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袁枚的一首沉寂了360多年的詩

袁枚的一首沉寂了360多年的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3 10:16:16

看電視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豆瓣評分9.4,創文化節目新高,口碑全線飄紅。節目深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喚醒經典的生命力,用當今時代最通俗易懂的音樂載體,将中華文明高潔風雅的思想境界,輕盈而親和地傳遞給普通大衆。

2月16日大年初一開始,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連續三天播出。節目以“和詩以歌”的獨特藝術感召力與文化内涵,力壓同檔播出的各衛視晚會及綜藝節目,酷雲實時收視第一。

節目首播後豆瓣評分9.4,創文化節目新高,口碑全線飄紅。節目獲得了電視專家、文化學者、媒體及網友等多方贊譽,稱《經典詠流傳》體現了央視國家電視台的創新力和引領力,這個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力作在春節期間引領了文化過年的“新年俗”。

袁枚的一首沉寂了360多年的詩(另一視角看傳統文化的傳承)1

《經典詠流傳》深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喚醒經典的生命力,用當今時代最通俗易懂的音樂載體,将中華文明高潔風雅的思想境界,輕盈而親和地傳遞給普通大衆,喚醒他們的耳朵,叩響他們的心扉。

著名作家梁曉聲看過節目後,表示節目好得超乎他的想象,“用如此現代的這種唱法和曲調來演繹,而且演繹得更貼切,這是我沒有想到的,這對全國的電視台文化節目都是一個示範。讓我們的孩子們既唱了歌,同時又熟悉了古典詩詞,這個意義非常之大,這樣的節目才是适合走出去的節目。”

袁枚的一首沉寂了360多年的詩(另一視角看傳統文化的傳承)2

王俊凱《明日歌》用古人名句拯救拖延症,被稱為2018第一“神曲”;羅家英在節目中對汪明荃的一番表白亦被認為是“2018最美情話”;鄉村老師梁俊和學生一首《苔》喚醒了“孤獨了300年的小詩”。

據節目組透露,某極具影響力的歌手被《苔》感動落淚,主動要求翻唱歌曲為孩子發聲、接力經典。

新春伊始,《經典詠流傳》用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讓經典穿透時代,觸動了當代中國人的心。

袁枚的一首沉寂了360多年的詩(另一視角看傳統文化的傳承)3

官微一篇《一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一夜之間,億萬中國人記住了它》被人民日報、新華社、共青團中央、央視新聞、教育部新聞辦、文彙報等超過30個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公衆号轉載,《人民日報》公衆号一天兩次推送《苔》,新華社客戶端也對該詩做了重點推介,“一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影響億萬中國人。

在自然熱度帶動下,《苔》節目短視頻點擊量突破4000萬,成為春節期間最熱門歌曲;24小時内産生了20篇“10萬 ”微信文章,創造了單期節目10萬 文章之最。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尤被《苔》所觸動,并在朋友圈分享感受,“一首詩何以唱哭人?因為它依然有着強大的現實意義:普通人可以最偉大。”

中南大學向彬教授更是專門發布長文,評論稱“苔花有幸,被袁枚發現而以詩相詠;袁枚有幸,沉寂了三百年的苔花和詩心被CCTV喚醒而家喻戶曉。‘苔’經袁枚詩句而轉化為文化經典不是個案,這隻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浩浩大海中的一個浪花。”

若不是CCTV,袁枚的《苔》依舊不見陽光!

——另一個視角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文 | 中南大學 向彬

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說,CCTV絕對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電視宣傳平台,其覆蓋面和影響力,是所有地方電視台沒法比拟的,正是這種宣傳力度,才可以在如何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經典詠流傳》是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制作推出的中國大型文化節目,由撒貝甯擔當主持人。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重要觀點。

顯然,《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就是在響應和落實“十九大”精神,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将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相融合,讓經典的傳統詩詞賦予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也讓經典的傳統詩詞通過新的手段和平台最大範圍地得以傳承和發揚,充分展示其文化内涵與藝術魅力。

袁枚(1716.3.25.-1798.1.3)是清代乾嘉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及美食家。

他于乾隆四年(1739年)高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至十四年(1742-1749)外調到江蘇,他七年期間先後擔任溧水、江甯、江浦、沭陽等地的縣令,為官勤政而頗得好名,但他仕途不順而沒有升遷。

乾隆十四年(1749),袁枚辭官隐居于南京小倉山,自建随園而吟詠其中,并廣收弟子以授詩,且打破慣例而廣收女弟子,去世後葬于南京百步坡,世稱“随園先生”。

袁枚作詩,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铨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并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袁枚的一首沉寂了360多年的詩(另一視角看傳統文化的傳承)4

《苔》隻是袁枚留下衆多詩文中很小很小的一個“墨點”,這或許是他在随園散步時看到樹底下的苔花而有所觸動,或許也是他對自己隐居随園的一種人生感慨,于是寫下了“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二十個字的詩句。

從詩的格律來看,後三句很符合近體詩五絕的格律,但首句五個字都是仄聲,顯然不是五絕詩而屬于古風,袁枚之詩重境界而輕格律,重性靈率意而輕雕琢粉飾。

若不是鄉村教師梁俊和山裡孩子小梁在CCTV《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中将“苔”喚醒,或許,袁枚的“苔”如同三百年前,依舊在不見陽光的樹底陰暗潮濕處綻放那米粒般大小的花朵,很少有人關注和憐惜,更不會有人欣賞到米粒大小的苔花其實與牡丹一樣,擁有精彩的花心世界!

其實,人世間的芸芸衆生都隻是米粒大小的苔花,有的甚至連苔花都不算,在大千世界中默默無聞。但是,每一個人于家庭、于單位、于社會都發揮着各自的作用,隻是這些作用的影響力有大小之分,當然,其作用也有好壞之别。

不是每個人的作用都會引起相應的關注,也不是每個人給社會的貢獻都能成為經典,能夠在人類文化史上留下經典之作的精英人物畢竟隻是少數。

每個人都有内心深處的“良知”,也有被他人和社會認可的“存在感”,如何最大範圍地關注民心,如何體現出最底層人的“存在感”,如同袁枚發現樹底的苔花而寫出五言詩句同等重要。

苔花有幸,被袁枚發現而以詩相詠;袁枚有幸,沉寂了三百年的苔花和詩心同時後被梁俊和小梁在CCTV喚醒而家喻戶曉。

“苔”經袁枚詩句而轉化為文化經典不是個案,這隻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浩浩大海中的一個浪花,有的甚至是被浪花抛棄在海邊的一顆沙粒,瞬間的浪花與微小的沙粒都是永恒和經典,隻是,當今人們很少去關注這些永恒和經典。

如何讓這些經典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滲透到每個人的心裡,以此提升每個人的境界,淨化每個人的靈魂,進一步激發當前的文化精英人物創作出體現時代特征的經典文化藝術作品,這需要衆多媒體的發掘和宣傳,這也是包括自媒體在内的所有媒體人的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

生活品位的高低,不是比物質的多少,而是精神境界的高低。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媒體的影響力和社會擔當至關重要。

無論是我國古代還是當今,都有許多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媒體要善于發掘真正經典的文化藝術作品,樹立經典意識,弘揚正大氣象,引領時代潮流為當今社會提供更為豐富的健康文化藝術套餐。

歡迎關注“看電視”!

深度行業透視、獨到客觀評論、新鮮内幕資訊

廣電行業、文娛産業資深媒體人運營打理

看電視,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見識的内容行業自媒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