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統帥的角度而論,讓一個謹小慎微的人去執行一個膽大包天的天才計劃,才是馬恩河會戰德軍失敗的真正原因。
大膽的“施裡芬計劃”
施裡芬
1891年,施裡芬接任德軍參謀總長後提出第一号備忘錄。施裡芬判斷戰争一開始法軍就會迅速進攻德國,而俄國的動員速度較慢,所以,德國要掌握戰争主動權,就必須先迅速打敗法國,然後再同俄國交戰。
如何在極短時間内擊潰法國?直到1897年,施裡芬才下定決心,在戰略上,避開法德邊界上的法國要塞防線,采取從側面進行大迂回的作戰樣式。這就是近現代軍事史上著名的“施裡芬計劃”的核心。
“施裡芬計劃”規定:德國全部作戰兵力對俄國戰線和法國戰線的分配比例為1:8。即開戰之初以少數兵力10個師和一些地方部隊,在東線借助與奧匈軍隊遙相呼應,來和龐大的俄軍周旋,目的是在法國崩潰前,把俄軍牽制在東普魯士邊境地區。
“施裡芬計劃”雖然是一項軍事計劃中的傑作,但卻充滿了冒險性。在時間上,它把賭注全都壓在速戰速決上,企圖利用俄國動員的遲緩,打一個“時間差”,對法、俄實行各個擊破。
小毛奇
小毛奇主持參謀總部後,開始擔心東普魯士的安全和西線左翼的安全,如果戰争按計劃打赢了,那兩個方面将成為施裡芬的偉大之處。小毛奇雖不是庸才,但他謹小慎微的個性使他十分擔憂這兩個方向上的薄弱防線一下子被撕成碎片。
他沒有勇氣完全抛棄前任“偉大”的計劃,而重新拟出一個新計劃,隻能做些修修補補的功課。到一戰爆發時,膽大如鬥的“施裡芬計劃”已被小心翼翼的小毛奇弄得支離破碎。嚴格地講,1914年德軍實施的作戰計劃應叫做“施裡芬-小毛奇計劃”。
臨時改變既定方針
西線戰事由德軍入侵比利時揭開戰幕,列日城是從德國進入比利時的大門,連接德國、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4條鐵路線在這個戰略城市彙集。控制這些鐵路幹線是實施“施裡芬計劃”的先決條件,120多萬迂回大軍的後勤補給主要依賴這幾條鐵路線。
8月24日,德軍攻克列日後進入法境,克魯格集團軍和比洛集團軍不顧部隊的極度疲勞和後勤供給已近極限,連續強行軍,對同樣是疲憊不堪的英、法軍隊一路窮追不舍。
德軍即将席卷巴黎的姿态使法國首都陷于一片驚慌,政府内部在尋找替罪羊,有人責罵霞飛是個白癡、笨蛋,也有人揚言要剝陸軍部長梅希米的皮。
德軍右翼浩浩蕩蕩向巴黎方向進軍,追殺在最前面的是克魯格。8月30日,他的第1集團軍在右翼擊退了法軍第6集團軍的幾支分隊,在中路發現英軍撤退時倉皇丢棄的大批彈藥和辎重。他的左翼報告,法軍第5集團軍已被打得抱頭鼠竄。
克魯格感到決定性的時刻已到來。他又從法第5集團軍的撤退方向判斷,法軍防線向西延伸得并不如想象中那樣遠,因此就無須死闆地按原計劃從巴黎西面和西南進行迂回和大面積掃蕩,在巴黎北面即可席卷法軍,這樣也可填補與比洛之間那個始終令人放心不下的缺口。
當晚6時30分,比洛來電要求克魯格采取内圈包抄行動,此建議正中後者下懷,克魯格毅然做出了影響後來戰争進程的錯誤決定,改變進軍方向。當晚小毛奇電複批準。小毛奇本來就為戰線上的幾處缺口感到不安,正感兵力捉襟見肘,所以認為克魯格的建議會帶來幸運。
德軍失敗8月31日,德軍第1集團軍從正南改向東南前進,這樣,巴黎便不在施裡芬原來的包圍計劃中了。9月3日,法軍偵察飛機報告克魯格的部隊從巴黎東北擦過,由西向東移動。當德軍的轉向行動在巴黎城防衛戍司令加利埃尼司令部作戰地圖上,用彩色大頭針顯示出來時,他的參謀長克萊熱裡和吉羅東上校不禁喜出望外地喊道:“他們把側翼送上門來了!”
