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管理孩子有哪些方法?因為疫情,最近很多地方的孩子們開始了居家在線學習,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家長管理孩子有哪些方法?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因為疫情,最近很多地方的孩子們開始了居家在線學習。
作為老師、家長,我們應該如何認真反思疫情期間孩子們特殊的在線學習方式?家長如何更好地管理孩子居家在線學習?
來看看深圳市共樂小學校長李贈華的思考吧!
兩年前,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先生指出:“由疫情所導緻的學生居家學習,是中國教育進入4.0時代的一次預演,是學生步入未來學習社會前的一次彩排。”
我非常認同這一觀點。我們很有必要認真反思疫情期間孩子們特殊的在線學習。
什麼是在線學習?
所謂在線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借助網絡平台,基于移動終端的學習。這種在線學習,如果在家裡進行,就是居家在線學習。
廣義一點,因為在線學習,在社會的任何角落,隻要有網絡,都是可以進行的,因此大家又稱之為泛在學習。意思是說:學習無處不在,學習無時不在。
不過,疫情期間的在線學習,并非常态的在線學習,是“要你學”,是剛性的,強制性的,事實上是學校學習的一種特殊方式。
而常态的在線學習,不直接學習學校的規定内容,更多是“我要學習”,是自覺的、自主的學習,學習内容、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學習地點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
随着科技越來越發達,資源越來越豐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在線學習是不可能在我們的家庭、生活、工作中消退的。相反,隻會越發常态化、優質化、愉悅化。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的學習我主宰,我的學習我快樂,一定會讓在線學習越發勃發出強大生命力。
怎樣做好孩子在線學習管理?
疫情期間的特殊的在線學習,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反思,并從反思中找到今後更好的前進路徑。
1.關于孩子
疫情期間居家在線學習,書房、客廳成了教室和課堂。家長會親眼目睹并親身體驗了自己孩子的學習“原生态”:原來是他們是這樣學習的。
是的,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不會太長,他們很容易被外面的世界幹擾,他們很容易抵觸自己不喜歡學和不容易學的内容。
重新認識孩子,我們就應該更多一點寬容和理解,更多一點等待和支持。當然,真正讀懂孩子,對于家長,對于教師,都是任重道遠的。
2.關于學習
學習是一件苦活,要不然,我們自己為什麼也沒能很好堅持?
學習,又是要講方法的,為什麼同在一個課堂,同是一位教師指導,孩子的學習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隻有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做到事半功倍,才能讓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越發精彩。
疫情期間,我們要認真觀察、不斷追問:自己孩子的學習有沒有取得比較好的效果,是哪些原因導緻孩子的學習效果好或者不好。
弄清這個原因,我們今後跟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改進、優化,提升孩子的獲得感和成功感。
3.關于教師
家裡就那麼一兩隻“神獸”,我們也就這一段時日面對他們,想想老師們天天面對一群這樣的“神獸”,如果說我們太難,那老師們就是“難于上青天”了!
然而,可愛的老師們從沒退卻,而是知難而上,盡職盡責,甚至做得非常優秀。
從此以後,大家要堅信一點:專業人有專業活,同時更有職業苦。
請大家多放下自己的一些誤解和偏見,多向老師們請教,多和老師們基于自己的孩子探讨、交流與合作。
4.關于家校
說教師難,其實還有另一個方面:他們一手要調教一個班的孩子,一手還要調和孩子們的家長。
經曆了疫情期間的居家在線學習,我們是不是要反思一下過去對學校、對老師一些不太禮貌的做法?
我們是不是要有更多一點舍小家顧大家(班級)的胸懷,支持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教學呢?
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職責和榮光,隻有雙方坦誠相見,基于“命運共同體”之上,才能真正有效溝通與合作。
5.關于技術
孩子是這個時代的原住民,而我們是這個時代的追趕者。
數字、技術、智能,孩子們與它們有天然的一種時代“血緣”關系,他們一定比我們更容易親近、掌握技術。
我相信,有很多家長,在這次疫情期間的居家學習面前,自以為懂一點的技術,實在顯得捉襟見肘,甚至在孩子們面前都顯得可憐和不堪。
以我自己為例,制作一些動畫,孩子比我強多了。
是的,技術、工具的力量在我們生活中有了大量、廣泛、深度的應用,但在學校教育、在居家學習方面卻還弱很多、慢很多。
但這一次以後,一定會很大的改變。
為了不讓自己再一次掉隊得太厲害,我們非常有必要不斷提升信息和技術方面的素養。
怎樣做好在線學習規劃?
