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護膚品廠商為吸引消費者眼球,常會用各種宣傳詞語來誇大護膚品效果,在護膚品的産品介紹中,我們常看到純天然、不含酒精、經皮膚科醫生測試等字眼,可真相到底是什麼呢?小編帶你一探究竟!
純天然:這個名詞暗示産品成份來自植物或有機物,而不是人工合成。“天然”這兩個字似乎更能引起消費者的關注,但天然成分并不能保證産品室安全或有效的。天然成分的宣傳不受FDA的監管,因此化妝品公司可以任意使用這些術語,這些術語具有非常高的營銷價值,但是在醫學上沒有任何意義。此外,也沒有令人信服的研究可以證實“天然成分”比人工合成的成分更有益于皮膚。并且,當植物提取物添加入化妝品後,經過防腐、穩定處理,在與其他成分相混合,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它的“天然性”了。
小編注解:天然成分的安全性隻是相對而言的,某些常用的天然成分,如薄荷、迷叠香等就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而檸檬、薰衣草等會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光敏感反應。此外,天然物質的分子比較大,不容易被皮膚所吸收,這就是為什麼使用新鮮蔬果DIY外敷時,效果很難保證的原因。
有機化妝品:自2002年10月美國農業部(USDA)開始着手冠以“有機”字樣食品的标準。有機食品需要經過專門的認證。然而,“有機”跟化妝品沒有一點關系。為了讓自己的産品脫穎而出,化妝品公司開始給産品貼上“有機”的标簽,市面上一些洗發水和潤膚乳标榜自己是70%的有機産品,因為主要成分是浸泡過有機薰衣草葉的水。
小編注解:目前我國并沒有有機化妝品的相關标準,對其定位也沒有明确規定。國際上對于有機化妝品的認證标準也并未統一,主流的幾個認證機構包括澳洲ACO有機認證、ECO、BIO、德國BDIH認證及澳洲NASAA認證,但這些認證在标準上都存在不一樣之處,比如ECO規定有機化妝品的完成品中必須含有5%以上驗證為有機的内容物,而BIO則要求有10%以上。
低敏感性或适合敏感皮膚:這兩個術語暗示消費者不會造成過敏,但這種說法沒有意義,其實不存在測試産品以判斷會不會造成皮膚過敏方面的監管标準,任何化妝品公司都可以随意使用這兩個術語。由于沒有明确的定義和标準,化妝品公司在使用這些術語時并不需要研究報告來證實。
小編注解:不難發現,有些産品明明标榜适合敏感性皮膚使用,卻在使用時讓皮膚過敏了,正是由于産品添加了一些刺激性或緻敏性成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