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邀請外國人參加活動

邀請外國人參加活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1 03:17:55

這世界很喧嚣,做你自己就好~


(一)


最近的一個月,我參加了公司組織的巴林特小組帶領沙龍活動。

什麼是巴林特?其實在接觸心理學之前我也是一無所知。

有一種這樣的解釋是,巴林特小組是由出生于匈牙利的精神病學家/心理分析師米歇爾·巴林特和其妻子社會工作者恩尼得于20世紀50年代在英國倫敦創建。巴林特小組是一種訓練全科醫師或專科醫師如何處理醫患關系的方法。

目前巴林特小組已廣泛運用于其他各種關系領域中,用于緩解職業倦怠、家庭關系中等等。它為當事人提供不同的視角來幫助當事人理解其當前所處的困境,獲得他人的包容和賦能,緩和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發生的人際關系沖突,減輕心理壓力,提高當事人的共情能力、溝通能力、情緒智力能力。

通俗一點來說,巴林特小組的形式大概是這樣的:巴林特小組一般由8-12名成員組成,大家坐在一起圍成一個圈。首先由小組成員們針對某一主題呈報一個困擾自己的案例,并通過投票決定就哪個案例具體展開讨論。案例呈報者呈報案例後進入提問環節,大家可以就此案例提出自己的疑問。接下來,案例呈報者退到圈外,剩餘組員就此案例表達自己的想法。案例呈報者通過觀察和關注其他成員發表的想法,發現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東西,從而更好地應對困擾自己的問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案例呈報者回到小組圈内,就此發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邀請外國人參加活動(第一次參加巴林特小組沙龍活動)1


本期巴林特小組共有四場,四場的主題分别是:親子關系,親密關系(夫妻關系),家庭關系(原生家庭),個人成長。

實不相瞞,剛開始看到活動招募的時候,我還和我同事開玩笑說,我又沒有小孩,又沒有結婚,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能說什麼呢哈哈哈~

也有同事跟我說,可以帶着案例去參加沙龍活動,這樣會感觸更深、收獲更大。

接下來,我想來談一談這幾次參加線下培訓的感觸。由于巴林特小組成員都是簽了保密協議的,所以我不過多談案例本身,隻談個人所思所想。


邀請外國人參加活動(第一次參加巴林特小組沙龍活動)2


(二)


第一期的主題是——親子關系,案例呈報者是一位母親,故事是關于她和青春期的女兒。

一直以來,母親都覺得自己給了女兒很多的愛,可似乎,這卻不是女兒想要的。母親越是想要靠近,女兒越是想要逃離,亦或是頂撞,為何會這樣?

毫無疑問,在這個故事中,我不由自主地代入了“女兒”這一角色。

那段時間,我發現自己正好變成了一隻“刺猬

我為什麼會這樣?當我反問自己的時候,我發現,其實我是因為曾經和他們對話的時候受過傷。在我傷心難過的時候,媽媽曾經用很無情的話說過我,我不想再讓自己受傷,于是我把自己變成了刺猬,想要保護自己。那個時候,我天真地以為,隻要不和他們說話,不再起沖突,我就不會再受傷了。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我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我們是獨立的個體。父母生了我們養了我們,他們的經驗比我們豐富,我們也确實需要好好尊重、孝順他們,但這不代表他們說什麼都是對的。

我一直覺得,人與人之間,溝通非常重要,有的時候,父母和子女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說出自己的期待,雙方都做出一些調整和改變,或許會比争吵更有用。好的關系需要雙方相互理解、共同維系。

我多希望我反省自己、改變自己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不可以也理解理解我?

就像我們讨論時發現的,其實,母親和女兒,都需要被看見。

也許,媽媽隻要做好她自己,成為她自己,如此就好。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也給女兒多一點自信,相信女兒能把自己照顧好,能把自己的學業管理好。放手的愛,也許是女兒和母親都需要的。

記得有一位小夥伴說,有的時候,愛别人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我覺得很有道理,因為并不是所有的人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該如何去愛身邊的人。

于是我又想到了那句話——因為我被愛,所以我要學會去愛。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學如何愛人。

邀請外國人參加活動(第一次參加巴林特小組沙龍活動)3




(三)

