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羽的媽媽喜歡女孩子,可偏偏小羽是個男孩,于是從小羽生下來開始,小羽的媽媽便用女孩子的用品來“武裝”他。一直到進幼兒園之前,小羽還紮着小辮穿着裙子。
在媽媽的耳濡目染之下,小羽的行為動作也頗為“淑女”,從幼兒園到小學,小羽的玩伴幾乎全是女生,對男生則敬而遠之。如今小羽已經大學畢業并正式參加工作了,但小羽的媽媽卻越來越擔心起來,因為小羽到現在都不曾交過一個女朋友,每次問起小羽都說“急什麼”。有一次小羽被媽媽問急了,回答說“對交女朋友不感興趣”。
小羽的媽媽越想越不對勁,對交女朋友不感興趣,難道對交男朋友感興趣?這個想法讓小羽媽媽坐不住了。
她托朋友找到一位心理咨詢醫生,向醫生詢問男孩子童年的女性化氣質會不會發展成為同性戀呢?
兒童性取向影響将來性取向
醫生聽完小羽媽媽的叙述之後表示,不無這個可能。一些支持環境因素的學者推測,這些男孩小時候遠離與男性同伴和男性角色榜樣(特别是父親),因此他們對男性有強烈的、無法滿足的情感。這種情感導緻他們在青少年時期、成年時期都找男性做愛人或性夥伴。
當然,可能還有其他原因,例如性别不協調在某種程度上是天生的,如果同性戀傾向是天生的,性别不協調隻不過是這種傾向的一種表現。
總的來說,同性戀性取向的起源複雜而神秘——和異性戀性取向一樣神秘。影響性取向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其中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可能影響胎兒腦組織的基因和升華因素(如激素水平)。這些因素也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性取向。但是,童年早期的社會化經驗對于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取向的形成也很重要。但這些因素真正的影響作用和相互之間的影響至今都不清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