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慶雲
9月3日,電影《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正版視頻平台上映。在這部孔二狗監制的電影作品當中,許君聰再次飾演劉海柱。早在2012年的網絡劇《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20年》當中,許君聰便飾演了這個劉海柱。這兩部作品,都是根據孔二狗的小說《東北風雲之黑道風雲二十年》改編而來。
網絡劇版本,因為過分血腥、暴力、真實等問題,最終被平台下架。當時,那部網絡劇可謂是風格淩厲,把東北黑土地上的非法暴力人員的題材開辟到了一個充滿戾氣的世界當中。顯然,這種戾氣橫流的作品,是無法滿足視頻平台對于作品正能量要求的。最終下架,也是必然。
反觀這部剛剛上映的《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就要少了很多戾氣,而多了不少溫情。影片故事當中,劉海柱成了造船廠裡邊的司機,為了幫助女工找自行車,得罪了一群暴戾恣睢的閑散人員。這批閑散人員屢次找事兒,次次緊逼劉海柱,最終,劉海柱奮起反擊,幫助警察叔叔将這群違法分子繩之以法。最終,劉海柱也不得不離開造船廠,成了一名自行車修理工。
這部電影本身的視角,是從“老實人”劉海柱出發的。這個男主角雖然喜歡打架,但卻并不欺負人,隻是行俠仗義。而電影本身的主題,也是這個行俠仗義的人,最終一步一步的被壞人逼到了絕路上,隻能和他們殊死一搏。于電影本身而言,顯然已經不是當年的“黑道風雲”,而是幫助警察叔叔抓壞人的内容了。劉海柱身上,少了戾氣,多了對廠裡很多人的幫扶。
從藝術創作的角度講,這種溫情為主要調性的作品,當然要比當年戾氣很重的作品具備社會正向價值。《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可以看出,孔二狗對自身“東北往事”内容的一次全新改編。這是一種離實際真實略遠,但離正向價值很近的藝術創作方式。為什麼說離實際真實略遠呢?因為在實際的生存環境當中,我們很難要求作為原型人物出現的劉海柱能夠有影片人物一樣的思想覺悟。
這其實就是創作者需要面對的藝術悖論。尊重原型人物的真實,就可能面對藝術作品本身的戾氣過重。而塑造人物的溫情、仗義和覺悟,就可能離真實的人物原型太遠。對于“黑道風雲”題材,用後一種創作方式去表達,顯然更符合當下的影視劇調性需求——影視劇應該傳達更為善意的社會正向能量,而不是鬥狠獵奇。
基于這種善意,這次的《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當然是積極可取的,應該點贊的。當然,也可能會有影迷基于孔二狗的原著小說,想追求小說當中的真實快意。若是帶着原著情結去看這部電影,顯然是不會得到滿足的。對于原著小說而言,孔二狗更像是用一種接近真實的筆法,利用所謂的“黑道”這個點線,去劈開一個東北的縱橫幾十年。當然,孔二狗原著小說當中的戲谑,則是典型的商業屬性明确的筆法,并非傳統的文學叙事語言。
對于《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這部電影作品而言,編劇導演監制們當然知道,隻有讓人物産生巨大的真實感,才能讓影迷産生一種代入感。所以,影片當中,出現了大量的具備年代感的道具。然而,這種年代感更多的停留在道具層面上,對于故事内容和演員表現,還是有很多的提升空間。
故事内容方面,雖然講的還算圓潤,但總是給人一種還能更深入但卻淺嘗辄止了的既視感。顯然,這部電影當中,劉海柱身上,還缺少一些可以抓住地面的鈎子,還不足以讓觀衆認定他就是八十年代東北黑土地上的造船廠工人。橋段上的對地氣抓鈎子,比較好的,則是範偉的《耳朵大有福》和王千源的《鋼的琴》。
演員的表演上,《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當中,許君聰顯然已經成長為了演技非常不錯的青年演員。但是,很多力求真實的作品,反倒是演員成長了,卻失去了本真的味道,演技傷害了角色本身。這麼多年回頭再看,王寶強在《盲井》當中,也是因青澀而飽滿。演技與真實,這是一個較為有趣的悖論。我們好多寫實派的電影,都沒法找到合适的演員,這是整個電影市場的無奈。許君聰能夠完成到這個狀态,已然是非常努力了。
如是,我覺得孔二狗這次的《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在現有基礎上,做到了很大的溫情。二狗以後的“東北往事”也注定都是這樣的風格特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