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鏡啊魔鏡,誰是這世上最美麗的女子?”白雪公主的故事裡,惡毒的王後總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着這個問題。“既生瑜何生亮?”喜歡攀比的人多半要發出這樣的感慨,于是原本就艱難的考研路上無端地多了些自己制造的障礙。攀比不是罪過,但攀比心太強,必定煩惱叢生。跨考論壇的心理咨詢師們關注考研學子的内心世界,特将一些典型的實例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執着的考研學子走出煩惱的困境,讓考研複習路上多一份輕松好心情!
負性攀比讓思維陷入死角
攀比在心理學上被界定為中性略偏陰性的心理特征,即個體發現自身與參照個體發生偏差時産生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通常産生攀比心理的個體與被選作為參照的個體之間往往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導緻自身被尊重的需要過分誇大,虛榮動機增強,甚至産生極端的心理障礙和行為。筆者曾遇到一個典型例子。大學生小韓從小表現優秀,可大學宿舍的小張樣樣都比她強,于是大學四年她都暗暗跟小張較勁。大四的時候,小張被保送去了北大,而小韓隻得到本校保研資格。小韓不服氣,最後放棄了保研,選擇報考北大,這就是典型的攀比心理。
根據産生的作用不同,攀比心理分為正性攀比和負性攀比。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積極的比較,是在理性意識驅使下的正當競争,往往能夠引發個體積極的競争欲望,産生克服困難的動力;負性攀比指那些消極的、伴随有情緒性心理障礙的比較,會使個體陷入思維的死角,産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極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負性攀比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理性分析,隻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無法自拔,對人對己都很不利。像之前提到的小韓,考了兩年都沒考上,而且激烈的競争讓她喘不過氣來。最後小韓考上了山東大學的研究生,但卻斷絕了與小張以及其他本科同學的聯系,那段經曆給她的心理留下了陰影。
負性攀比的幾種表現形式
1.嫉妒心理導緻極端攀比
講述人:楊同學,湖北大學大三學生
“最近不知道怎麼了,看到别人得意我總忍不住拿自己和他們比較。比如一天的考研複習結束後,大家會在臨睡前交流一下複習情況,如果我聽到有人說今天又做了多少套題,記了多少知識點,而自己卻還在原地徘徊不前時,便會莫名地恐慌,甚至有點兒恨對方,心中暗暗詛咒對方考不好。雖然也知道這樣的想法很不對,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更可怕的是,有一次,我竟然故意把考研咨詢會的時間說錯,害得幾個被我視作競争對手的同學沒能按時參加。雖然當時挺高興,覺得自己賺了,但後來想想又挺後悔。難道我真的是一個很壞的人,忍受不了别人比自己強嗎?”
心靈解讀:臨時回避,讓攀比逃離嫉妒是一種極想排除或破壞别人優越地位的心理傾向,是含有憎恨成分的激烈感情。在個體之間差異性很小、外界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很容易産生嫉妒心理,具有明顯的對抗性,從而引發消極情緒,導緻極端的攀比行為,嚴重地可能會危害到他人的利益,從而使自己也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譴責。
嫉妒心理可以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除了受道德約束外,個體可以通過臨時回避的方式幫助自己暫時從極端攀比的環境中逃離,從而減少因情緒激動造成的非理性行為。比如,楊同學在感覺到自己内心的真實想法有些邪惡時,如果迅速離開可能産生是非的空間——宿舍,用閱讀、上網,或者與那些不考研的同學交談的方式設法讓自己想要打擊報複别人的意念冷卻,就能給情緒足夠的緩沖時間,從而避免因嫉妒心理導緻的極端攀比行為。當然更重要的是,通過樹立堅定的目标,重新認識自己,建立起對抗本能欲望的心理防禦機制。
2.“面子問題”導緻盲目攀比
講述人:陸同學,西南民族大學大四學生
“老實說,我的學習成績隻能算中等,報考普通大學的研究生還算有希望,但是報考名校就有點吃力了。可是大家都報考了名校,我如果不報,很丢人。另外,我的家人對這件事也很看重,總是會和别人說我多麼聰明,多麼能幹,他們多為我驕傲,我不想父母因為這個問題在别人面前擡不起頭來。雖然我心裡很清楚,對于我來說,報考名校是自讨苦吃,失敗的可能性極大,可又擔心一旦被别人比下去,周圍的冷嘲熱諷會讓我無法忍受。這樣的比較讓我覺得很累,簡直就是自我煎熬。”
