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陽縣名字由來

山陽縣名字由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18:30:34

摘要:秦漢間,項羽遷徙義帝時,已置桂陽郡,置陽山縣并設侯國,置陽山縣供其賦稅。秦置陰山縣,縣治陰山港,以陰山江為名。漢元帝初,将陽山縣并入陰山縣,封長沙王子劉賀恕為陰山侯,治今攸縣陰山港。

關鍵詞:桂陽;陽山;陰山;陰山港 地名源流

山陽縣名字由來(陰山地名源流考)1

《漢書·地理志》:“桂陽郡,高帝置。莽曰南平。屬荊州……。”縣十一:郴,臨武,便,南平,耒陽,桂陽。陽山侯國,曲江。含洭、浈陽。陰山侯國。[1]從此,桂陽郡名聞國中。

漢初,桂陽郡設置及時間,曆有争議。

《史記》《漢書·地理志》無明載。明萬曆《郴州志》載:漢高祖五年(前202)置桂陽郡。清光緒《湖南通志》及以後國内地方志、地名志,皆言漢高祖五年(前202)置桂陽郡。這值得商榷。

秦漢間,項羽遷徙義帝時,已置桂陽郡。

其一,郴州之域,在戰國中晚之交“吳起變法”(前386——前381)時,已置林邑或林縣(縣治林),屬楚蒼梧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置郴縣,縣治林邑,以林中有城得名郴。《郴州地名源流考》有詳考。[3]該文認為:湖南省龍山縣《裡耶秦簡》,戰國末楚國置蒼梧郡時,已有“蒼梧林縣”的記載;楚國有“林人卞和”,獻璞玉于楚厲王蚡冒(?——公元前741年)之史載;楚置蒼梧郡時,“林”應為楚所置軍邑或縣邑;宋簡有“長沙林縣”之載;秦始皇二十八年,秦相李斯以林中之邑,造“郴”字,楚之林縣轉名為郴縣;楚南有“鄙”邑,亦佐證戰國末楚置林邑或林縣,秦置郴縣

無疑。

其二,“戲下分封”,為項羽置桂陽郡,創造條件。

“漢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4]史稱“戲下分封”。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十月,劉邦攻破鹹陽,秦朝亡,子嬰降。項羽大破秦軍主力後,十一月與諸侯擁兵入關,破函谷,殺子嬰,火燒鹹陽秦宮數日不息。“十二月中,遂至戲。”漢王元年“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乃佯舉楚懷王熊心為義帝,實不用其命;又為諸侯分封領地。江南之地黥布為九江王,都六;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吳芮為衡山王,都邾。[4]258-259

其三,漢高祖元年(漢王元年)四月,項羽實封桂陽郡。

這一年項羽領軍出關就國時,徙義帝于長沙郴縣,并以郴縣為中心,置桂陽郡,為義帝封邑,治今郴州市區;又陰令衡山王、臨江王擊之,又密使九江王黥布追殺義帝于郴。[1]23漢王二年三月,漢劉邦聞項羽密殺義帝于江南,遂親為發喪。“悉發關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4]261

這是裝個樣子而已。實際上劉邦與項羽争帝位,漢軍在洛陽、彭城(今江蘇徐州)、關中、荥陽、成臯、壽春、定陶一帶與楚軍作戰,打得不可開交,劉邦無力南顧。然而,存在遙立桂陽郡的可能,但非實置。《水經注·卷三十九》:“郴,舊縣也,桂陽郡治也,漢高帝二年,分長沙置。”[2]宋代李宗谔《郴州·圖經序》亦載:“分長沙郡南部諸縣置桂陽郡,治郴縣城。”

由上可知,漢高祖二年(前206年),劉邦封為漢王,非為帝,也無實力擅封桂陽郡;其時“西楚霸王”項羽,實力最強,能使義帝徙郴縣,又能密令黥布追殺義帝于郴。這一年項羽擅置桂陽郡為義帝封地,可以确立。

