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12日電(記者 宋宇晟)近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句出自《詩經》的詩文又因一些文章的錯用而受到關注。在不少文章中,“七月流火”被用來形容七月天氣酷熱難耐。但事實上,這四個字的本意并非如此。
資料圖:7月11日,成都氣溫突破35℃。當日,成都市氣象台對10日發布的今年首個高溫橙色預警信号進行了第一次确認。圖為一老人在停車場為小女孩扇風拭汗。 張浪 攝
“七月流火”出自《豳風·七月》,這首《詩經》中最長的詩共八章、三百餘字。全詩被認為描寫了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産情況和農民的日常生活情況,其中言及耕織、打獵、采集等,逐月展開叙述。
前段時間,武亦姝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月”字“飛花令”中,脫口而出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即是出自該詩。
在《七月》中,首句便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般認為,這裡的“七月”指夏曆七月,與今天農曆七月的時間相當,若以我們今天所用的公曆推算,則大緻為八月。
資料圖:敦煌絲綢之路文化遺産博覽城一帶的璀璨星空。王斌銀 攝
事實上,中國古代的曆法曾幾次因朝代更叠而有所變化。例如秦統一六國後,就“以十月為歲首”。而在這以前已有夏曆、周曆等曆法,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後曾沿襲秦曆,到漢武帝時制太初曆,此後還有隋代的皇極曆、唐大衍曆等都影響較大。
這首《七月》記述周代農民的生活情況,而周曆以夏曆的十一月為正月,詩中涉及月份時間的表述自然會受到影響。一方面官方實行周曆,另一方面民間在社會生活中,特别是農業生産中仍基本沿用夏曆。
因此,我們可以在《七月》這一首詩中看到古人對這兩種曆法的不同表述,而該詩也被學者看作是對當時曆法的體現。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這裡面的“七月”、“九月”皆與夏曆相同,而“一之日”、“二之日”則是指周曆的一月、二月,即夏曆的十一月、十二月。清代皮錫瑞在《經學通論》就曾指出,“此詩言月者皆夏正(指夏曆),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指周曆),改其名不改其實”。
資料圖:敦煌絲綢之路文化遺産博覽城一帶的璀璨星空。王斌銀 攝
而詩句中“七月流火”的“流”指移動、落下;“火”則是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二。每年夏曆五月間黃昏時,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後,漸漸偏西。這時暑熱開始減退,故稱“流火”,即是指“大火星”逐漸向西方運行、下墜的。此時正值農曆七月,天氣也開始漸漸轉涼。因此,“七月流火”并非形容天氣炎熱,而是指天氣漸漸轉涼。
事實上,與天文曆法有關的詞語并不少見,其中不少也會像“七月流火”一樣因望文生義而引起誤用。
例如,出自《漢書·律曆志上》的成語“日月合璧”指在朔(農曆初一)發生日食,在望(農曆十五)發生月食,即指地球進入太陽與月球之間或月球進入地球與太陽之間所發生的現象。并非“日月同輝”之意。
而“明日黃花”中的“明日”指重陽節後,“黃花”則指菊花,意為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并非“明天的黃花”。
出自《詩經·陳風·宛丘》的成語“無冬無夏”也并非指沒有冬天、夏天,本意應為“無論冬天還是夏天”,指一年四季從不間斷。
成語“三星在天”出自《詩經·唐風·綢缪》,當然也不會隻是說有三顆星星在天上。毛苌傳雲,“三星”即指二十八宿之參宿;“在天”則是說始見東方,男女待禮而成。“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因此今天如果說“三星在天”就是指新婚。
出自《詩經·小雅·大東》的成語“南箕北鬥”也是類似的成語。其中的“箕”是星宿名,形狀象簸箕;“鬥”也是星宿名,形狀象酒鬥。《詩經》中原句為“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因此“南箕北鬥”今天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用。(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