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歸納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歸納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2-14 19:20:30

第三單元

9 三峽

【導學目标】

1.利用工具書熟練掌握生字,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翻譯課文重點句子。

2.理解課文内容并熟讀成誦。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學法指導一:

【文言實詞理解法】

1.以今推古法。即以現代漢語中的合成詞來推斷古漢語中詞語的含義,其形式同現代漢語的組詞法一樣。

2.互文見義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語、對偶句、排比句等對立位置使用近義詞或反義詞,隻要知道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就可以推斷出另一個詞的含義。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引得無數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盡情描繪。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優美的文字給我們展現了三峽之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文言文《三峽》,領略一下1500多年前雄壯絕美的三峽風光吧!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阙(quē) 疊嶂(zhàng) 曦月(xī) 襄陵(xiāng) 沿溯(sù)

素湍(tuān) 絕(yǎn) 屬(zhǔ)引 禦風(yù) 長嘯(xiào)

2.聽老師範讀課文,用“/”劃分朗讀的停頓。

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阙處。重岩/疊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理解課文的重點詞語。

(1)四字短語

①略無阙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

②重岩疊嶂: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

③夏水襄陵: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④沿溯阻絕:上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

⑤乘奔禦風:騎上快馬,駕着疾風。

⑥素湍綠潭: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

⑦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

⑧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來源:Z|xx|k.Com]

⑨晴初霜旦:初晴的日子或結霜的早晨。

⑩林寒澗肅:樹林和山澗一片清涼肅靜。

⑪屬引凄異: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

⑫哀轉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3.邏輯分析法。根據上下文,前後句的意思邏輯推理。

4.成語助解法。成語保留了許多古漢語詞語的用法,我們可以利用成語中某些語素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

5.溫故知新法。對于某些意義不明确的就要回憶學過的課文中哪種含義與這個詞語環境貼近,由此推斷它在此處的含義。

學法指導二:

【景物特征概括法】

1.抓寫景物形态、聲音、色彩、氣味等語句。

2.抓描繪景物時運用的方法,如象征、聯想、想象和修辭。 (2)通假字

①略無阙處(“阙”通“缺”,中斷)

②哀轉久絕(“轉”通“啭”,婉轉)

(3)古今異義

①或王命急宣 (古義:有時;今義:連詞,表選擇)

②雖乘奔禦風 (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③不以疾也 (古義:快;今義:疾病)

④良多趣味 (古義:真;今義:好)

(4)一詞多義

自①自三峽七百裡中 (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絕①沿溯阻絕 (動詞,斷。)

②絕多生怪柏 (副詞,極,特别。)

③哀轉久絕 (動詞,停止,消失。)

(5)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②回清倒影 (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③晴初霜旦 (霜:名詞用作動詞,降霜)

④素湍綠潭 (湍:形容詞用作名詞,指急流)

4.作者簡介

郦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他好學,曆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水經注》的文體骈散相雜,寫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辭、漢賦影響,富有文學氣息,對後世影響較大。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一)疏通文義

1.自由朗讀課文。

2.掌握翻譯文言文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處圈畫出來。

3.四人小組讨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4.全班讨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5.教師點撥。

(二)感受美景

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再讀課文,感受三峽之美(齊讀),用“三峽的________美,你看那________”的句式說一說三峽美在哪裡。

【交流點撥】三峽的山美,你看那七百裡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品析美景 突破難點

1.閱讀課文,作者描寫三峽的美抓住了哪些景物來寫?(山和水)

2.在描寫三峽的山的語句中,找出關鍵詞來說明三峽山的特點。

【交流點撥】“兩岸連山……不見曦月。”

關鍵詞:連、無阙、重、疊、隐、蔽。

特點:山高嶺連,遮天蔽日。

3.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來描寫三峽的水的?每個季節的水有什麼特征?找出關鍵字詞。

【交流點撥】順序:①季節順序:夏、春冬、秋;②根據水由旺到枯的變化過程;

夏:襄、阻絕、朝發暮到、乘奔禦風

特點:水勢浩大,流速迅猛(層層鋪展)——險

春冬:素、綠、清、影、清榮峻茂 特點:水退潭清,風景秀麗(動靜結合)——趣

秋:寒、肅、凄、哀 特點:水枯氣寒,猿鳴凄涼(側面描寫)——悲

指導學生注意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

步驟四 精讀課文 探究寫法

1.作者寫景運用了哪些方法?