漢王二年二月,劉邦令除秦社稷,更立漢社稷。漢王又敗于彭城“獨得惠帝,六月,立為太子,大赦罪人。今太子守栎陽,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栎陽為衛。”漢高祖五年(前202)正月,劉邦于曹州濟陰縣界(今山東菏澤)稱帝,稱帝後大封功臣宿将,并實行郡、國制,置郡立縣。《後漢書·郡國四》:“桂陽郡,高帝置。”有十一城(縣城),其中有陰山城(陰山縣治)。[5]查考《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所載:“陰山縣屬桂陽郡。”漢高祖五年“蓋高祖定天下,方分長沙為桂陽郡。”[6]當沿襲秦漢間項羽擅置桂陽郡之制。

山陽縣名字由來(陰山地名源流考)2

秦置陰山縣,縣治陰山港。

其一,明崇祯《長沙府志》載:陰山縣,秦置,縣治在“今攸縣陰山港”,以陰山為名。清乾隆《攸縣志·沿革》:“秦:秦初,置守令,建縣治,名陰山縣,以其勢王塹山堙谷,改名陰山。”清光緒《湖南通志·郡縣沿革考》:“攸,本漢陽山縣,屬長沙國,以水為名。”文中“本漢陽山縣”,當指漢王二年,亦即秦二世秦子嬰元年(前206),項羽擅置桂陽郡所轄之陰山縣。湖南明、清以後地方志,皆言秦置陰山縣,不可輕易否定。

其二,出土文物可考。攸縣濁江彙入洣水處,謂之陰山港。共和國《攸縣志·建置沿革》(1871—1949)載:陰山港,其南面至今有大量漢墓群出露表面。[6]1985年文物普查時,在攸縣30個鄉鎮發現古墓葬群101處,其中以網嶺的洞井鋪、鴨塘鋪鄉的陰山港為西漢墓葬最多的地方。[6]其近鄰牛頭下村出土過商、西周時期的石斧、石缽、陶斧等文物。《湖湘地名考察實錄》(第1卷)載:攸縣鴨塘鋪鄉牛頭湖村羅家嶺自然村,發現5座東漢永平年間(58—75)漢墓群。秦代墓葬有待進一步發現。

其三,西漢湘東封侯狀況,也可證明陰山縣始置于西漢之前。《史記·王子侯表》及有關地方志載: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封長沙王子劉蒼為安城侯;封長沙王子劉福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封長沙王子劉則為攸輿侯;封長沙王子劉欣為荼陵侯。

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長沙焬王劉旦封其弟劉宗(長沙剌王子)為陽山侯,治今衡東縣吳集鎮;初元四年(前45),長沙焬王劉旦逝世年餘,因無子,诏令焬王弟陽山侯劉宗承襲長沙孝王,将陽山縣并入陰山縣;當年封其子劉賀恕為陰山侯,治今攸縣陰山港。以上洣水流域侯國治,錯雜于洣水流域上、中、下三地。

其四,秦在洣水流域置三縣,有充足的地理空間可迴旋。據江陵漢簡《奏谳書》及出土文物及秦漢文獻所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洣水流域已置攸縣、荼(茶)陵縣、陰山縣。攸縣治,位于洣水支流攸水上源柏市水一帶;荼(茶)陵縣治,位于洣水支流茶水上源一帶;陰山縣治,位于洣水支流濁江彙入洣水處(陰山港)。秦于洣水流域置三縣,其時陰山縣治距攸縣治約87公裡,陰山縣治距荼(茶)陵縣治約68公裡,攸縣治至荼(茶)陵縣治約78公裡,三縣的縣治略呈銳角性。

