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典老電影?來源:工人日報10月18日,《開國大典》4K新版正式上映4K(4096×2160)分辨率,讓影片更清晰;HFR 60格/秒高幀率,讓畫面更流暢;HDR 高動态範圍,讓光影層次更細緻;4K DCI調色,讓鏡頭語言更流暢;5.1環繞聲,讓聲音更立體——通過加持4K修複新技術,這部老電影煥發新生、再放異彩,說起觀影感受,不少人直贊:“史詩級巨制,史詩級視聽效果”,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全球經典老電影?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來源:工人日報
10月18日,《開國大典》4K新版正式上映。4K(4096×2160)分辨率,讓影片更清晰;HFR 60格/秒高幀率,讓畫面更流暢;HDR 高動态範圍,讓光影層次更細緻;4K DCI調色,讓鏡頭語言更流暢;5.1環繞聲,讓聲音更立體——通過加持4K修複新技術,這部老電影煥發新生、再放異彩,說起觀影感受,不少人直贊:“史詩級巨制,史詩級視聽效果!”
“全片24萬多幀畫面,我們40人的技術團隊日夜兼程,每天奮戰20小時,修複了近兩個月,就是為了讓這部影壇經典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撣去時間之塵,持續照亮人心。” 三維六度(北京)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維六度”)首席技術官周蘇嶽說。
難點鏡頭,一天隻能修複一秒
《開國大典》于1989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30年來,受保存條件限制、溫度和濕度變化影響,加之放映、轉印次數過多,原版電影膠片出現污垢、劃痕、黴斑、變色、收縮、卷曲等各種問題,播放時圖像模糊、畫面閃爍、夾雜噪點、伴有噪聲,這就需要運用數字電影修複技術加以拯救。
“修複流程的第一步是膠片清洗,采用化學試劑洗淨老膠片上的污垢,并對斷裂部分進行膠粘等物理修複;第二步是膠轉數,即将膠片圖像掃描轉換成數字格式;第三步是4K數字修複,這也是整個流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三維六度電影4K修複質檢組組長杜松林告訴記者,比如膠片上深淺不一的劃痕,呈現在屏幕上會形成一條條白色或綠色的道道,修複師必須借助專業圖像處理軟件把這些影響觀看效果的道子“擦掉”。
“整部影片共有1082個鏡頭,其中88%為1989年劇組拍攝的彩色畫面,6%為實拍做舊的黑白鏡頭,剩下6%是老資料片,它們雖然隻有72個鏡頭,但修複難度卻最大。”周蘇嶽介紹,這些資料片多來自1948年、1949年的戰地實拍紀錄,不僅鏡頭不穩定,膠片還存在大量劃痕、油污等,因為是當年剪輯到影片中的,原有髒點已固化在膠片上,很多時候一天隻能修複一秒,團隊70%的時間都用在資料片鏡頭的修複上。
據了解,夜戲、雨戲、煙霧戲、特效戲、高亮戲,也是修複難點,修複一個鏡頭甚至要耗時3天。正是技術團隊精益求精的追求,使得《開國大典》在時隔30年後重現大屏幕時,整體達到了“無髒點、無劃痕、無抖動、無閃爍”的“四無”效果。
“三高”指标,賦予影像超強表現力
高清晰度、高幀率、高動态範圍——“三高”,是《開國大典》4K修複版的突出亮點。
“拍攝此片時,我們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是2K。實際上在那個年代,觀衆到了電影院還享受不到2K,如今呈現出來的是4K畫質,清晰度一掃當年不足!”作為《開國大典》的導演之一、已年近八旬的李前寬看到影片修複版後激動不已。
2K圖像是由2048 ×1080個像素構成的,而4K分辨率達到4096 × 2160,當使用4K數字投影機将圖像投射在大屏幕上時,現場觀衆能夠看到更加細緻入微的影片細節部分,以及微妙的光影和色彩變換。
幀率,是影響畫面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技術指标。過去的老電影多以24幀/秒速度拍攝,到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才出現以48幀/秒拍攝并放映的影片,60幀/秒的電影不過是近幾年才興起的,這樣的高幀率可帶來更加穩定流暢的畫面,更好地表達慢動作鏡頭,《開國大典》修複版的幀率就達到了每秒60幀。
高動态範圍HDR,則能增加畫面的質感。通俗地說,HDR技術的核心内容,就是采用電腦軟件将多張不同曝光的圖片組合成一張圖片,從而使光影更富層次、影像更逼真。
“以尊重曆史,保護珍貴曆史影像為宗旨,我們還秉承修舊如舊理念,對影像進行了大量調色處理。”周蘇嶽為記者舉例:“比如,影片中有一個表現楊尚昆同志滿臉笑容的鏡頭,因為老膠片主體色調已發紅,修複團隊對人物膚色做了還原,同時,針對軍裝部分單獨削弱藍色的純度,并通過壓暗四周影像,突出了主體光源。”
作為重大革命曆史題材巨制,《開國大典》中有不少炮火紛飛的鏡頭,調色時,修複團隊着力強化了此類畫面的冷暖對比,整體加強反差,進一步突出了戰争的氛圍。
5.1環繞聲,“全包圍”更加震撼人心
《開國大典》原為單聲道立體聲,4K修複版對聲音的表現同步進行了全面提升,用5.1環繞聲的方式将觀衆全方位“包圍”,帶給觀影者身臨其境般的沉浸式體驗。
“5.1環繞立體聲是結合了動态對象和播放聲道的嶄新混音與聲音定位方式。我們将影片聲音分為對白、環境氛圍、特殊效果、拟音、音樂五大類,首先将各種類型的聲音分離出來,去掉底噪,再按照畫面的聲相重新完成混音錄制。這種經典重生,是完整意義的再創作。” 周蘇嶽告訴記者,僅此項工作就花費了技術團隊近600個小時。
以對白為例,修複師們要降去片中所有對白的粉噪點噪,然後在符合影片基調的基礎上做音色潤化,再根據畫面所展現的信息做聲音定位,并以幀為單位,對每一個口型的位置進行精準編輯,完成口型對位。同時,每一場都要重新添加适量混響,以使影片的聲音更逼真,更貼近現實生活的感官,并在聲音上體現出畫面遠近關系的變化。
在環境音效上,修複團隊也煞費苦心地根據畫面做了環境聲補充。比如,在有的鏡頭中添加夜晚窗外的蟲鳴元素、青蛙的叫聲、淅淅瀝瀝的水聲、隔壁房間裡傳出的發電報聲等,通過豐富周邊聲音,更好地突出主人公所處的真實環境。
特殊效果的修複與再創作,尤其增強了影片聲效對觀衆聽覺的沖擊力。就說開國大典天安門上空群鴿飛過的畫面吧,鴿子每拍一下翅膀,修複團隊都會為其設計翅膀聲效,精确到幀,并增加了翅膀拍打的數量,令聲音更加飽滿。
“相較于1989年版本,4K修複版的整體視聽效果變得更加恢弘震撼!”對于以全新面貌呈現在大屏幕上的《開國大典》4K新版,很多此前看過原片的觀衆給出了如此評價。
“電影已有百餘年曆史,每一次電影工業的革新,都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周蘇嶽對記者笑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