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如果情商不高,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他人,研究表明,情商低的這6種表現,占3種以上就堪比榆木腦袋:
①隻要是自己内心的想法,就一股腦地說出來
一些人會覺得,心裡是怎麼想的,就要怎麼說出來,這樣才誠懇,自己才坦蕩。
但事實是,不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們都處于複雜的人際關系裡,如果完全不顧及場合,不顧及聽者,想什麼就說什麼的話,很容易給其他人帶去困擾,别人不一定會為你的“誠懇”打動,反而會覺得這個人“沒有分寸”。
因為每一次重要的表達前都應該選擇正确的時機、場合、傾聽對象以及表達方式,這些都要考慮全面後,你的表達才可以實現其真正的效果。
②讓你提“意見”,就真的提“意見”如果是身在職場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工作交流中有很多潛台詞。比如,同事做完了某個項目展示,讓大家提“意見”,那麼這個“意見”背後就有很多種潛台詞,例如:
他真的想聽你的“意見”;
他隻是說了句場面話,其實是想聽你的誇贊;
他隻是随意客氣下,并不需要你的任何“意見”。
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其背後的潛台詞也不同。如果真的隻根據話面的含義,直接提出好幾個希望對方改進的“意見”,那麼掃興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讀懂“潛台詞”似乎已經成為了職場人的隐藏技能。
③我這樣對你,是為了你好很多人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看起來很“熱心”,當他們覺得某個人做錯了什麼,或者某些地方讓他們不滿,他們就會“熱心”的苦口婆心起來。
他們常常會将這種偶然性的錯誤或不滿,直接和對方的性格甚至人格聯系起來,然後明示或者暗示對方,告訴對方如果他不在某些方面做出改變,就會永遠錯下去,甚至對方的人生就這樣毀了。
這些人,有的還會假裝善意的勸解,有的直接就是無禮的人格否定,更甚者是粗暴的人格侮辱,不論是哪一種表現都是情商極低的一種表現。
④不懂拒絕很多人即使已經步入職場也不懂拒絕,以為一味地妥協是在表達自己的無私和善意,但事實是,在人際關系中,大部分人不會感恩你不請自來的善良。而且往往這樣的“好好先生”,都是陷入到了“腳在門檻内策略”中。
“腳在門檻内策略”是Freedman和Fraser在1966年提出來的。大意是,一開始隻是提出一個小要求,等到對方答應,再提出一個有關聯,但是難度或門檻更高的要求。于是,後續這個“更困難的要求”被對方接受的機會就會提升,亦即讓對方更可能順從後續提出的(變态)要求。
之所以把“不懂拒絕”也放在情商低的表現中,是因為這很大程度是一項“損己不利人”的舉動,想要擁有健康的人際關系,就要摒棄這個習慣。
⑤糾正别人隻為自己舒服看過這樣一個案例:
小王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三年,是這家公司比較有資曆的員工。後來,公司擴大規模,招聘了一批新員工。她和其中的一名新員工小莉的關系不錯。小王感覺自己真心對小莉好。拿上次公司組織的聚餐來說,小王勸小莉要穩重一些。沒想到小莉非但不聽勸,還主動拿着酒杯跑到領導面前敬酒,其他的同事都說小莉的行為不合适。别人隻是背後說說,小王卻不這麼想,她想兩個人關系既然這麼好,就應該直言不諱地告訴小莉,她勸說小莉以後别那麼“出格”。但是,小莉還是沒有改變。這讓小王非常困惑。
我們總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忠言”的初衷還是很重要的,如果真的是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考慮,那麼沒有問題,但是如果糾正别人隻為自己舒服,就是一種低情商的表現了,因為這樣不僅會給他人帶去困擾,也會讓自己的處境尴尬。
⑥低情商的安慰人在失意時,總需要一些安慰,但是一定有人是不喜歡這樣開頭的安慰的:“我早就說過……”“我早就知道……”。
從心理學上講,人在受挫的初級階段,都是感性大于理性的,如果“好心”去安慰别人,卻都是這樣的安慰,那麼就不是安慰而是“補刀”了。
這時的人需要的是情感宣洩,不是人生導師,需要的是簡單的陪伴,不是判斷對錯。
由此可見,避免低情商的表現,就是不僅要“把自己當回事兒”,也要“把别人當回事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