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四點左右,鄭州這座城市還在酣睡。踏着星辰月光,幾名志願者來到位于鄭東新區如意西路的百家姓·愛心粥屋,亮起燈、穿上紅馬甲,蒸饅頭、炒菜熬粥,為上百人能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早飯而悄悄忙碌起來。氤氲的蒸汽從門簾向外彌漫,橘黃的燈光看的人心頭一暖。
百家姓·愛心粥屋的設立旨在為困難群體免費提供早餐。從2020年9月21日開張至今,已累計奉粥五百多天,參與幫忙的志願者數千人,幫扶人數已超9萬人。粥鋪的發起人之一、愛心志願者張清表示,“這裡并不售賣任何商品,隻在清晨免費發放早餐,其餘時間則會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每日清晨的一頓免費早餐
淩晨五六點,一些志願者手腳麻利地将十幾條長桌子和兩百多把凳子搬到空地上擺好,粥屋外的石階上早早坐滿了等待領取愛心早餐的小區保安、環衛工和社區的孤寡老人等等,有人自發維持起了秩序。
滿滿當當散發着熱氣的粥菜和饅頭被擡到屋外桌子上,等待的人安靜排成一長隊,依次從志願者手裡領取早飯。寒風微凜的鄭州街頭,一碗熱乎乎的粥足以讓身心都溫暖起來。
“早上大約需要90斤菜、400碗粥,500個左右饅頭”,張清告訴記者,設立這間免費粥屋的初衷是為了讓環衛工人早上能吃上口熱飯,“那時候看到,環衛工人在天還沒亮的時候掃完地,拿着水杯,用涼水就着涼饅頭,當時就想怎麼能給他們提供一些方便。”
粥屋成立之初,張清的父母并不樂意,覺得做這種事情既不掙錢也費時費力。“後來我爸爸來過粥屋就餐和幫忙,他也很開心,回去告訴家裡人後現在家人都很支持”,張清說。如今每天清晨都有近200人到粥屋免費就餐。
鄭州7·20暴雨事件時,百家姓·愛心粥更是打破隻在清晨送粥的規定。晝夜不停為消防隊、環衛工、救援隊、福利院等近萬人次送去了熱粥熱菜,并一度成為了愛心企業捐贈物資的協調中轉站。
有就餐人員堅持為粥屋捐款
早上六點半過後,就餐的人陸續離開,五十多歲的康大叔是附近的環衛工,吃完飯後像往常一樣留下來麻利的收拾起了桌椅闆凳。“不幹活就吃飯心裡不踏實”,他說。
這樣善意付出得到善意回饋的例子在這座粥屋常常發生,每每提起來張清都很是感慨。有位李大姐是附近街道的公廁管理員,每個月收入不到三千元。她在剛到粥鋪就餐時,執意要給粥鋪捐款100元,張清感動的表示不能收。李大姐卻執拗的站在他面前說,要是張清不收她就站在那兒不走,最後張清收下了李大姐50元作為捐款。而之後李大姐還時不時在志願者群中參與紅包愛心接龍,每天獻出一點愛心。
“這裡很溫暖舒心,很好”,環衛工人張良喝着粥,憨笑着對記者的鏡頭豎起了大拇指。
在粥屋,自發勞動、捐款助人成為了一種默契和“時尚”。除了志願者張清和王瑞瑞,每日幫忙的人并不固定。人手緊缺時,張清和王瑞瑞會把需要人的消息發在朋友圈内或者各個志願者群中,“每次來的人都特别多”,張清稱,甚至有志願者驅車半小時趕來粥鋪幫忙,還有很多志願者帶着孩子,鼓勵小朋友主動加入勞動。
粥屋的日花銷基本都在1500元,全部由志願者和愛心人士捐贈。“我們有一個‘日行一善’群,很多人每天會在裡面‘樂捐一塊錢’”,張清說,曾有小朋友來當過志願者後,将壓歲錢全部帶來捐給了粥屋。
愛心的傳遞每日都在進行,網商銀行公益小店聯盟得知此事後,主動邀請,為百家姓·愛心粥屋分擔部分公益成本。
“網商銀行公益小店聯盟中,絕大多數都是像粥屋這樣的A套餐小店,他們守着一方鋪子,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頓飽飯,一些溫暖。公益無大小,小店主的善意值得被看到,被關注。我們聯盟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在金融服務之外,支持公益小店主的善意走得更遠,今年我們計劃支持1000家公益小店。”網商銀行公益小店聯盟負責人王烨表示。
“感謝網商銀行公益小店聯盟”,張清說,“有了這份幫助,我們更有信心把這份愛心傳遞好。這個社會有很多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但隻要我們心裡有陽光,前方就是美好的、幸福的。”(記者古晨茜)
來源: 鄭州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