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在北美上映時正趕上聖誕節,大家争先恐後擠進電影院看片的勁頭就跟中國人過年要看春晚似的。一位朋友還和我說,弟弟(不知是表的還是堂的)在美國工作,因為星戰上映,全公司發郵件的落款都變成了“Merry Christmas and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劇照
參加一年一度的星球大戰慶典或“星球大戰”系列電影首映是件特别熱血沸騰的事。每年的慶典活動,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星球大戰”粉絲都盛裝前往,站在人群中,滿眼都是白兵、天行者盧克、達斯·維德、楚巴卡……偶爾還能看到祖孫三代一起來參加活動的,畢竟,《星球大戰》首部電影誕生于1977年,四十年過去了,“星球大戰”在精神和物質(電影周邊)上都可以傳代了。
美國人對《星球大戰》的感情早已不是一部電影那麼簡單了,“星戰”是一種文化,是一種信念。電影本身是好是壞當然重要,但也沒那麼重要,好了就捧,差了就罵,當下一部電影再上映時,大家依然要貢獻一份票房。
數據可以證明這一點:《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一上映就收獲了2.2億美元的周末票房,成為2017年北美周末票房最高的電影,也是影史第二高,而排在周末曆史票房榜首的是這一系列電影的前作《星球大戰:原力覺醒》。
對于中國觀衆來說,“星戰文化”幾乎是一件需要從零培養的事,這也是迪士尼重啟“星球大戰”系列後的工作重點——吸引新觀衆和新粉絲,把“星戰文化”變成全世界的流行文化。
為了達成這個目标,迪士尼和“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的創作者要攻克幾個難題。首先,電影要用新的故事把這一系列電影希臘神話式複雜的故事背景、人物關系交代清楚,不僅要交代清楚,還要讓觀衆對故事和人物産生感情。先不說貫穿電影始終的帝國與義軍的恩怨,弑父情結,黑暗面與正義方複雜的血緣關系,光是原力、絕地武士和光劍、暴風兵就夠新觀衆理解一陣子了。對于普通觀衆來說,不需要看劇情介紹,“第八部”這個門檻就足以吓走一票人。
其次,喬治·盧卡斯開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是冷戰時期和太空競賽的産物,當年,時代背景和政治背景是這系列電影流行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新觀衆來說,這樣的背景已經不存在了,他們少了一層情感共鳴和理解電影的維度。
更難逾越的或許是文化隔閡。了解和喜歡“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的人都知道,這系列電影中,人物身上的沖突感和命運感,父與子的關系以及浪漫的英雄主義情結是古希臘式的。電影的莎士比亞式悲劇脈絡也有迹可循,喬治·盧卡斯的電影審美深受黑澤明影響,而黑澤明則是莎士比亞的追随者。無論是古希臘神化還是莎士比亞戲劇,在歐美世界之外都缺少文化土壤。這似乎也解釋了,為什麼重啟之後的“星球大戰”系列在中國的接受度一直有限。
不得不說,在傳承“星戰文化”上,迪士尼和盧卡斯影業是有耐心的。2015年,“星球大戰”《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上映,J·J·艾布拉姆斯導演的重啟之作是保守的,幾乎複刻了首部“星戰”作品《星球大戰:新希望》。在我看來,那部電影的目的不在于吸引新粉絲,而是喚起塵封了十年的老粉絲的觀影記憶。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2015)
一年之後,《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号》上映。在這部電影裡,迪士尼和盧卡斯似乎找到了吸引新粉絲的切入點。外傳故事可以獨立存在,與正傳故事的聯系又是緊密的。在那部電影裡,“星球大戰”似乎也開始微調這一系列電影的價值觀。在《俠盜一号》之前,帝國與義軍的戰争是貴族式的,原力的擁有者都是天選之人,無論正義面還是黑暗面,掌握原力的人才是世界的主宰者,這也是最古典的英雄主義設定。
但在《俠盜一号》裡,普通人團結起來頑強抵抗,改變曆史進程的不再是原力擁有者,而是一群平凡人。男女主角琴和卡西安都是普通人,隻是具備了勇敢、聰明的特質。反派奧森·克倫尼克也隻是出身平凡人家,與原力無緣。從《俠盜一号》的演員配置可以看出,迪士尼很看重中國市場。中國演員甄子丹和姜文在電影中飾演一對出身草莽的非主流英雄。甄子丹飾演的盲俠奇魯也是原力敏感者,電影似乎在暗示,原力不再僅屬于某一家族,它可以存在于每個普通人身上。
《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号》(2016)
如果說《俠盜一号》是在摸索和試探新老觀衆,那最近上映的《最後的絕地武士》就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承上啟下之作。它把“星球大戰”系列平民化和年輕化的方向明确下來,不管老粉絲是不是喜歡,“星球大戰”的确要變了,變得更年輕,也更符合當下反英雄的社會氛圍。
