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涼了,一場秋雨下來,我們老家皖西北今天最高溫度才18℃,感覺像冬天一樣。
天涼以後,魚兒吃口越來越輕,特别是降溫變化比較大的時候,魚兒開口能力、開口幅度都大幅減弱,這時,我們就開始主用一些細鈎條的魚鈎釣魚了。
這些魚鈎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鈎條細、輕質、形體小,非常方便魚兒的吸入,輕開小口就能一口悶,加上天涼以後,我們主釣的都是鲫魚這類目标魚,個體偏小,這些鈎型便會經常用到了。
我經常用的和大家一樣,無外乎就是袖鈎、秋田弧、溪流這樣,這裡就給大家說一下我對這幾款魚鈎的用鈎感受。挑最明顯的特點和大家說一下。
袖鈎,最普世的細條鈎袖鈎鈎型上最大的特點就是鈎柄長,其它方面都中規中矩,是小體型魚鈎裡最“普世”的存在,用時髦的話說,設計理念沒有什麼大的突破,造型上是現代魚鈎一直延用的,類似的還有新關東,打眼一看,哈,這魚鈎我30年前就用過!
實際上30年前用的可能隻是鈎子的形狀類似,但在鈎條的粗細、硬度、裂度上已經大大不同了!袖鈎對于現在的釣魚人來說,用的最廣泛,甚至超過了伊豆、伊勢尼這種鈎型,許多釣魚人甚至常年用袖鈎釣魚。
我的用鈎體會是:袖鈎最大的價值是釣小個體魚類,鲫魚最好,3号,4号是最好用的鈎型大小,拉餌是最好用的上餌方式,無刺快速摘魚是最經典的操作,當然,這說的都是野釣。
因為使用廣泛,釣魚人對它都相當熟悉,甚至一下子都說不出它有什麼優點和缺點,但就是一想到釣輕口、滑口就會首先想到它,但其它細鈎條、小體型的魚鈎也能釣輕口、釣滑口啊,往下看,或許看完就明白了。
秋田弧,專為釣小魚而生,藝術品經常用秋田弧釣魚的人就少多了,說它專為釣小魚而生可能很多人不服氣,三五斤的也能釣啊,沒錯,但這并不是設計的初始目的,不是普遍存在。
與袖鈎相比,秋田狐鈎型内斂,鈎門更窄,鈎條更細,整體更輕質;鈎尖部分整體内收,鈎底弧度流暢,這個設計使得它在力學上承受的拉力值更大一些,也是它偶爾能釣三五斤的魚的原因,但隻是相對,畢竟鈎條細!
另外,整體鈎型流線優美,這也是“狐”這個名的由來,看上去更像一件藝術品,特點鮮明,辨識度特别高!
鈎型上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它非常适合釣小魚,麥穗、鳑鲏、瓜子鲫、小白條,我的用鈎體會是:
用此鈎釣魚,抓口變得異常簡單,浮漂隻要有動作就可提竿了,但是我本人覺得它的跑魚率還是挺高的,和一些人的看法不同;更适合挂鈎紅蟲、小蚯蚓垂釣,大降溫時用要比袖鈎感覺上好一些,摘鈎有可能特别麻煩,要做好心理準備。
溪流鈎,活餌野釣利器溪流這種鈎型,整體看上去更圓潤一些,鈎柄沒那麼長了,鈎門也寬了一些,鈎條也比袖鈎看上去稍微粗了一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溪流鈎更适合野釣,沒有袖鈎的使用場景多。
也恰恰是因為這個特點,溪流鈎的跑魚率我覺得是這三種鈎型裡面最低的。有釣魚人可能會問,溪流鈎會不會不夠輕質,影響天冷時魚兒的入口?這就是溪流鈎最适合的使用場景問題了!
同等大小,溪流鈎稍微沉一點,但這不絕對,有的品牌的袖鈎會比溪流更沉!其實這些重量的差異并不大,又不是和伊勢尼比較,既然拿這三種鈎型來作對比,說明它們有着适應輕口的共性。
鈎門寬會擋口嗎?與袖鈎和秋田狐比,會有不利影響,這也是我覺得溪流更适合挂蚯蚓這類活餌垂釣的原因,因為魚在活餌面前的開口願望會更高一些,也更有耐心把活餌吞下去,也就使得這種鈎型更能大小兼顧一些!
以上就是我對溪流鈎型的用鈎體會!
綜合通過本文的叙述,若是形成用鈎推薦的話,我本人的觀點如下,僅供參考:
天氣漸涼,野釣的話,紅蟲、蚯蚓越來越受到鲫魚尤其是大鲫魚的青睐,在此種活餌的面前,它們是沒有抵抗力的,此三種鈎型最方便活餌垂釣的便是溪流,跑魚率也較低,也更能大小兼顧,這便是我的推薦!
說明,用鈎無絕對,每種鈎型都能找到替代品!
-END-
本文原創:姚老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