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民事還是刑事角度,未成年人從年齡上劃分是18周歲以下,從智力上來看,18周歲以上的智力不正常人也會認定為未成年人,但還要具體區分,從民法角度,如果年滿16周歲,但能夠以自己勞動能力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不屬于未成年。未成年人包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我們生活中,未成年人可以做出自己所處年齡段的行為。

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一般是小學二年級之前的學生,那麼他能做哪些行為呢?
例如:小明7歲,讀小學一年級,媽媽給他兩塊錢,在學校門口買了一塊橡皮和一袋辣條。
解釋:小明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法律規定,可以在自己智力相符的年齡的行為,比如案例中的購買橡皮和辣條的行為,不用父母追認,也是有效的。這個行為在我們生活中也是常見的,也是能被大家所理解的。

8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做哪些行為呢?
例如1:小飛12歲,讀初一,為了打遊戲,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一台價值5000元的電腦。
例如2:小博16周歲,讀高一,為了學習,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一台價值2500元的學習機。
例如3:小翊17周歲,讀高三,為了高考後出去旅遊,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一台價值2000元的相機。
解釋:小飛的行為從常識來看,與自己的年齡和智力不相符,應當認定為無效民事法律行為,小博雖然已經16周歲,但是呢這個行為也超出了自己的認知範圍,屬于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需要其父母追認。小翊雖然未成年,但其智力範圍能夠辨别價值2000元左右的物品,應認定為有效民事行為。

年滿18周歲,智力正常的或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能夠以自己的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他們所有行為都能做,但是不能違法犯罪。且不能說自己不知道這個行為是違法或是犯罪能豁免自己的法律責任。
綜上所述,以上内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關于行為能力的分類,部分行為的判斷相對比較抽象,如果遇到一些問題不能判斷,建議咨詢自己身邊的律師朋友。

《民法典》
第二十條: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一條: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适用前款規定。
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第一百四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