【交流點撥】①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自三峽七百裡中……隐天蔽日。”正面寫山多,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從側面渲染了山峰的險峻,江面狹窄,蒼天一線。“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可見其兇險。“有時朝發白帝……不以疾也。”側面表現夏水迅疾。“每至晴初霜旦……哀轉久絕。”正面描寫猿啼凄涼怪異,回聲不絕,悲哀婉轉,到處籠罩着悲寂、凄涼的氣氛。“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以憂傷的漁歌作結暗示三峽漁民的悲慘生活,側面表現三峽之秋的蕭瑟凄涼。

②動靜結合。靜景:山 動景:水

山(兩岸連山,群峰對峙。) 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秋:林寒澗肅,哀猿凄清。)

③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秋景,則重在繪聲,“長嘯”“凄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其描繪手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則蘊涵其中,一個“趣”字,确切地表達了此時的愉悅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對秋景所觸發的感情。

2.寫四時風光為什麼從“山”寫起?為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交流點撥】因為“峽”的意思是兩山夾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從山寫起。三峽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寫水。寫水先寫夏水,後寫春冬之水,後寫秋天,是承水勢的漲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漲,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幹,順勢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寫,是因為水的狀況比較接近。

3.文中流露出作者什麼情感?

【交流點撥】通過對三峽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寫,表現了三峽的壯麗景色,流露出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和贊美。

當堂演練 達成目标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郦道元筆下的山水畫卷已成為三峽曆史上的美好回憶,今朝的三峽正放射着令人矚目的光輝,宏偉的葛洲壩工程,壯闊的三峽工程,成就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觀。我相信,不管這塊神奇的土地如何變化,三峽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永遠不會變,三峽承載着我們永遠的愛。

閱讀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詩,請說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聯系。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交流點撥】《早發白帝城》和《三峽》都描寫了三峽風光,前者是詩,後者為遊記散文。文章第二段與這首詩的一、二、四句相對應,都表現了夏天三峽水流速度極快;文章第四段與詩的第三句相對應,都是寫連續不斷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則和詩中的“萬重山”相對應。

【附:闆書設計】

三峽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水夏——夏水襄陵,乘奔禦風

春冬——素湍綠潭,清榮峻茂

秋——林寒澗肅,高猿長嘯雄奇秀美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歸納(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資料)1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不足之處在于:

10 短文二篇

【導學目标】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誦并默寫兩篇短文。

2.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課時計劃】

2課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授課。

第一課時 學習《答謝中書書》

學生齊讀導學目标,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碌于繁重的學業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擡頭遠望的一刹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高遠,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無不讓你心旌搖曳。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流動的山水詩,像畫又像詩,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吧!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欲頹(tuí) 沉鱗(lín) 能與其奇者(yù)

2.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曉霧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沉鱗競躍(沉鱗:潛遊在水中的魚)

未複有能與其奇者(與:參與,這裡指置身其中)

3.一詞多義。

欲夕日欲頹(将要)

實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間。欲,可以理解為七情六欲)

4.古今異義。

四時俱備古義:季節

今義:時間 曉霧将歇古義:消散

今義:休息

夕日欲頹古義:墜落

今義:消沉,萎靡

5.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輝,名詞作動詞,輝映)

6.朗讀指導。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将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7.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後隐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讨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紹

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任中書鴻胪,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牍”或曰“信劄”,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課文注釋,了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翻譯全文。

2.整體感知

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麼?

