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隸書是從篆書演變而成的,早期隸書沒有蠶頭燕尾,稱為隸書。在西漢時因用隸書記錄曆史大事,又稱隸書為史書。到東漢隸書才逐漸出現蠶頭燕尾,這種隸書稱為分書、八分。
一、字體與書體
字體的判斷與書體的判斷它們之間是有原則上的一些差異。
所謂字體就是從古至今所流傳下來的,包括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這5種。
所謂書體,則是具有個人風格的書家能夠自成系統所書寫的字。
比如我們經常所說到的“歐體”、“顔體”。前者就是專門指初唐歐陽詢所書寫的字;而後者則是中唐顔真卿所書寫的字。
字體的演變,在曆史中的不同時期,同一個字體,它們随着時間的變化會慢慢的在形體上也做出改變。
二、隸書的發展
隸書它是萌芽于戰國後期,在秦代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國家的一種輔助文字,到達漢代趨于成熟也成為了官方文字。
隸書是一種上承篆書下啟楷書的字體。
在秦代,隸書基本上是以簡牍的形式出現,那時它們的形體造型還保留着篆書的那種結構,呈現出長方形的樣式。
到漢代,隸書慢慢的就将篆書的圓轉變為方折固定下來,出現了波折筆畫。使整個字體的形狀由篆書的長方形變為扁方形。
魏晉時代,隸書由扁方形向正方形進行轉變。因此我們現在所說的隸書一般是指漢代隸書。
總而言之,蠶頭雁尾是可以當做隸書書寫風格的一種标志性的筆畫,但是它不能決定沒有這一種特征的筆畫隸書就不是隸書字體的這種說法。
三、隸書的特點:
第一,嚴格來講蠶頭燕尾是隸書成熟時期的标志。在隸書形成初期,由篆書逐步過渡而來的時候,這種特征并不明顯,但在書法史上也同樣稱之為隸書。
曆史上遺留下來的秦隸,石門頌,五鳳刻石,大開通等碑帖就沒有明顯的蠶頭燕尾特征,但同樣高古自然,成為後世學習隸書效法的經典。
第二,隸書按文字演變過程來看,可以分為古隸和今隸兩個階段,先秦時期到西漢初為古隸階段,西漢中期到東漢末年為今隸階段。
古隸以大篆體為主,長方、正方、扁方形态時有出現,但已經有草化寫篆法的寫法,筆畫于草率中已顯出波勢的起伏變化,但還不具有明顯的蠶頭燕尾特征。如秦《睡地虎木簡》,漢《馬王堆帛書》。
今隸到西漢中期的簡牍隸書體式才基本趨于定型,波磔盡展,出現明顯的蠶頭燕尾特征。如《居延漢簡》。
東漢時期刻碑盛行,是隸書發展的全盛時期,這時候的隸書完全擺脫了篆書遺意,形成了嶄新的字體風貌。今天所見的乙瑛碑,曹全碑,華山碑,史晨礎,禮器碑,都是漢代隸書高峰的代表。
附圖是隸書從篆書演變式樣:
大篆
小篆
民間小篆
古隸
分隸(八分、分書)
漢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