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意思是說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端正;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用曆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可見曆史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那麼曆史又從何而來呢?大緻來源于以下幾種情況:
1. 文獻記載類:包括各類史書(正史、野史)、詩畫等,優點是形象生動、内容詳實、直觀明了,缺點是主觀性比較強,包括一些人為的政治、思想因素,導緻一些史料的可信度降低;
2. 古玩古迹類:如果人是會說謊的,那麼幾千年來老祖宗留下的文物、遺迹,每一件都是一部史書,當然其缺點是能夠傳達給我們的信息量有限;
3. 考古:考古的優勢在于可以精确時間,也可以準确的定位空間,最常見的是碳14測定技術解決的夏商周斷代工程,DNA分析技術解決古代少數民族遷移分布等。
提起考古,總會有人認為考古和盜墓的行為一樣,都是在盜掘前人的墳墓。我認為說出這樣的話可能根本不了解考古這個行業,是對文物保護的冷漠,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考古學作為一門考究古代的學科,并不是大家想象的整天和墳墓打交道。考古的對象不同,手段和方法也不同,例如它有很多分支:
假使沒有考古學,我們是沒有證據證明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的,考古學家們的目的在于了解更多關于過去社會及人類發展的事實,從而了解人類的演化。大家比較熟悉的墓葬發掘就屬于田野考古範圍。而我們國家對考古發掘有着明确的管理規定:國家文物局統一管理全國考古發掘工作,一切考古發掘工作都必須履行報批手續,提倡不主動發掘,隻是在有工程建設,盜墓,地質毀壞時才進行搶救性發掘。
盜墓又稱倒鬥、摸金、量鬥,盜墓者不僅對墓葬形式造成了破壞,而且為了得到精美的随葬品有時連墓主人的屍骨也不會放過,通過倒賣文物,從中牟利,緻使許多古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又比如當甲骨文被學者辨認出來後,引發了甲骨的“收藏熱”,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也就從治療創傷的“刀尖藥”和中草藥中的“龍骨”,變為古董商人獲取暴利、“一字千金”而“待價而沽”的資本。随着價格的暴漲,刺激了當地居民亂挖甲骨,地面下的堆積層次全部遭到了破壞,這些甲骨又陸續“出口”轉賣給日、美、德、加(加拿大)等國,數量至少在五千片以上。
而對于考古工作者來說,每一件文物都是無價的國寶,尤其是帶有銘文或者文字的文物更是國寶中的國寶,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出土的文物一般存放在博物館參觀或送到國家檔案室進行研究以及修複和保護。盜墓則是為了個人非法的利益,并且對文物造成了極大破壞和毀滅,是赤裸裸的金錢追求,若要再把考古和盜墓視為等同是多麼的無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