在第二期夫妻關系中,我看到了一位些許敏感又些許讓人心疼的妻子。

還記得我發言的時候,我提到了三個詞:敏感,不安全感,自我懷疑。

敏感如她,一件小事可以耿耿于懷半年。同為敏感之人,我想,我很能理解。

不安全感,大概是源于妻子的自卑和丈夫的不解釋。也許我們想要的安全感,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希望那個人永遠都都堅定地站在我們這邊,保護我們。哪怕知道我們有錯,至少在外人面前是護短的。回到家我們可以私下裡談很多道理,但絕不是在外人面前斥責。

自我懷疑,每次遇到一些事情,每次争吵鬧得不愉快,妻子都會懷疑自己,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如果是我,我不願意内耗,我堅信“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所以我
會想要好好提升自己,要讓自己變得優秀起來,而不是自我否定。

後來,有小夥伴提議大家誇一誇妻子、對妻子說一些鼓勵和建議的話。

隐約記得,我是這樣說的:

其實,我也是一個很敏感的人,我知道那種因為一些小事耿耿于懷放不下的感受。但是敏感的人也有另一個好處。心理很苦的人,隻要一點點甜就可以填滿,在黑屋子裡,隻要有一束光,整個屋子就都是亮的。所以我們也很容易因為别人的一句誇獎、鼓勵開心很久很久,多記住生活中這些美好的事情,或許,我們會過得更快樂~

我覺得妻子是一個很勤勞、很善良的人,一直在為這個家默默付出,但是有的時候她好像忽略了自己,她忘了自己喜歡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就像我們第一次參加線下實訓時老師跟學員說的,你不僅僅是孩子的媽媽,不僅僅是學生的老師,首先你是你自己。

我漸漸發現,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尤其是成家立業有小孩後,都有些忽略了自己。

記得六一的推文我曾經寫過:我知道,有的時候,可麗老師又要上班又要帶娃又要做家務,她也很累。她心裡一定也住着一個小孩子,希望六一這一天她也能像孩子一樣,自由,簡單,快樂,純粹,為自己而活。

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學會——做自己、愛自己。

邀請外國人參加活動(第一次參加巴林特小組沙龍活動)4



(四)

第三期的主題詞是——原生家庭

提到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呢?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裡,或許提到這個詞,更多的想到的是偏負面詞彙,例如束縛,牢籠,逃離。

我沒有想到,會有人用“溫暖”這個詞來形容,談到她的原生家庭的時候,她滿臉都是笑容,幸福的樣子。

當然,巴林特小組更多的是要針對大家的困擾開展工作,幫助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緩解負面情緒。

那天晚上,我一直特别特别糾結我要不要去呈報我的案例。參加這個沙龍之前,我有過呈報案例的想法,我想更多地參與進去,希望聽一聽别人對同一件事不一樣的看法,希望發現更多自己還沒意識到的東西。

但是我一想到要去揭開傷疤,要讓這麼多人來分析我的案例,我就有些猶豫。

後來,我終于鼓起勇氣說出我的故事。

故事大概是說,在我沒考上研究生那段時間,我媽媽說了一些比較具有打擊性的話。我不能接受,那麼親的人往我最深的傷口上撒鹽,不能接受她主動把我這個事情和親戚講,毫不顧忌我的感受。後來我之所以會頂嘴,會一句話把她的嘴堵死,甚至說話具有攻擊性,就是因為我不想讓自己再受傷。

沒想到,我的故事引發了另一個小姐妹的故事。

更沒想到的是,她的經曆和我如此相像。簡直是世界上另一個我。

于是,在後來投票決定今晚就哪個案例展開具體分析的時候,我給她投了票。我想幫她,也想幫我自己,我希望我們在分析她的故事的時候,能給自己更多啟發。

遺憾的是,那天晚上大家分析的時候都或多或少地代入了自己和原生家庭的故事,并沒有把很多的關注放在她身上。

但是,就像有一位姐姐說的,你覺得别人沒有關注你,那你有沒有關注别人呢?

