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芝現在的情況?日本東芝值多少錢?在很多日本人心目中,東芝就是日本制造的象征,乃是該國“無價”之國寶,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日本東芝現在的情況?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日本東芝值多少錢?
在很多日本人心目中,東芝就是日本制造的象征,乃是該國“無價”之國寶。
可是在歐美資本巨鳄眼裡,有着一個半世紀曆史的東芝公司,價格也隻有區區200億美元左右。
本月早些時候,英國私募股權公司CVC計劃聯合多家日本公司和一家政府支持的投資基金,斥資210億美元私有化東芝。根據CVC的提議,其将以每股5000日元的價格私有化東芝,并計劃最早在2021年10月将東芝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
對東芝有興趣的,不隻是CVC一家。
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科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KKR)在4月13日本周二也表示,将以高于CVC的價格買下東芝;加拿大投資公司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 Inc也有競購東芝的意向。
由此,至少三家外國投資公司開始了争奪東芝的角逐。
曾是日本人驕傲的東芝,到底怎麼了?怎麼淪落到要把自己賣給外國人的田地?
就在英美加三地頂級投資公司争搶東芝的關鍵時刻,東芝内部發生“巨變”。
4月14日,東芝公司對外宣布,社長兼CEO車谷暢昭于當日辭職,且立即生效。與此同時,東芝前社長兼CEO綱川智重新擔任這兩項職位。
車谷暢昭之所以辭職,是因為東芝管理層在CVC潛在的收購交易上出現了分歧。
東芝官方的解釋是,因為CVC是英國公司,而東芝擁有核能、國防業務等與國家安全有關的業務,導緻部分現有股東對這次收購存在質疑和反對。而該收購案也可能存在日本政府端的阻礙。
更詭異的是,就在車谷暢昭此之前一天,就有東芝内部“消息人士”稱,在内部調查中,車谷暢昭在公司高管和其他員工中的支持率大幅下降。
據消息人士的說法,在1月份的一項内部調查中,東芝對CEO懷抱信心的員工比例從去年的超過90%降至不足60%。有超過20%的東芝員工表示,他們對車谷暢昭的領導能力缺乏信心,這一數據高于此前的不到5%的員工比例。
這一内部調查結果促使東芝對大約30名高管進行了詳細的訪談,其中有超過一半的高管表示對車谷暢昭缺乏信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車谷暢昭作為東芝史上為數不多的“空降”社長兼CEO,他的前東家就是CVC。
市場認為,車谷暢昭因其前東家CVC的收購,以及有關管理層在股東大會前向投資者施壓、以支持其期望的董事會提名的指控而受到抨擊。
知情人士稱,CVC提出将東芝私有化,并保留現有管理層,被認為是為了保護車谷暢昭和其他管理人士免受維權股東的壓力。維權股東已成功推動對上述指控進行獨立調查。
一位消息人士說,這份出價在東芝高管和一些董事當中激起了強烈的反彈,促使他們遊說政府出面阻止。由于事屬敏感,消息人士不願具名。
東芝董事會主席永山治還表示,CVC在4月6日主動提出的要約缺乏實質内容,需要謹慎考慮。
他補充說,東芝在收到CVC的正式提案後将考慮成立一個由外部董事組成的獨立委員會。
明治維新,是近代日本蛻變成為東亞乃至世界強國最重要的曆史事件。
在學習西方技術、積極推廣現代化的明治時代,一大批現代工業企業崛起,其中之一就是當今東芝的前身——日本著名發明家田中久重于1875年在東京創立的工業制造所。
1904年,芝浦制作所株式會社在這個工業制造所的基礎上成立。在20世紀初期,芝浦制作所以供應日本國内的重型機電制造為主業,并逐步成長為知名的工業大廠。
東芝的另一個源頭則是白熱舍,日本第一家制作白熱電燈泡台燈的公司,1899年,白熱舍易名為東京電器。
1939年東京電器與芝浦制作所正式合并成為“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1984年開始使用“東芝”這個新品牌名稱新名字分别為原兩家公司的開頭字。
東芝曾創下很多“日本第一”。1942年,日本第一台雷達出自東芝。戰後,東芝研制出日本第一台晶體管電視與微波爐(1959年)、第一部彩色影像電話(1971年)、第一個日文字處理器(1978年)、第一台筆記本電腦(1986年,亦為世界首家)、第一台DVD(1995年)、以及第一台高清DVD(2005年)。
毫無疑問,東芝曾經是日本的驕傲。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日本經濟停滞不前,但東芝并沒有停下腳步。東芝也開始了它的轉型之路,從一個以家用電器、重型電機為主體的企業,轉變為包括通信、電子在内的綜合電子電器企業。