【交流點撥】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後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後以感歎總括前文。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文本精讀 把握情感

1.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交流點撥】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清幽雅靜,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将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将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将要落山的時候,潛遊在水中的魚兒争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麼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卷。

2.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裡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當堂演練 達成目标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絢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山林,歸隐林泉的志趣。

積累古詩詞裡描寫山和川的詩句。

①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②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③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附:闆書設計】

總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寫景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變化之美

抒懷——欲界之仙都;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不足之處在于:

第二課時 學習《記承天寺夜遊》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遊》在詠月詩文中别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吧!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遂(suì) 寝(qǐn) 相與(yǔ) 藻(zǎo) 荇(xìng)

2.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念:考慮,想到。

相與: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蓋:大概是。

3.古今異義。

但古義:隻是

今義:但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

耳古義:助詞,相當于“罷了”

今義:名詞,耳朵

戶古義:多指門

今義:窗戶、人家

念古義:考慮,想到

今義:思念、讀

4.詞類活用。

相與步于中庭(名詞作動詞,散步)

5.朗讀指導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6.作者簡介

蘇轼(1037—1101),字子瞻,号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宋神宗時,因為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黃州。蘇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為“三蘇”,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記承天寺夜遊》寫于他被貶,谪居湖北黃州之時。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一)疏通文意

看課文注釋,了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翻譯全文。

(二)整體理解

1.作者為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交流點撥】一是作者被貶,心情郁悶、孤獨;二是因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交流點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你認為“閑人”是指什麼樣的人?

【交流點撥】清閑的人。

4.“閑人”二字表現了蘇轼怎樣的複雜情感?

【交流點撥】一個“閑”字飽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谪的悲涼,漫步的悠閑,心情的寂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文本精讀 賞析佳句

1.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并說說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交流點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交流點撥】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遊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确實美妙絕倫。

當堂演練 達成目标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蘇轼遭遇“文字獄”,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遊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内心的郁悶,撫平心靈的創傷,表現了坦蕩、曠達、笑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積累古詩詞中描寫月亮的佳句。

①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北宋·王安石)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

③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⑤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維)

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唐·杜甫)

⑦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

⑧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李白)

⑨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

【附:闆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貶官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觀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不足之處在于:

11* 與朱元思書

【導學目标】

1.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和培養學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2.品味語言、描繪畫面,體會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和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潔志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學生齊讀導學目标,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着中華大地,引得曆代文人墨客為此歌唱。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詩文,《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風光旖旎的富春江吧!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軒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千轉(zhuàn) 鸢(yuān) 飛戾(lì)天 經綸(lún) 橫柯(kē)

2.理解文中重點字詞。

風煙:指煙霧。 共色:同樣的顔色。 俱:都。 許:表約數。

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 從:跟、随。 缥碧:青白色。

寒樹:常綠的樹。這裡形容樹綠而密,讓人心生寒意。

泠泠(línɡ):形容水聲的清越。 戾:至,到達。

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經綸:籌劃、治理。

橫柯:橫斜的樹枝。 交映:互相掩映。

3.通假字

轉:同“啭”,鳥鳴聲,這裡指蟬鳴。

反:同“返”,返回。

見:同“現”,顯現,顯露。

4.一詞多義

許一百許裡:表餘數、約數,數詞,譯為:左右,上下。

遂許先帝以驅馳:答應、允許,動詞。

雜然相許:贊同,動詞。

絕天下獨絕:獨一無二。

猿則百叫無絕:斷絕、停止,動詞。

哀轉久絕:消失。

以為妙絕:極。

上負勢競上:向上,動詞。

橫柯上蔽:在上邊,名詞作狀語。

從從流飄蕩:跟、随。

擇其善者而從之:聽從,順從(采納)。

從先人還家:跟随,跟從。

指皆指目陳勝(《陳涉世家》):指指點點。

争高直指:指向。

窮蟬則千轉不窮:窮盡,盡頭。

欲窮其林:走到盡頭。

5.詞類活用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東西”,名詞用作動詞,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面。

負勢競上:“競”,動詞作狀語,争着。

風煙俱淨:“淨”,形容詞作動詞,消散、散淨。

猛浪若奔:“奔”,動詞作名詞,奔跑的馬。

望峰息心:“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停息;平息。

負勢競上:上,方位名詞,這裡用作動詞,意思是“向上生長”。

互相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形容詞在這裡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6.古今異義

