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老子在哪個地方寫下的

道德經老子在哪個地方寫下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11:10:03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内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其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稱“太上老君”。在道教經書中,《莊子》(亦稱《南華真經》),《列子》(又稱《沖虛真經》),與《道德經》合稱三真經,被道教奉為主要經典。

據道教典籍記載,老子曾任周守藏史,後來遷為柱下史。柱下史為周秦之官名,即漢以後的禦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傳說周朝衰落之際,老子辭官離去,經函谷關時,關令尹喜懇請他著書傳世,于是老子寫下五千餘言,即傳誦千古的《道德經》。

《道德經》真的是出自老子之手嗎?筆者以為,正如《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一樣,《道德經》是出自老子之口,然後由尹喜記錄并加以整理,後世多有傳抄,最早于戰國中前期成書。

其理由一:《老子》共81章,5000餘言,分上下篇。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則上篇為“德篇”,下篇為“道篇”。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經》的題名都是後人所加。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其理由二:現存《老子》的版本,以帛書甲、乙本為最早。甲本文字,不避漢高祖劉邦諱,可證其出自劉邦稱帝之前。乙本避劉邦諱,但不避惠帝劉盈、文帝劉恒諱,可知其出自劉邦稱帝以後,劉盈、劉恒為帝之前。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計5467字。甲本尾題殘缺不明。兩本都不分章次。

其理由二:今存《老子》版本,除上述漢初帛書本外,還有許多版本流傳。約計石刻14種,其中以唐太宗時虞世南校寫的石刻《老子》為最古。次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唐寫本《老子》殘卷,散見于各地保存的敦煌經卷中,為數頗多。今見木刻諸本中,以宋刊《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為較古,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有影印本。明《正統道藏》搜集《道德經》文本及漢、魏、唐、宋、金、元、明衆注本,總計有41種之多。

曆代學者研讨和考釋《老子》的著作不下千百家,但存者甚少,佚者多。上述可以看出,《道德經》成書傳世的年代均是在老子、孔子之後。

另外,從《道德經》第一章的句式來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實際是講經論道的口吻。也就是說,《道德經》實際是老子講經的記錄稿。

公元前520年四月十八日,周景王駕崩,王子猛繼位。然而,周景王真正中意的接班人是庶長子姬朝,王子朝夥同他的支持者攻殺了王子猛。王子朝的作法引起了諸侯們的不滿。老子作為周景王的支持者,智囊和有道之人,眼見天下即将大亂,便毅然辭官而去。老子辭官後,先是到洛邑城北的邙山上,結廬最高處翠雲峰(上清宮)。不久轉到下清宮(又名青牛觀),靜心修道,不再過問政治。懂得風水的人都知道,上清宮翠雲峰正處于洛邑王城以及後來的隋唐洛陽城的玄武之位。那裡是洛陽八景中“邙山晚眺”的立足點,也是一處頗佳的廟宇和道觀之地。由于老子是名人,每天拜訪老子的人很多。老子在那裡講經論道。孔子就是在下清宮拜見老子求教、學習周禮。

老子在下清宮修道,《道德經》就是老子當時坐而論道的内容。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晉國率領諸侯護送周敬王回到周都洛邑,王子朝被晉兵戰敗後,帶着大部典籍和一些貴族逃往楚國(近年,南陽的考古印證這一曆史史實)。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王子朝的黨徒作亂,迫使周敬王逃奔到晉國。次年,晉定公護送周敬王進入周都。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春天,周敬王乘吳國攻破楚國的機會,派人刺殺了姬朝。

老子本是周景王改革的支持者,也是王子朝的支持者。周室典籍被帶走,王子朝被刺,又見周室日趨衰落無再興之希望。于是老子決定西出函谷關傳道化胡。在翠雲谷,老子牽起正在吃草的青牛要走。青牛眼見要離開此地,對着西方吼了三聲,便馱着老子而去。此為“青牛吼峪”典故的由來。也是下清宮(青牛觀)名字的由來。

老子在上、下清宮修道和講經論道前後超過十四個年頭。有史料記載,老子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留下來。尹喜拜老子為師,老子在函谷關駐留期間,為尹喜等講經論道,多有心機的尹喜将老子所講記錄下來,并整理成文,從而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道德經》。老子在函谷關停留大約六個月左右,而後他仍舊騎着那頭大青牛,繼續西行。

老子到底騎着青牛去了哪裡?兩千多年來,引起了曆代很多學者的興趣,但是一直沒有得出很确切的結論。有人說他西出大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說他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曆代不少人認為此說隻是道教為了擡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也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隐老者煉内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去世)”。還有人甚至提出了老子在甘肅的大體行程路線——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遊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後,又回到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飛升”。老子在臨洮“飛升”後,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1一。”後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太上始祖”。所以,時至今日,臨洮縣嶽麓山至今還有“超然台”“說經台”“飛升崖”“文鋒塔”等與老子有關的遺迹。

道德經老子在哪個地方寫下的(道德經是出自老子之手嗎)1

對此,筆者認為老子西行有他的原因。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追蹤中華文明如何起源,曾經多次考察過陝甘地區的考古遺址。我們知道,老子是周人的後裔,周人是炎、黃的後裔,傳說炎黃又是神農氏、軒轅氏(少典氏)的後裔,而神農氏、軒轅氏又是伏羲、女娲的後裔。如今,在天水一帶有很多伏羲、女娲的傳說,渭水流域和漢水流域的近四十處老官台(大地灣)文化遺址見證了伏羲、女娲的傳說的真實性。華夏文化的源頭是伏羲的河圖洛書,華夏文化的源頭和本質是道家文化,而老子可以說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所以,老子西行既有周王室衰落和即将大亂的原因,又有慎終追遠的動因!

老子在天水一帶留下不少遺迹和傳說,老子在那裡尋根問祖。炎、黃在三門峽一帶創造了輝煌的廟底溝文化,而甘肅臨洮的馬家窯彩陶在廟底溝彩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馬家窯文化是廟底溝文化向西的一支。因此,老子在天水一帶尋根問祖之後,繼續西行到臨洮當是必行之路。

2016年7月19日,我們再次考察了大地灣遺址之後,去到臨洮縣,著名的馬家窯彩陶收藏家王志安先生接待了我們。在考察了馬家窯、齊家文化遺址之後,王志安先生帶我們到嶽麓山飛升閣參觀。王先生向我們介紹了當地學者研究老子的成果。諸多證據表明,老子是在大散關遇見了尹喜。當時應該沒有函谷關,函谷關是戰國時代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之後所設。大散關在寶雞的西部,是終南山向西的盡處。尹喜是天水人,在大散關駐守合乎情理。老子在天水一帶尋蹤由尹喜做向導。之後,老子繼續向西到達臨洮,最終在嶽麓山隐居、飛升(去世)。在臨洮,從三國時期就有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拜老子的民俗。嶽麓山的飛升閣、飛升台仿佛見證着老子在那裡隐居、升天(去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