加利埃尼将軍立刻看出這一稍縱即逝的機會,他決定盡快對德軍暴露的右翼進行側擊。9月4日上午9時,加利埃尼命令莫努裡的第6集團軍立刻做好部署,于當天下午出發,作為第6集團軍向東全面出擊的先頭部隊。同時又将部署電告霞飛的總部,建議于9月6日在馬恩河北岸進攻。
馬恩河會戰實際上在9月5日已經打響,起端于格羅勞指揮的德軍第4後備軍對莫努裡指揮的法軍先頭部隊的攻擊,從凡爾登到森裡斯的整條戰線上戰潮起伏,包括了無數的小型戰鬥。
9月9日,亨奇接到比洛第2集團軍已經撤退的電報,而且獲悉英軍已進入第1、第2集團軍之間的缺口,于是,這位參謀總部的全權代表下令克魯格全面撤退,從而避免了德軍右翼的崩潰。然而,這同時也就宣告了德國人苦心孤詣的“施裡芬計劃”徹底破産。
戰役點評:“施裡芬計劃”就其本身而言無疑是卓越的,但卻忽略了統帥的因素。施裡芬一生沉湎于“坎尼會戰”的研究,他曾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要想出現一次坎尼會戰,必須一方有一位漢尼拔,另一方又有一位法羅。”
他把對法國的戰争想象成一個巨型的“坎尼會戰”,這就需要一個前提,對方最高統帥必須是一個法羅式的蠢貨。事實證明,法國的霞飛遠不是法羅,德國的小毛奇更談不上是漢尼拔。“施裡芬計劃”恰恰就是缺少了這個前提。
洛林會戰以法軍的敗退告終,但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從全局來看,這無意中挽救了法軍的全面失敗,因為法軍第1、第2集團軍沒有進入德國為之設下的陷阱,不久從這一方向抽調部隊組成的增援巴黎方面的第6集團軍,給德軍右翼克魯格集團軍緻命一擊,從而扭轉了整個戰局。
德軍在洛林會戰中犯下了戰略性錯誤,他們把正在進入陷阱的法軍右翼主力推了出來,讓其據守在堅固的要塞陣地,縮短了戰線,以後又有機會分兵巴黎方向,增加了德軍迂回部隊的阻力,也沒能達到兩翼包圍的戰略目的。
早在8月25日,德軍參謀總部就從克魯格和比洛的部隊中各抽去一個軍,增援東普魯士,因為俄國出人意料地提前發動了攻勢,同時也以為法軍已被擊破,西線即将大獲全勝。這樣原定應在進攻中不斷得到增強的德軍右翼,非但沒有得到計劃中的6個軍增援,反而從攻擊主力中抽去兩個軍。如果西線克魯格部隊多了這兩個軍的兵力,就能把巴黎圈進去,不會遭到法第6集團軍的側擊。
英國遠征軍的表現實在差強人意。最初,英軍為德軍出乎意料的進攻方向和龐大兵力壓迫所震撼,再加上法軍第5集團軍撤退時連招呼都不打,以及接二連三的敗退和1.5萬人的損失,英軍司令弗倫奇被籠罩在末日将臨的恐懼中,他唯一的想法是盡快脫離與德軍的接觸。
當弗倫奇被迫反攻時,按富勒的說法,戰争史上沒有比這種時刻更需要速度了,但弗倫奇的精神狀态跟不上從自己差點被全殲,到可以全殲對手的時間和角色的快速轉換。面對僅兩個師的德軍警戒部隊,他總覺得自己正在進入一個巨大的埋伏圈。3天内,英軍在這個缺口裡小心探路,竟然才推進40千米,從而成為後世笑柄。
如果弗倫奇以一個真正的騎兵老将的姿态迅速穿插,便可輕松從背後将克魯格軍團包圍。具有戲劇性的是,當弗倫奇帶着3個軍慢吞吞爬進克魯格和比洛之間的缺口時,便創造了“馬恩河奇迹”,而他自己卻還莫名其妙。
初一看,克魯格決定在巴黎的轉向是德軍走向失敗的關鍵點,但問題是:如果這時他得到小毛奇調走的2個軍和原來計劃中的6個軍來加強,會在巴黎東南轉向嗎?
如果按“施裡芬計劃”規定,戰線再向西拉長50千米,把巴黎“兜”進去,固然可避免法第6集團軍的緻命側擊,但戰線上已出現的缺口和兵力密度更稀疏的克魯格部隊能否從正面擊敗法第6集團軍、達成戰略合圍,就很成問題。因為對東、西兩線打“時間差”來說,西線形成僵持,“施裡芬計劃”就破産。所以,克魯格未到位即轉向僅僅是表面現象,小毛奇削弱西線“刀尖”方面8個軍的兵力,才是失敗的關鍵。
如果由施裡芬親自實施自己的計劃,能否成功?從他臨終前再三囑咐“切莫削弱我的右翼”來推測,他來指揮,可以斷定,右翼“刀尖”方面的8個軍不會消失。雖然曆史不可能重新來一遍,但總結曆史經驗必須要有這樣的思維方式。
事在人為,從統帥決定勝負角度論,讓一個慎小謹微的人去執行一個膽大包天的天才計劃,才是馬恩河會戰德軍失敗的真正原因。進攻者的兵力、側翼始終會存在嚴重問題,但潰敗者往往因被打得暈頭轉向,而無法利用進攻者的弱點。隻要對方處于類似英國遠征軍司令弗倫奇的精神狀态下,兇猛的進攻就可以掩蓋、彌補自身兵力和側翼的缺陷。
這樣而論,克魯格轉向不無道理和先例。事實上,弗倫奇、霞飛等将領已不同程度進入不能發現和利用對方弱點的精神狀态,但克魯格偏偏遇到始終不會進入這種精神狀态的加利埃尼,而不是另一個弗倫奇式的法國将軍,緻使克魯格不能像古德裡安、巴頓那樣功成名就。這倒符合施裡芬的名言:“要想出現一次坎尼會戰,必須一方有一位漢尼拔,另一方又有一位法羅。”克魯格也許有點像漢尼拔,但加利埃尼絕不是法羅。
最後一點,馬恩河會戰的戰略意義在于:它使法國避免了軍事上的全面崩潰,重新組織起一條新防線,從而穩住了西線,粉碎了德國先西後東,對法國、俄國實行各個擊破的戰略計劃,從而使德國陷入它所竭力想避免的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給德國戰敗釘下了第一顆棺材釘。
(文/倪樂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