記得那天晚上有一位姐姐說的話讓案例呈報者非常感動。她說,你可以不原諒,可以不懂事,可以就做一個孩子。

那一刻,她和我一樣,曾經那些不被允許不被認可的情緒,都在那一刻得到了理解。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慶幸,我似乎,還算是一個内心比較強大的人吧。一直以來,不論是中高考還是考研,我都在努力自己學會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也許當下的那一刻我真的不能接受,我也會放聲大哭,但我相信,時間會是治愈一切的良藥。我能自己控制自己,不至于重度抑郁,也能自己治愈自己,不至于一蹶不振。我慶幸自己永遠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最後,我說,希望我們都能從别人的話語中汲取對自己有幫助的東西,然後讓自己努力開心起來,自信起來!

邀請外國人參加活動(第一次參加巴林特小組沙龍活動)5



(五)

最後一期的主題是——個人成長。

提到個人成長,你會想到什麼呢?

有人說終身學習,有人說成長就是不斷地做選擇,有人說,成長就是不停地接受生活的真相。

我想,我會記得自己曾經發在公衆号的這句話——終其一生,我都不會停止學習和努力,我會對我說的這句話負責到底。

那天晚上分析的案例很讓人憤怒也很讓人心疼,話題些許敏感,這裡我就不贅述了。

在那個案例裡,我們用了“雕塑”的方式去還原故事發生的情形。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去扮演一個如此“讨厭”的人,但當我真正去感受這個角色的時候,我好像終于明白了那些“受害者有罪論”的惡意是從何而來的。

但我想說,不論發生自己,都不要去指責自己。要知道,那個時候的自己,已經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有的時候想想身邊還有這麼多朋友,其實會更自信,也會更有底氣。因為我們知道,不論我們變成什麼樣,我們永遠都會被人堅定地愛着,哪怕失敗、失意也會被人愛着。當我們有這種底氣的時候,我想,我們會過得更開心一點。

很感謝我身邊的老師,學長學姐,閨蜜,學妹,感謝她們曾經給過我這種底氣。

其實,我也一直很自卑,我也會懷疑自己,我也知道自己不優秀,甚至我好不容易在大學四年建立的自信都被考研失敗擊得潰不成軍。

但是,我的自信依然超越了自卑,我的底氣足以讓我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中站起來。

前段時間也有朋友跟我說很苦惱,感覺身邊的人都很優秀,而自己似乎從高中到大學一直庸庸碌碌,也沒有考上想考的地方,很迷茫也很焦慮。

後來,我想到一個詞叫“習得性無助”。有一種解釋是,‭‮曆經人個‬‬了失敗與挫折後,面臨問題時産生的無能為力、‭‮失喪‬‬信心的‭‮理心‬‬狀态與行為。

還有一種解釋是習得性無助是指個體經曆某種學習後,在面臨不可控情境時形成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改變事情結果的不可控認知,繼而導緻放棄努力的一種心理狀态。

我想,也許我們很多人并沒有放棄努力,但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還是會忍不住懷疑自己。

依稀記得那天,我跟我朋友說,首先一定不要覺得自己不行,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不一定就是指自己多優秀能賺多少錢有多大成就,而是相信自己擁有變好的能力。然後就是,在取得小的進步和成績後,及時用它們來激勵自己,慶祝自己每一個微小的勝利,切身體會到“自己真的可以做到一些事情”。最後就是我平時會給自己一點時間反省、調整自己,一點一點地去改變和進步,這樣或許自己會慢慢擺脫這種“無助感”,更有成就感。

不知道我的這些話能不能給到他啟發和幫助,但我想,當我開始可以去分析自己、去共情别人的時候,或許我已經邁出了走上心理學的第一步。

邀請外國人參加活動(第一次參加巴林特小組沙龍活動)6

結語

随着四期沙龍的結束,我的碎碎念也終于告一段落了。

我發現,這四期裡都有一個共同的聲音。那就是——做自己,愛自己,接納自己,相信自己。

也許,生活中真的不乏這樣的你我他。總是懷疑自己,總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下,最後成為了别人想要我們成為的樣子,忘了自己最喜歡和最想要成為的樣子。

我們看别人的案例,我們分析别人的困擾,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是在别人的故事裡發現自己的影子,在别人的鼓勵和建議中汲取養分。

希望今天的故事,也能給到你啟發和鼓舞,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們,也都能學會做自己,愛自己,接納自己,相信自己。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星星,閃耀着屬于自己的光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