其五,秦漢間“西楚霸王”項羽,分秦長沙郡擅置桂陽郡,其中有陰山縣,郡治郴縣(今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其時,郡轄臨武、郴、耒阝(耒陽)、酃(今湖南衡陽市區)、陰山5縣。漢高祖五年(前202),又添置容陵縣(今湖南安仁縣)、便縣(今湖南永興縣)、南平(今湖南藍山縣)、桂陽(今廣東連縣)、陽山(今廣東陽山縣)、含洭(今廣東英德浛洸鎮)、浈陽(今廣東英德市)、曲江(今廣東韶關市)。《後漢書·循吏列傳》載:東漢建武二年(26),衛飒遷桂陽太守。“先是,含洭,浈陽、曲江三縣,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屬桂陽。”[5]1662《水經注·洭水》:“洭水又徑陽山縣南,縣故含洭縣之桃鄉,孫皓分立為縣也。”孫吳甘露元年(256),孫皓析桂陽郡南部置始興郡,析含洭縣桃鄉為陽山縣。馬孟龍對陽山侯國及陰山侯國有詳考。[7]這一記載與《後漢書·循吏列傳》載:衛飒為桂陽太守相合;也與《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皆載桂陽郡轄11縣相合。

綜上所述,秦未置陰山縣,可以初步确定。

山陽縣名字由來(陰山地名源流考)3

陰山,何以為名?陰,陽光難達之地,謂之陰。古人認為“山南水北”為陽,反之為陰,與“陽”相對。《周禮·秋官·柞氏》《戰國策·魏策一》《周禮·考工記·輪人》《說文》皆釋為此義。山,字出甲骨文,字形如山峰并列之形。後世泛指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隆起的部分。《書·禹貢》《書·旅獒》《莊子·大宗師》《國語·周語中》,皆釋為此義。陰山,山下聚落,難見陽光之稱謂。

在中國大地上,以陰山為地名者,僅見3處。《史記·匈奴列傳》載有“陰山”,實指今内蒙古中部一大山脈(即大青山)。《漢書·地理志》載有“陰山侯”,實指秦置陰山縣,後封長沙王子劉賀恕為“陰山侯”。《魏書·田益宗傳》載有“陰山關”,實指今湖北麻城縣與河南交界之陰山關。[8]由此可知,陰山縣之“陰山”,是中國先秦時最早載于史冊的。

陰山,位于何處?曆有争議。不過,湖南省内地方志多引《水經注·洣水》雲:“陰山縣本陽山縣,縣東南猶有陽山故域,即長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言其勢塹山堙谷,改曰陰山。”今考今衡東縣吳集鎮有陽山侯(亦雲楊山侯,當以諧音誤)寺,寺右側陽山聳立在衡東大橋頭之上方。共和國《攸縣志·建置沿革》(1871—1949)認定:前者是對的,後者是不對的。[9]陰山得名于“塹山堙谷”,當附會之言。因陽山在衡山縣(今衡東縣)以山為名;而陰山在攸縣,以陰山江為名。

陰山縣之名,源于黃沙橋陰山洞。

其一,濁江實為陰山江之别稱。今考濁江為洣水一級支流,發源于湖南攸縣丫橋鎮嚴良村嚴仙嶺南麓寶山湖村狗(苟)盤沖,全長51.4公裡,流域面積484.2平方公裡,河床比降0.88‰。其中攸縣流域面積286.2平方公裡。攸縣西鄉黃沙橋(今新市鎮新虎塘村)父老相傳:黃沙橋水庫内有樓梯形山麓,懸崖峭壁下有一山岩水洞,四季不涸,濁江流經此處,與其相彙,自古謂之陰山洞(陰山江),水洞内多産鳢魚,鲶魚、黃鳝等尤多(1957年——1960年修成水庫被淹)陰山之名源于此。濁江流經黃沙橋陰山洞,故名陰山江。

其二,清乾隆《攸縣志·江》載:“陰山江,在永平鄉,去縣(治)十五裡,經古陰山縣(治)。”永平鄉即今攸縣鴨塘鋪鄉牛頭湖村陰山港村一帶。陰山江即陰山水。秦漢間陰山港早已稱名。陰山水流經洣水彙合口上遊不遠處;因秦漢時于此有谷米碼頭,稱名陰山港。陰山江彙入洣水後稱陰山灘。清乾隆《攸縣志》、清同治《攸縣志》,均載有“陰山江”、“陰山灘”。1981鴨塘鋪公社,牛頭湖,桐壩大隊部分地置陰山港大隊,以古陰山港為名。