一百許裡(許:附在整數詞之後,表示約數。今常用義為:應允,或者,可能)

鸢飛戾天者(戾:至,到達。今常用義為:罪過,乖張)

經綸世者(經綸:籌劃,治理。今比喻規劃、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滿腹經綸”)

7.作者簡介

《與朱元思書》的作者是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吉人),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選。

8.朗讀指導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缥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嘤嘤/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一)疏通文意

看課文注釋,了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翻譯全文。

(二)整體理解

朗讀成誦,理清課文思路。

【交流點撥】第一段:山水總印象: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第二段:異水:千丈見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高山寒樹(樹之奇) 負勢軒邈(山之高) 泉鳥蟬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橫柯疏條(林之密)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品析美景 突破重點

如此秀麗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攝像機拍攝下來的,而是用文字為我們描繪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嗎?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1.品讀文章的第一段,思考作者總寫了什麼?

【交流點撥】①登舟縱目的總體感受:風煙俱淨,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2.富陽在富春江的下遊,桐廬則在其上遊,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這一百裡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遊程。請問作者是怎樣評價這段遊程的?

【交流點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異”表現在哪裡?“奇”表現在哪裡?

【交流點撥】①江水清澈之異:水皆缥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②江流氣勢磅礴之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步驟四 精讀課文 探究寫法

1.從人的感官角度看,作者分别運用了什麼感官來描繪富春江的奇山異水?

【交流點撥】①視覺:山峰、樹木;②聽覺:泉水、鳥叫、蟬鳴、猿啼。

2.從修辭角度看,課文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交流點撥】①比拟:負勢競上,互相軒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對偶: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嘤嘤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③誇張、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文章的最後兩句描寫了山上的樹木,齊讀這幾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樹木的什麼特點來寫的?

【交流點撥】樹木茂密。這四句是寫山谷中樹木蔽天,景象幽深,陽光隻偶爾從疏枝葉隙間漏射下來。這種境界給人一種清幽、甯靜之感,可以說是對上文的一種補充。

當堂演練 達成目标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隽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使人讀後禁不住也流連忘返,心中不禁默歎:自然,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碩的果實,更有一種怡人的心性,一種忘卻功名利祿的自然之心。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為适于人類自下而上的美好環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環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變得更完美,更高尚。”結合這段話,談談你對“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理解。

【交流點撥】這兩句話是說作者不禁觸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作者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潔志趣。

【附:闆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異水:千丈見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高山寒樹——(樹之奇)

負勢軒邈——(山之勢)從流飄蕩

泉鳥蟬猿——(山之音)天下獨絕

息心忘返——(山之力)

橫柯疏條——(林之密)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不足之處在于:

12 唐詩五首

【導學目标】

1.反複誦讀并默寫這五首詩。

2.把握詩歌的主要内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感受古代詩歌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課時計劃】

2課時。

第一課時 賞讀《野望》《黃鶴樓》《使至塞上》

學生齊讀導學目标,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東臯(gāo)  徙倚(xǐ)  驅犢(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曆曆:分明的樣子。  長河:黃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鄉關:故鄉。  問邊:慰問邊關守軍。

3.作者簡介

①王績(約589—644)唐代醫生,著名詩人,字無功,号東臯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績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際,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卻又自知難以顯達,故歸隐山林田園,以琴酒詩歌自娛。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他才思敏捷,長于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的贊歎。

③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诘,漢族,盛唐詩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縣,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有“詩佛”之稱,擅書畫,通音律,多才多藝,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轼評價其:“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見摩诘之畫,畫中有詩。”

4.背景介紹

《野望》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诏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于詩人辭官隐居東臯(在今山西河津)之時。

《黃鶴樓》唐代詩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有感而作,全詩寫登樓所見所生的聯想,以及從昔人仙去,江山勝景依舊而抒發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歎。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在開元二十五年以監察禦史身份出使涼州時所作,是奉命赴邊疆慰問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

5.大聲朗讀,用:“/”劃分朗誦停頓。

野望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學法指導一:

【古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感情】

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遷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友情之真摯、歸耕隐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别思念之情、貶官谪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學法指導二:

【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

月:思鄉、懷人。

菊:隐逸、清高。

蓮:超凡脫俗。

梅:高潔。

蘭:高潔、隐士。

松:堅貞、不屈。

竹:正直、虛心。

梧桐:凄涼悲傷。

杜鵑:凄涼哀傷、鄉思。

鹧鸪:離愁别緒。

寒蟬:思鄉、離愁别緒。

鴻雁:思鄉懷親、羁旅傷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鄉。

夕陽:時光流逝,世事滄桑。

闌幹:思念、寂寞、離愁。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二 學習《野望》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交流點撥】傍晚時分站在東臯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牧人驅趕着牛群返回家園,獵人帶着獵物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岡!

2.名句賞析。

(1)“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為後世詩評家稱道,請說出這兩句的妙處。【交流點撥】這兩句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描繪,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餘晖,這是多麼甯靜、開闊、美麗的畫面。

(2)“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為我們刻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場景?

【交流點撥】這兩句着力刻畫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谧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緻和欣然的意趣,這種動态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甯靜。

3.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内容?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在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怅、孤寂的情懷。

步驟三 學習《黃鶴樓》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交流點撥】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隻留下了這空蕩的黃鶴樓,飛去的黃鶴再也沒有歸來了。唯有悠悠白雲仍然千載依舊。晴天從黃鶴樓遙望江對岸,漢陽的樹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長得極為茂盛,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才是我家鄉?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愁!

2.名句賞析。

(1)頸聯“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寫景有什麼特點?

【交流點撥】這兩句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筆鋒一轉,轉而寫詩人眼前登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裡,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鹦鹉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2)尾聯中的“煙波”一詞妙在哪裡?

【交流點撥】“煙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現出來了,在極有深度的視覺形象中蘊含着醇厚的韻味,它與“日暮”一同構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詩人的懷鄉之情。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這首詩通過詩人在仕途失意之際來遊黃鶴樓的所憶所見,抒發了吊古傷今之感和遊子的思鄉之愁。

步驟四 學習《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交流點撥】我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将士,一直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我覺得自己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塞,又似北歸大雁一般飛入胡天,隻見那蒼茫無際的沙漠,遠處烽火台一縷白煙直上雲霄,黃河橫貫其間,天空中挂着一輪圓圓的落日,終于碰到了騎馬的偵察兵,一問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線呢!

2.名句賞析。

(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交流點撥】一“征”一“歸”,一“出”一“入”,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既是寫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發了作者被排擠的苦悶和遠離家鄉異地漂泊的愁緒,情感複雜。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交流點撥】構圖美:近處烽煙,遠處夕陽

大漠無邊,長河奔流空間闊大

線條美: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層次豐富。

色彩美:黃沙漫漫,夕輝橘紅,白煙一縷,河水閃閃——鮮明優美。

這句話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詩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當堂演練 達成目标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黃鶴樓》為詠黃鶴樓的名篇佳作,詩人将黃鶴樓的曆史傳說與人生的感發寫得如此空靈,真實,不僅情景交融,而且時空切換自然,意境滌遠而又不晦澀,猶如信手拈來,讀之如行雲流水,一瀉而下。

《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内心孤苦無依,寂寞傷感的情緒。

課外搜集王績、崔颢、王維的詩歌賞讀。

【附:闆書設計】

野望首聯——遠望、徘徊——百無聊賴

颔聯

頸聯暮中所見秋色,落晖

牧人,獵馬——遠景近景搭配

靜态動态結合

尾聯——無言、高歌——孤獨無依

黃鶴樓首聯——鶴去樓空——怅然若失

颔聯——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頸聯——綠樹芳草——引發鄉愁

尾聯——落日暮江——烘托鄉愁

使至塞上首聯叙事——出使邊塞

颔聯抒情——内心抑郁

頸聯繪景——塞外風光

尾聯叙事壯麗風光

抑郁心情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

不足之處在于: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歸納(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資料)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