在《最後的絕地武士》裡,男女主角不再是盧克·天行者、萊娅公主等老一代人,而是将戲份交接給年輕人。新的原力敏感者雷伊在天行者盧克的點撥下理解了原力的本質,覺醒的前帝國沖鋒隊員芬恩在這部電影裡承擔了更重的戲份,他與另一位草根——亞裔女演員凱莉·瑪麗·陳飾演的Rose一起,成為保衛義軍的主力。黑暗勢力一方,在《原力覺醒》中墜入黑暗面的凱洛·倫不再搖擺不定,他殺死了老一輩黑暗勢力的領袖斯諾克,成為新的王者。至此,黑暗勢力一方完成了新老交替。義軍方面,《最後的絕地武士》這一片名已經暗示了劇情,相信,在天行者盧克的去留問題上,導演萊恩·約翰遜和站在他身後的J·J·艾布拉姆斯一定有過一番痛苦抉擇。
蘿絲&芬恩
在新的“星球大戰”作品中,前作裡的命運感也在削弱。凱洛·倫走向黑暗面不再是命運的安排,而是作為生活在父輩光環之下的二代目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叛逃。在傳授雷伊原力技能時,盧克天行者說,原力是一種人人能擁有的力量,存在于萬物之間。這個說法也打破了原力的家族傳承,是對過往理念的瓦解。當隐居的盧克決定重出江湖,出手幫助妹妹萊娅公主度過危機時,他身後一屋子的與原力有關的著作都被燒毀,這也是一次對權威的消解。
總而言之,《最後的絕地武士》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本身的故事性和戲劇張力足夠吸引人,在“星球大戰”系列的整體性上又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老人離去,新人登場,這多少有點傷感,但對于這個野心極大的系列作品而言,告别和迎新是必須跨過去的檻兒。
一場全新的“英雄之旅”
專訪《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導演萊恩·約翰遜
三聯生活周刊:《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的幾場動作戲都很有風格,和以往的設計差别很大,這是你的新嘗試嗎?
萊恩·約翰遜:我希望電影在與以往 “星球大戰” 系列作品風格不違和的情況下,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在動作戲方面,我希望它更風格化。我個人很喜歡最後在白色鹽堿地上的那場打鬥戲,白色的地方,隻要去觸碰它就會變成血一樣的紅色,這種形式感可以把戰争的暴力、血腥呈現得更視覺化。為了這場戲的後期制作,我們還特意到玻利維亞的高海拔鹽堿地取了實景。還有一場以紅色為主色調的戲,就是雷伊、凱洛·倫與斯努克的紅衣近衛隊對戰的那場戲。我希望這部電影在視覺上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聯生活周刊:電影裡有三條故事線,芬恩與夥伴設法曲線化解危機,雷伊求師天行者盧克,還有第一秩序與抵抗組織的正面對抗,如何平衡這幾條故事線,以及把握好平行叙事過程中的人物關系?
萊恩·約翰遜:你會發現,我其實是在嘗試講幾個年輕人的故事,你提到的芬恩、雷伊,抵抗組織那部分的重點也在波·達默龍身上,反派是年輕的凱洛·倫。多線叙事很複雜,所以我們在剪輯上花了很多功夫,最困難的不是每條線上的故事,而是他們之間的關系和轉換節奏。
三聯生活周刊:就像剛剛提到的,《最後的絕地武士》好像是在和老星戰、老英雄們告别,是開啟新時代的承上啟下的一部作品,這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使命嗎?
萊恩·約翰遜:我們需要為電影和星戰世界加入新鮮血液,這是必然的。但對于我來講,我很高興在創作電影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大自由。對于一個系列電影來說,要在整體風格之下保持獨立性,這向來是很難的。而對于我來說,最重要的使命不是承上啟下,而是在這一部電影中讓觀衆感受到星戰的世界觀和它的魅力。所以,在劇本創作階段,我思考最多的是“為什麼這個角色要去做這件事” ,也就是在一個獨立的電影中,每個角色的行為邏輯,我要讓新觀衆看懂它。至于老星戰粉絲,說實話,讓他們滿意更困難。我也是在“星戰世界”裡成長起來的,每個“星戰迷”都有一個他們愛星戰的理由,我不可能取悅或赢得每個“星戰迷”。所以,我隻要想着自己是在制作一部電影好了,就像幾十年前喬治·盧卡斯創作第一部《星球大戰》,他不會想到那部電影會成為一種文化,他隻是拍了一部電影而已。
三聯生活周刊:在中國,“星戰文化”是非常小衆的,甚至不用說文化和電影所構建的價值觀,很多觀衆對于天行者、光劍、白兵、“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這些電影标志性元素都是沒有概念的,《最後的絕地武士》如何吸引這類人走進電影院?
萊恩·約翰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電影裡加入了新角色,我們盡量做到不需要有太多背景資料和前史,觀衆可以跟随新人物的視角來理解這個故事,并走進“星戰世界” 。新角色的旅程剛剛開始,可能雷伊和天行者盧克所讨論的原力沒那麼容易理解,但雷伊尋找自我,突破自我的經驗很容易理解。芬恩作為一個普通人所作出的努力和奉獻也很好理解。一些小人物走出了自己的世界,在自己身上發現了新的力量,年輕人經曆青春期和成長,漸漸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這就是約瑟夫·坎貝爾研究和提出的“英雄之旅”(Hero’s Journey),我想,這才是這部電影的本質。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看懂大英博物館」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