其三,攸縣有洣水、攸水兩大水系,曆有河流流經某處命名的習慣。攸縣境内5公裡以上者達58條。洣水水系有攸水、濁江、永樂江3條河流流經。其河流得名,多以河流流經地為名。如攸水支流蘭村江,因河水流經蘭村,故名;濁江(陰山江)支流桃水,因該水流經桃水村,故名;永樂江支流渌溪,因河水流經攸縣渌田,故名。

其四,唐代已史載“陰山”地名,亦佐證秦末陰山縣名源于陰山江。《元和郡縣志·衡州》:“衡山縣,本漢陰山縣,以縣東一百二十裡有陰山為名。至梁武帝天監中分陰山立湘潭縣,天寶八年改為衡山。”唐景龍三年(709),衡山縣治因避水患,縣治從今衡山縣沙頭鄉老糧倉兜率遷至白茅鎮(今衡山縣城關鎮)。從今衡山縣城關鎮至縣内雲集抵攸縣桃水鎮小集村,全長80裡。[10]清代《攸縣志》及共和國《攸縣志》(1871—1949)皆有載:從攸縣縣城至衡山縣雲集(今攸縣小集)約40裡。以上地方志載從今攸縣城至衡山縣城陸路約120裡,而陰山港與今攸縣縣城橫向距離,相差無幾,與《元和郡縣志·衡州》之載相合。由此可見,唐代陰山地名,實指今陰山江(陰山港)無疑。

由以上所述,秦漢間(前206),項羽遷義帝熊心于秦郴縣,始置桂陽郡,轄陰山、陽山等5縣為其食邑。漢高祖五年(前202),沿襲桂陽郡;至漢武帝時期,桂陽郡共轄11縣,陰山縣為其一。《後漢書·郡國四》載有“陰山縣”,縣城位于陰山港。[5]2374 《晉書·地理下》:“湘東郡,吳置,故屬長沙。”統縣七,其中有“陰山縣”。[11]《隋書·地理下》載:“衡山郡,平陳,置衡州。統縣四。”其時廢茶陵、攸水、陰山、建甯4縣入湘潭縣。[12]《新唐書·地理五》載:衡州衡陽郡攸縣雲“武德四年置南雲州,又析置茶陵、安樂、陰山、新興、建甯五縣。貞觀元年州廢,省茶陵、安樂、陰山、新興、建甯,以攸來屬。”[13]至此後陰山縣撤入攸縣,史乘不載。陰山縣存820多年,而陰山洞、陰山江、陰山港、陰山灘地名,存留至今不變。

山陽縣名字由來(陰山地名源流考)4

參考文獻:

[1](漢)班固撰.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1279.

[2](北魏)郦道元著,陳橋驿校證.水經注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2011:915.

[3]彭雪開.郴州地名源流考[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

[4](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99:226.

[5](宋)範晔撰.後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2374.

[6]攸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攸縣志[M].北京:中華文史出版社,1990:596.

[7]馬孟龍.西漢桂陽郡山侯國、陰山侯考編[J].文史,2017.(3).

[8]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編纂委員會.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1348-1349.

[9]湖南省攸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攸縣志(1871—1949)[M].株洲:株出準字(2002)第062号,攸縣博文印刷廠印,2002:49.

[10]衡山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衡山縣志[M].長沙:嶽麓書社,1994:304.

[11](唐)房玄齡等編.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294.

[12](唐)魏徴撰.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608—609.

[13](宋)歐陽修,宋初撰.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704.

整理:周凱清、曹露露

校對:羅洋、粟娟

責編:文學容

審核:劉年喜

彭雪開老師原創,歡迎讀者評論轉發!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歡迎大家關注公衆号:地名傳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