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新言“子罕”之十六,蘿蔔/攝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兩千五百年前站在江邊的感慨,其實誰也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指什麼,思考着什麼,除了他自己。
當我們不同的人去理解同一個人說的話,即使我們中最心有靈犀、最聰明的人,理解某人的話語,也隻能是無限接近,很有通感與共識罷了,但被理解的人和理解的人之間,理解一定會有差異!
同一個蘋果,不同人嘗,味道都不一樣,更何況,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嘗蘋果”後的感受,我們怎麼能感受到他的感受呢?即使您是吃蘋果的專家,但要說能完全體會到孔子嘴中蘋果的味道……也肯定力有不及的吧!
孔子在江邊說,這個“川”是指山邊水旁嗎?還是隻指江邊?其實都不那麼重要,我們隻要知道他在流動的大江大河邊發感慨就行了。孔子在江邊說,這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如這河流,奔流向前,無往複,不回頭,時刻不停歇,一直湧動,生息不停……
大道至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言無言。
孔子站在水邊說,“水不停晝夜的在流”——這種大白話,大實話,平淡無奇的話,如果換個普通人說,其實就是太“水”了,完全沒什麼實際意義啊,說了和沒說差不多!
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孔子所知道的其實也都是說給了他自己聽。孔子本章句的感慨,筆者還是用老子的話語來呼應他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孔子與老子都在說,這世界萬事萬物無時不刻在變!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道德經第二章》)——孔子與老子都在觀察這個世界,都發現了“萬物作焉而不辭,不舍晝夜”。他們都在思考這世界運行的更基礎、更底層、更無形的邏輯與規律。
孔子站在水邊,說了一句很含糊的話,而老子看到水卻說了一番很“具象”的話語,孔子與老子在某個點上有特别明确的共識。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道德經》第八章),老子說“水的屬性如無所不包的道一般……”。而孔子在《論語》“學而”篇中說,“道千乘之國……使民以時”。孔子也看到了老子所言的“道”,他提倡以道治國,同時應和老子所談的“動善時”,提出自己的治理國家和領導老百姓的方法——“使民以時”。
一次 “水邊的站立”,不僅引發了孔子無限的慨歎,更引起筆者讓老子與孔子的思維再次交彙。我這個調酒師,其實也沒什麼本事,隻是看到孔子與老子太多可融合的思想,所以,就信手拈來,進行勾兌!
如有磚家實在看不過作者蘿蔔的“滿嘴跑火車”,歡迎闆磚,共同搭建,一個學習的美舍!哈哈哈!
筆者按,孔子一句話,筆者一車皮的啰嗦,如果想更多理解他老人家,請多去看看《論語》原文,以及曆代學者的解讀,一定會讓你思考多多,收獲不小!
蘿蔔/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