今後的教育必将走向開放、多元、自主、個性和終身化,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或者社會教育,都繞不開這個主旋律。
而在線學習,因為它的資源的豐富性、操作的便捷性、内容的選擇性等衆多優勢,必将在4.0版的教育,甚至更未來的教育中,越來越發揮出作用,不僅在學校教育中,在每個人的終身學習之路上,同樣如此。
從長計議、長遠規劃孩子們的在線學習,我們還必須蹲下身來,靜下心來,和孩子們共同進行有長度、有深度的規劃。
1.美好約定
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
為什麼同樣的“神獸”,在學校、在教師手中,跟在自己眼下就完全不一樣呢?有一點不容忽視:學校和教師,有明确的規則,甚至包括一些必要的懲戒規定。
因此,我們每個家庭,首先要全員參與,越早越好,共同制定家庭公約,包括所有成員共同遵守的家庭生活約定,以及各成員分别要遵守的個人約定。
隻要大家真正的言必行、行必果,制定家庭公約一定是家庭中最美好的一種文化,是孩子内生責任感和契約精神的動力,是孩子一生自我管理包括自主學習在内的所有言行的源泉。
2.健康第一
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
受目前技術的制約,在線學習的所有移動終端,都會一定程度上傷害學生的身心,特别是視力。
因此,不論在線學習什麼内容,都必須在保障健康方面,親子之間達成共識:
一是控制在線時長。包括一次性的連續在線時長和一天内的在線時長問題。
二是堅持居家鍛煉。要督促好孩子學習課間的休息活動,教給他們簡單減緩勞損的方法,如遠眺,彈跳,拉伸,甩動手腳等;保證孩子每天固定時間進行居家活動,保證足夠的時間和運動量。有條件的,家庭成員應一起堅持親子鍛煉,這不僅有利于孩子的運動,更有利于家庭氛圍的營造。
三要鼓勵并大力支持孩子們居家勞動。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絕不是空話。我以為,勞動最大的優勢是,非常容易就看到了成果,體驗了價值,比如把碗洗得發亮,把地拖得潔淨,把房間收拾得齊整。隻要我們及時肯定,孩子們一定會愛上的。
3.學會選擇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從廣義上說,在線學習的内容五花八門、良莠不齊,很容易迷失我們的眼睛,特别是孩子。
因此,作為家長,一方面要特别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愛好,盡量切合他們的這些需求來選擇。
另一方面,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選擇意識和能力,鼓勵他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比較、分析、判斷、選擇,能闡明選擇的理由,包括各種選項的性價比,甚至風險防控辦法。
4.适當監控
學習永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包括一年級的小孩。
所以,不管你每天是居家,還是外出,都不應該把孩子居家在線學習這件事,全部包攬一身,學習時間、學習準備、學習參與、學習鞏固,都要放手給孩子自己管理。
不過,我們也不能放任不管,而要學會偷懶,學會巧管理。
比如,偶爾不動聲色地瞄一眼孩子的在線學習狀态;又如,認真地“偷”聽學習内容,然後找個時間故意向孩子請教一二;再如,和孩子約定每天相互分享一點學習的收獲。
5.及時播種
人們常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人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可見,童年時代給孩子種下什麼是何等重要。
我曾經請教過教育心理學專家邊玉芳教授,問她在培育孩子方面有什麼秘訣。
她說: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越小,越應該在他們内心播種影響一生的種子。
有三點特别重要,在學習的起始年級一年級就抓緊落實——
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二是“先完成學習再做其它事情”,三是“我付出努力了我就會有收獲”。
尤其是第三點,家長一定要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克服一些困難,解決一些問題,并及時肯定:瞧,你努力了,你就成功了。
時間長了,這些種子會顯現出神奇的力量,在他們的人生中,總會适時地迸發出來激勵自己。
6.用好“紅利”
孔子先生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隻是一直沒能很好實現。原因是支持因材施教的條件一直不夠成熟。
然而,時代發展到今天,科技的力量正在讓這種條件成熟起來。像北京十一學校等很多學校,早已做到“學生人手一份課程表”。
這次疫情下的居家學習,我們也充分感受到了學習的平台之多元,學習的資源之豐富。
也就是說,現在的孩子,學習的内容有了非常多的選擇,成長的路徑也非常寬闊。
因此,作為家長,我們要積極的适應時代發展,充分用好時代發展帶給我們的“學習紅利”,充分發現、尊重和支持自己孩子的個性發展和特長培養,為他們提供盡量多的成長跑道和成長樂園。
7.培育情懷
人生如何獲得真正的幸福?如何擁有更高的境界?我認為,根子上要看一個人的情懷。
首先要種下“立人”的家國情懷。
這次國内的抗疫努力,妥妥地給我們每個人上了一節家國情懷課。一個人,從小種下這種家國情懷非常重要,他的一生才有強烈的根的思想。
其次,要培育孩子戰勝困難、困境的人生情懷。
這次抗疫,所有白衣戰士,所有志願者,所有社區工作人員,包括家長們,都鮮活地展現了這一方面。
同樣地,對于居家學習,需要更自主、更自覺、需要終身堅持,這一路上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阻力,唯有這種情懷才能戰勝它們。
另外,我們還要培養孩子的“大學習”情懷。
未來教育,學力、智本要遠重于學曆、知本。因此,我們要和孩子們一起不斷轉變學習觀念、學習方式、學習方法,更多從學會生活、解決問題、創新自我的角度審視學習、選擇學習、堅持學習。
願你,願我,願大家,線上,或是線下,學習都是美好進行時!
本文轉載自公号:中國教育報好老師
作者| 李贈華(深圳市共樂小學校長)
設計:周 丹
編輯:周 丹
主編:吳海濤
點擊“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