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朝曆代的情況不一樣。周朝及以前,皇帝的概念還沒有形成,所以周王的後宮建制是王後一人,然後有地位尊崇的三夫人,其次是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按照制度,王後當然是正位宮闱,同體天王,三夫人坐論婦禮,九嫔掌教四德,世婦主喪、祭奠、賓客,女禦序于王之燕寝。可見王後之下,她們都有各自的職分。
如果把“三夫人”作為一個職權以及地位的界限的話,“三夫人”的地位在王後之下,在三公之上,那麼“三夫人”之下的後宮女官也有自己的職級。按《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内命婦”條第二義:三夫人以下嫔妃,所以,她們也可以統稱“内命婦”。《周禮·天官·聞人》:“凡外、内命夫命婦出入,則為之辟。”賈公彥疏:“内命婦,即三夫人以下也。”
秦始皇統一中國,由他開始,為始皇帝,故皇後之稱謂也由此始,但始皇并沒有把自己的後宮品秩整得那麼複雜,除了皇後之外,所有的妾皆稱夫人。西漢開始,皇帝在夫人的名号之上,又增加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妃嫔,後宮女官開始發展壯大。武帝時增加了婕妤、蛭娥、傛華、充依,元帝新置昭儀。到了東漢,皇帝來了個删繁就簡,隻有貴人、美人、宮人、采女四等。
南北朝時期,北齊武成帝好色,廣置妃嫔,不僅回複周朝古制,還不怕麻煩,給八十一禦女取了名字,讓她們享受正四品的待遇。
唐朝又來了一個删繁就簡。按唐朝定制,皇帝妃嫔及皇太子良娣以下,為内命婦,即正一品貴妃、淑妃、德妃,至正八品采女;正三品良娣,至正九品奉儀(唐朝太子内官,置二十四員,正九品,位昭訓下)等。但唐朝在女官的設置上也很繁雜,設置了六局二十四司,分别掌管後宮的事務。明代朱元璋在唐朝制度基礎上,又作了一次删繁就簡,并限制了她們擁有過高的品級。六局分别為尚宮、尚儀、尚服、尚寝、尚功,尚宮總管六局事務,其餘分别長官儀禮、服飾、寝事及考核。一司為宮正司,掌管戒靈責罰。六局一司的品級都是正六品。
清康熙以後,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級。皇後之下,設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嫔6人,貴人、常在、答應、宮女子,人數不定。總體數量已經減少很多。
從曆代後宮女官等級的變化中,不難看出,皇後一人之下,妃嫔的稱号曆代屢有增減,且越是前朝設置的,地位越趨下降。如貴人,東漢始置時是妃嫔中第一等,到了清代卻成了妃嫔(後宮主位)中較低的等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