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山東,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古迹衆多。中華五千年的曆史,孕育了衆多文化遺迹和曆史古城。
前段時間,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關于《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的通知。山東有10處大遺址入選國家規劃,數量之多僅次于河南與陝西,列第三位。另外,大運河(山東段)、長城(齊長城)、明清海防(蓬萊水城遺址)也同時入選列入了國家規劃保護利用之列。
大遺址是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做好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活起來”,有利于突出中華文明的曆史文化價值,有利于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
泰安:大汶口遺址大汶口遺址位于泰安市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将遺址分為南北兩片,北片在衛駕莊東,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
大汶口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500年至前2240年。分布于山東、江蘇北部、河南東部、安徽東北部。有泥質、夾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镂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大汶口文化繼夏商周斷代研究證明中華文明3000年後,大汶口遺址的發現,将中華文明起源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
濟南:焦家遺址焦家遺址是在探讨中華文明起源國家行動的關鍵階段被發現的遠古遺址,填補了魯中北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居住形态研究的空白,它的橫空出世為探究黃河下遊地區古代社會的發展演變進程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焦家遺址1987年被發現,1992年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2017年,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重要發現以大汶口文化為主體,也是其精彩所在,發現了夯土牆、壕溝、墓葬、祭祀坑等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迹,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年代距今約5300—4600年。大汶口文化為龍山文化的直接源頭。
焦家遺址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城址的典型代表,為以城子崖為代表的龍山文化找到源頭。
日照:兩城鎮遺址(含堯王城遺址)兩城鎮遺址位于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兩城鎮西北,膠日公路(即204國道)以西,兩城鎮政府西北側,同三高速公路以東。
兩城鎮遺址東西約990米,南北約100米,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兩城鎮遺址文化層厚2米-5米,文化内涵豐富。文化層以龍山文化層為主,兼有周代、漢代、宋代、元代等遺存。龍山文化層是兩城鎮遺址的代表性文化層,在遺址中普遍存在。
英國牛津大學《世界史便覽》中記載:公元前2800年—前2000年的兩城鎮為亞洲最早的城市。
和兩城鎮遺址同時發現的,還有堯王城遺址,東西長約630米,南北長約825米,公布面積約為52萬平方米,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後認為,該遺址面積比兩城鎮遺址面積還要大,是亞洲龍山文化遺址中最大的都城。遺址中心部分高出周圍地面4—5米,自古至今一直被稱為“堯王城”。
堯王城遺址發現炭化水稻的顆粒,這是唯一發現龍山文化時期人工栽培水稻的實物證據。陶文殘片是在堯王城遺址最早的地層中發現的,這對研究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彩陶的出現則填補了黑陶文化沒有彩陶的空白。
濟南:城子崖遺址
城子崖遺址位于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龍山村東北,考古發掘的文化層屬新石器時代(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城址,可分為周代城址、嶽石文化古城、龍山文化古城上中下3層,也是龍山文化的命名地。
城子崖遺址出土的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銅器及衆多文物遺存,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并由此發現的龍山文化,為研究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實證。
濟南:大辛莊遺址大辛莊遺址位于濟南市曆城區王舍人街道大辛莊(原址)東南,是商朝時期的古遺址。
大辛莊遺址通過對商代貴族墓葬和建築基址的考古發掘,出土陶、石、骨、蚌、銅器等700餘件;對于研究商代末年征夷方戰争的地點及路線,提供了新的實物及文字資料,是迄今發現的商代中期中原地區商文化向東推進最遠的據點。
濟南:東平陵故城東平陵故城位于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駐地北600米處,建于春秋時期,為春秋時期的譚國,繁榮于兩漢(濟南國郡的治所),至唐元和十年,經曆了1500年的曆史,然後突然消失。
東平陵故城城址呈正方形,城牆用土夯實而成,至今仍舊依稀可見。在濟南至今流傳“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之說。
到了這裡不得不說章丘區的龍山街道,十處遺址,這附近幾公裡範圍内就有三處納入國家規劃的大遺址(焦家遺址、東平陵故城和城子崖遺址)。
淄博:臨淄齊國故城臨淄齊國故城,是周代至漢代的臨淄城所在地,位于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地處臨淄區的西面和北面,北至古城村北,南至西關村南,西依系水(即泥河),東臨淄河,故名臨淄。
臨淄齊國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2部分,大城東臨淄河,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總周長約21.3千米,總面積達16平方千米。臨淄齊國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十分豐富,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着重要地位
臨淄齊國故城的勘探及試掘的資料與文獻記載是相符的,在大城東北部發現的西周晚期的地層和銅器群為大城的建造年代提供了重要線索。而在大城東北部、南部、西部和小城南部等處的試掘中,普遍保存着豐富的東周時期的遺迹與遺物,表明臨淄齊國故城主要屬于東周時期。
世界早期排水建築奇迹:齊國古城排水口
而秦漢時的臨淄城似沿用了齊故城,這從故城内特别是大城内遺留的豐富的漢代遺迹和遺物可以得到證明。魏晉以後主要沿用着小城,大城已廢棄不用。因為大城内基本上是漢以前的文化堆積,而小城尤其在小城南北部存在着較厚的唐、宋以後的文化層。
元代新建的臨淄城,其範圍基本上在齊故城以外,它的西牆築在故城小城的東牆上。北部僅壓住故城不足100米。因此盡管齊臨淄故城的延續時間很長,但總的來說,仍是保存較的中國東周時期的一座大城市,地下保存着大量的遺迹遺物,這對研究中國古代史有着重要價值。
濟甯:曲阜魯國故城
曲阜魯國故城不是“三孔”,它是中國周代魯國都城遺址,位于濟甯曲阜市區和東、北面。
曲阜魯國故城城址考古發掘墓葬200餘座,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主要有鬲、甑、盆等,這座魯國嚴格遵循《周禮·考工記》城市形制規定所建的城池,對于研究當時(周)的社會制度和生活習俗等有着重要的文化價值。
濱州:楊家鹽業遺址群楊家鹽業遺址群位于濱州市沾化縣,是周朝時期的鹽業遺址,也是古代少見的工業遺址。遺址群中,多數遺址的時代為戰國,個别屬于西周早期和春秋時期。
楊家古窯址群有10處商周時期制鹽遺址、2處東周時期制鹽遺址,出土了大量制鹽工具盔形器及殘片,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北部沿海地區的鹽業生産和制陶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史料。
青島:即墨故城及六曲山墓群(含琅琊台遺址)
即墨故城位于青島平度市城區約30公裡的古岘鎮大朱毛村一帶,因古墨水河得名即墨,曾為膠東國都,是齊國東部著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即墨故城遺址,建于春秋時期,廢棄于隋開皇十六年,現存即墨故城遺址系西漢膠東王城,地面有城牆遺存,分内城、外城。
即墨故城前後共有八王、六侯、一相治此。這些王公貴族的墓群大多都建在距即墨故城十公裡左右遠的六曲山脈上,形成了一個規模宏大、蔚偉 壯觀的古墓群--六曲山古墓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