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浪 晚上八點 昨天
千年香榧老樹
采摘香榧并懷兄弟
爸媽走後,回老家尚周村的時候漸趨稀少。“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隻剩歸途。”誠哉斯言!爸媽老來得子生養我,等我長大逐漸懂事,他們逐漸老去,子欲養而親不待。
當然也回,隔三差五。念着老家風月,以及,兄弟蔡雲俊的微笑。
可歎天不假年,“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兄弟他先行一步,我回老家的腳步,越來越渺茫。
我的故鄉在淪陷。這誰說的,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
“中國故事”系列之《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收錄陳忠實、劉亮程、白岩松等過來人的記憶和講述。
果實累累香榧樹
一
今天我來,略盡綿薄之力。
十五六年前吧,政府鼓勵,老家廣泛種植香榧。蔡雲俊夫婦,雖然供職山外某縫配廠,也于周末節假期間認購榧苗種植下許多。十五六年後的今天,綠樹成蔭子滿枝。白露時節,采摘時節,想蔡雲俊走後,隻妻子劉巧蘭留守,一對兒女在城工作,除周末瞅空檔竄進竄出探望,也幫不上多少忙,今天我去,也就盡個心意。去之前通過電話,劉巧蘭站門口等待,提着扁擔拎着籃子袋子,于是乎,後腳趕前腳,摘香榧去。
對于朋友,我有嚴格的界定。何況兄弟之稱?
從不曾互稱兄弟,對人也從不标榜。内心卻認了,相信雲俊也是。凡見面,隻呵呵地樂,雲俊的笑,有幾分憨,幾分倔犟,甚至有幾分妩媚,知我嗜酒,他自己也是,兄弟見面,自然舀酒為先,家有賢妻,三下五除二,整出三兩小菜來,天不下雨,多半選他家陽台,看南麓雲封,雲卷雲舒。
他們新家,這是第三次建造,終于底定。原泥木結構,前兩次改建。雲俊作為長子,自然首當其沖。雖然又苦又累又有經濟上的窘迫,但凡見面,他一如既往地笑,虧他笑得出來,這家夥,經他春天般的赤子般的笑,我這苦瓜臉也跟着笑出個子醜寅卯姹紫嫣紅來。
樹上的剪影
二
雲俊屋後饅頭洞岩,特雄險,老家尚周村唯一稱得上“風景”的存在,山外同學朋友來,多往是處領。高低錯落,有巨石在,巨石之間,有大樹在,這大樹,即香榧樹,從崖縫中硬生生崛起,都上百年幾百年曆史了,猶自虬枝峥嵘——這也許可看作,我家鄉我父老鄉親的形象寫照。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榧樹劃分生産隊所有。一俟大人們采摘完畢,我們這群“揀香榧”的娃便蜂擁而上,揀地上掉的,一顆,兩顆,三顆,地上揀完了,舉頭上綁鐵絲鈎的竹竿鈎樹梢上大人們采摘不上的,一顆,兩顆,三顆……
大人摘的歸集體,娃們揀的私有。每次多少揀一些回家,卻吃不上幾顆。香榧這東西,不是現摘可現吃,從去皮到清洗到晾幹到炒制,至少二三十天時間,湊巧趕上炒香榧,阿媽會給扒竈台觀望的我吃果果,一顆,兩顆——記憶裡不曾超過三顆。
今年香榧知多少
八九年前,香榧青果曾賣到20元一斤,炒制香榧子最高賣到200一斤。可能那年小年,可能新種香榧樹尚未挂果,可能那幾年香榧之美容之抗癌之長生不老才炒作開,可能公款消費,所有可能的可能。
車停村口。村口商販在收購榧脯(青果),現摘現賣的果農,一擦再擦汗漬漬的臉,一邊緊盯台秤上的斤兩。問即時收購價,答8元一斤。
香榧樹下
三
百度介紹《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講到白岩松:“自打母親到了北京,白岩松覺得,家鄉越發變成了一個地理上的概念。母親在哪兒,家就在哪兒,是一點沒錯的……隻是,誰将留下照看家鄉呢?也許那裡将變成老年人的天下,與優美的風景同在,被一部分人羨慕,而被另一部分人憐憫。我們已注定無家的人,也終有葉落的時候,但那時,或許隻能像《阿甘正傳》開始時的那根羽毛,在風中飄來飄去,雖然我知道根在哪裡,但是媽媽,我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摘香榧去,去一個叫橫崗的地方,那滿山滿隴的植株,綠樹成蔭子滿枝……
矯捷如猿猴
四
江南香榧産地,東白山周麓溝谷坡地。虎鹿鎮,香榧之鄉,其中以東溪坑谷地東溪、西垣村居多。西垣劉氏,我尚周村派分,排起輩分,叔伯兄弟。尚周村原本香榧樹也多,妖娆矯健在田頭地角。向陽地場,宜于種植莊稼,而雄香榧樹不結果且遮敝陽光影響作物生長,砍了,打家具了。如此一來,雌香榧樹守寡,也就不能生産了。
西垣仄迫陡峭,糧食生産勉強,留剩的香榧樹一如從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始,香榧作為珍稀幹果走紅,按人口分配,一家幾棵或幾家一棵,我說你們倒好,抱着樹根有飯吃。
朋友來虎鹿鎮一帶玩,見“虎鹿肉店”招牌,大為驚訝:你們這兒還有虎肉鹿肉賣?
沿途見香榧挂果,更是稀罕,嗫嚅着問能否摘一個吃?主人大慷其慨:可以。車停路邊,客人傾斜身子扒拉枝桠摘上一兩顆,火赤巴幾往嘴裡塞,一口咬下去,哇——
炒好的香榧香噴噴
五
分居上下半村,我和雲俊的交往,從讀小學開始。小學校舍設劉氏宗祠,雲俊的家,就在祠堂邊上。雲俊三兄弟兩姐妹,加父母加外公外婆,一家近十口人,居所狹隘幾無回身之地。但拾掇得極幹淨,極清爽。村人進出,都愛在門口石闆上小憩,交換小道消息,空閑下,進屋分坐八仙桌四圍,喝幾壺茶,打幾付牌,但從不賭錢。有一次入座,我說最低一元錢一級?雲俊他爸蔡成良不允,他說無論大小多少,一元錢也是賭。
雲俊他媽劉春仙後廚一陣忙碌,烤出幾個薄如紙糊的玉米餅,給老少爺們做點心,她不慌不忙卻絲絲入扣,一如既往的笑意盈盈。
采榧歸來
六
成為夥伴成為朋友成為兄弟,其實從跑山外陳家中小學讀初中始。二十裡地的山路,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起。
一起擡過石頭一起砍過柴,一起開荒一起嘯吟九天——兄弟先行一步,我很孤單。
晴不知夏去,一雨方覺秋深。
高高樹上摘香榧
“晚上八點”特約作家
東陽市作家協會主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