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丈夫之間互稱什麼?甘肅平涼人叫“挑擔”
秦玉龍/文
曹臧恰我哩俺的甘肅平涼人,給外人介紹自己親屬時,會說“這個是我挑擔,那個是我一擔挑。”不熟悉平涼方言的人會一臉懵然,不知道“挑擔”、“一擔挑”究竟和這個人是什麼關系?
其實,“挑擔”或“一擔挑”雅稱連襟。連襟,衣襟相連,本意是指二人之間關系親密,生活中一般是指姐夫與妹夫的互稱或合稱。有民俗學者認為,連襟一詞有性别歧視之嫌,如古人所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姊妹就是同一塊布料做成的兩件衣裳,兩個男子分别娶了一對姐妹,稱為連襟。
“挑擔”、“一擔挑”是連襟的方言說法,不光平涼人這麼說,慶陽以及西北地區四川、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有這樣的稱呼。
“連襟”一詞據說最早出現在杜甫筆下。他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地一位李姓老頭,序論起來,兩家還是轉彎抹角的親戚。兩人很谝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谝傳喝酒。後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詩,回憶叙述結交經過,有一句是:“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這隻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還沒有後來所稱的姐妹丈夫之間的那種關系。
北宋末年,《容齋随筆》作者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很得意,洪邁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寫薦書推薦這位堂兄去京城供職。洪邁的堂兄很感激,托洪邁代寫了一份謝啟,裡邊便有一句是:“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而比洪邁還早一些的馬永卿,在所著《懶真子》裡提及:江北人呼友婿為“連袂”,也呼“連襟”。連袂,後來寫作“聯袂”,比喻二人衣袖相聯,攜手同行。由此可見,連襟稱謂在宋朝就已流行開來。
至于平涼人所說的挑擔或一擔挑有何由來,筆者不得而知。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清代《茶香室叢鈔·稱謂之異》引用黎士宏《仁恕堂筆記》:“甘州人謂姊妹之夫曰挑擔。”挑擔、一擔挑,原義是指相連的人或物,因為一擔有兩頭,故用以指兩種人或物有相連的關系。生活中,平涼人提及挑擔、一擔挑時,僅用于介紹,并不直呼。
劉瑞明編著的《慶陽方言詞典》解釋:挑擔是“粜單”的諧音,粜,本意為賣米,後引申為賣出之意。粜單,指把姊妹二人各賣給一個男人。也有學者表示,舊時許多地方都是以挑擔為主要運輸工具,“挑擔”反映了這種文化。但劉瑞明認為,這種說法并不靠譜,車和船也是主要交通工具,卻沒有方言用車船來代稱親屬關系。
相比之下,筆者傾向于婚姻制度中“男尊女卑”的觀點,反映在親屬稱謂中就是“尊卑不同”。平涼方言中親屬稱謂也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女方嫁到男方家,要随男方稱呼親戚,叫男方父母也是“爸”、“媽”。男方叫女方父母為“姨父”、“姨娘”。男方稱妻子的姐姐為“妻姐”、“大姨子”,妹妹為“小姨子”,弟弟為“小舅子”。可以看出妻系的稱謂不是很嚴肅。同樣道理,稱妻子的妹妹或姐姐的丈夫為“挑擔”、“一擔挑”,更是一種輕視和戲谑。
追本溯源,許多方言稱謂基本上都是農耕文化的産物。有趣的是,用“挑擔”形容姐妹丈夫的關系是很形象的,兩個男人的關系就如同擔子兩端的筐子,姐妹就是連接他們之間的扁擔,如果一頭筐子脫落(離婚)了,擔子失去平衡挑不起來,挑擔關系也就不存在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