1991年,東芝成立了第一個海外研發中心——劍橋研究實驗室,在低維半導體器件領域展開基礎研究;1998年,通信技術研究實驗室在英國布裡斯托成立,并與劍橋研究實驗室合為東芝歐洲研究有限公司。
十年後的2001年,東芝收購Orion電子,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影像相關電子産品的代工廠與組件供應商。東芝制造消費性的電視及錄放影機産品,占據北美市場。
2005年1月,東芝宣布停止生産傳統的顯像管電視,次年東芝結束等離子電視的生産。
東芝也是世界上芯片制造商中的重要成員。在1980年代,東芝與日本電氣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家半導體制造商。自1990年代至今東芝一直是世界排名前五的芯片廠。2005年東芝排名全球第四,僅次于英特爾、三星電子、德州儀器,但排在意法半導體之前。
背靠三井财閥的東芝集團,也看到了核能在未來的應用前景。
2005年7月,英國核燃料公司決定将收購來的全球重量級核電設備生産商美國西屋(Westinghouse)出售,預估售價達18億美元,當時,東芝、通用電器以及三菱重工等跨國巨頭都對此興趣濃厚。
半年後,财大氣粗的東芝與英國核燃料公司達成協議,決定以54億美元(足足是英方報價的3倍!)的價格買下美國西屋77%的股權,這家全球領先的核電設備制造商正式納入東芝麾下。
當時,東芝之所以願意花大價錢買下西屋,自然是看重西屋在全球核電領域的影響力。
即便到了現在,全球近50%、美國近60%正在運行的商業核電站均采用了西屋電氣的核電技術。
幾年後,醉心于核電的東芝繼續斥資16億美元,将西屋股份增持至87%。
然而,用70億美元天價買下西屋,為東芝的衰敗埋下了伏筆。導火索,就是10年前東日本大地震之後的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
在福島核電站的6個反應堆中,3号機和5号機反應堆由東芝供應,其中3号機毀損最為嚴重。
大手筆投入核電的東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收購了西屋之後,東芝原計劃要在2015年前在全球拿到39個反應堆設備的訂單。其實到了2009年,東芝已經拿到了12筆訂單,進度并不算差。
但是福島核事故改變了一切,不少已經到手的訂單取消,東芝再去很多新興市場國家開拓核電市場難上加難。
這個時候的東芝,沒有誠實向投資者和日本民衆說明自己身處的困境,反而動起了歪腦筋——财務造假,犯了資本市場的大忌。
2015年之前,日本人之所以認為東芝是日本的象征之一,不隻是因為東芝品牌已經在全球家喻戶曉,更是因為東芝代表着廉潔高效、現代化的公司文化。
數十年來,在很多日本人眼裡,東芝的社長一直是日本政商兩界說話最有分量的人之一。1990年代的一名東芝社長後來負責運營東京證券交易所,繼而掌管了全國郵政系統。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高大上的企業形象,卻在2015年轟然倒塌。
2015年4月,東芝承認,在過去7年中,利潤多算了2248億日元。消息傳出,東芝股票暴跌,市值縮水40%。
東芝社長田中久雄當年7月辭職。
在東京一個擠滿記者的新聞發布會上鞠躬15秒表示悔悟後,田中久雄承認,東芝遭受了“可能是我公司140年曆史上最嚴重的品牌形象受損事件”。
就在2015年底,東芝旗下的的燙手山芋西屋,給陷入漩渦的東芝火上澆油。
這家公司買下美國的核電工程服務商CB&I Stone & Webster,但美國境内的工程費、人事費等的追加成本暴增,單年就虧損約達5000億日元。
随後,為了填補之前業務不景氣帶來的巨大财務漏洞,東芝不得不“斷臂求生”。
2015年7月,東芝旗下電梯事業以總價8.647億歐元出售其持有的芬蘭通力近2400萬股份,相當通力4.6%的普通股股權。
2016年3月,東芝将家電業務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份出售給中國美的集團。同時,美的也獲得東芝品牌40年的全球授權、超過5000項白色家電相關技術專利,以及東芝家電在日本、中國、東南亞的市場、渠道及制造基地。
同一個月,東芝又以6655億日元(近60億美元)出售日本最大的醫療設備供應商東芝醫療系統公司Toshiba Medical Systems給佳能。
當年5月,東芝宣布由4399億日元股本,減至2000億日元股本,以便抵銷巨額虧損。
2017年3月,東芝社長綱川智宣布東芝2016年會計年度虧損超過一萬億日元。
為了求生,決定将在美國的核電事業子公司西屋申請破産;并将出售所屬半導體部門全部股份來議價以彌補其虧損金額。
但這還沒有結束。
随後的幾年中,東芝相繼出售了旗下的半導體暨存儲産品公司、電視業務子公司、個人電腦業務子公司、工廠系統與服務子公司、船舶電氣化業務子公司等等。
如今的東芝,空有當年的巨無霸身形,卻早已被徹底掏空。
對日本人來說,如果東芝真的賣給外國人,留下的也隻有一聲歎息。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APP查看更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