍邊而犧牲,但是我們中國人從來沒有害怕過。

如今,我們隻是因為沒有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将領。如果我們有足夠好的将軍的話,依然可以像從前一樣,不讓胡馬渡過陰山。

王昌齡為什麼會寫下出塞這首詩(七絕之最涼州詞)8

王世懋會說《涼州詞》:“意态絕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恻,百讀不厭。”

從立意上來說,《涼州詞》是通過正面喚醒,激發出讀者悲壯的愛國主義情懷。從音韻上來說,它的音節也是清亮高亢的。從抒情性來說,他寫的是鐵血戰士,表達的卻是俠骨柔情。

因此說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寫景、抒情和細節描寫上,以及意象的豐富性上都是唐詩七絕第一。如此一來,王之渙和王昌齡邊塞詩的水平,就高下立判了。

結語

有一位學者曾說過,我們在評價王之渙《涼州詞》時,必須得先行承認:它的最高審美,是出于曆代唐詩選本對這一首詩的改動。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承認,這首詩的第一句,隻能是“‘黃河’遠上白雲間”。隻有在這個前提下,王之渙的這首七絕,才能夠稱得上是唐人七言詩中,最出類拔萃的一首。

有了第一句,它就擁有了超級宏大的視野和無與倫比的空間想象力。它的藝術創作手法,以及當中悲壯的愛國主義情懷,它的音韻美、畫面美,全方位超越王昌齡的《出塞·其一》

王昌齡為什麼會寫下出塞這首詩(七絕之最涼州詞)9

《出塞·其一》“失敗”的地方在于藝術表現手法相對單一,而且還缺乏感人的細節,思想性不及《涼州詞》。

“萬裡長征人未還”固然悲壯,但是還是不及王之渙詩中的戰士明明知道“春風不度玉門關”,仍然能“不怨楊柳”、堅守職責,來得動人。

尤其是王昌齡在詩中,将邊境戰争的勝利,寄希望于“超級英雄”的想法,更是過于天真了。

當然,這隻是兩二首頂級七絕進行角逐的結果,并不是說王昌齡的《出塞·其一》不是一首好詩。而且對于唐詩的解讀,也是見仁見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