心靈解讀:客觀地看待自己人際關系學說指出,當人們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時,如果過分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會強化從衆心理,導緻虛榮心理的産生。所謂虛榮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自我客觀價值的自我虛構,表現在考研複習階段,就是對不切實際的複習目标或者報考院校以及專業的高追求。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要求被尊重是較高層次的需要,處于生理、安全、友誼和愛的需要之上。很多考研人由于長期的辛苦付出,有着強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可以說很多努力都是在試圖建立自尊和他尊體系,以實現自我價值。但這是要建立在對自我正确客觀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否則隻會因為過分追求虛榮心的滿足,導緻盲目攀比,忽略了可比性本身。陸同學應該客觀地評估自己,敢于面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報考力所能及的院校,千萬不要因為面子而耽誤了自己的前途。
3.習慣性攀比導緻心理壓力
升級講述人:周同學,重慶大學大四學生
“最近一有人在我面前提起考研我就很煩,聽到别人的複習進度我更加緊張。這種心理狀态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星期,嚴重影響了我的睡眠質量。睡覺的時候,我的腦子裡老是習慣性地重複着一些畫面,全是班裡學習好的人的面孔和以前做過的試卷,甚至還經常做得零分的噩夢。我老是想,其他同學一定比我複習得好,考試一定比我強。甚至在複習的時候,我也很緊張,一旦做錯題目就會沮喪很久。”
心靈解讀:改變認知,糾正心理偏差考研本來是正當競争,不是習慣性攀比。正當競争往往由于其明确的目标讓人信心十足,精力充沛;而習慣性攀比則伴随着一種疲憊的無能感,讓人的内心隐隐作痛。長此以往,對身心的危害相當嚴重。心理方面主要會誘發抑郁症,身體方面則容易出現失眠、食欲下降、抵抗力減弱等症狀。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某些承受能力較差的個體甚至會産生一些對自己不利的極端行為。對考研人來說,習慣性攀比無疑是一劑毒藥,不僅會影響考生的複習進度和考試狀态,甚至還會讓考生産生對自我人格以及能力的否定。12下一頁尾頁
心理學家凱利的人格認知理論指出,不管事實怎樣,認知才是關鍵,心理障礙的根源是認知偏差。在外部世界不變的情況下,改變認知就能糾正心理障礙。所以與周同學有相似經曆的考研人隻要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改變現狀,并在行動上采取一定的心理調節,那麼糟糕的情形都會逐漸好轉。
注意對攀比心理的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是指個體通過将自己對行為的計劃和預期與行為的現實成果加以對比和評價,從而調節自身行為的過程。跨考教育專家指出攀比心理的主動引導與規避,主要通過合理的自我調節實現負性攀比到正性攀比的轉化,從而幫助考研人建立正确的比較觀念,擺脫壓力的束縛,找到前進的動力,具體的方法包括:
1.通過自我暗示,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暗示又稱自我肯定,是指通過對個體預期目标積極的叙述,實現頭腦中堅定而持久的積極認知,擺脫陳舊的、否定性的消極思維模式。自我暗示是一種強有力的心理調節技巧,可以在短時間内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預期,增強個體的心理承受能力。具體表現為帶有鼓勵性質的語言、符号以及動作。比如,當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時,在心中默念“其實我也很好”之類的語句,久而久之,盲目比較的習慣就會有所改善。
2.盡可能地縱向比較,減少盲目地橫向比較比較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縱向比較是指個體和自己的昨天比較,找到長期的發展變化,以進步的心态鼓勵自己,從而建立希望體系,幫助個體樹立堅定的信心。橫向比較是指個體與周圍其他人的比較,有助于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由于競争的日益激烈,人們往往會陷入橫向比較的誤區,忽略了縱向比較。縱向比較會讓考生有更清醒的自我認識,有利于考生在考試中發揮出真實水平。
3.增強自身實力,克服負性攀比考研人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強大的學習實力基礎之上的,負性攀比的産生往往是因為個體自身的實力與期望值達不到均衡水平,導緻自信心的缺失,從而産生抱怨、憎恨等情緒。因此,在考研複習過程中,積極建立起相關的知識網絡,盡快地查缺補漏,用行動彌補失落,鞏固并增強自己的學習實力,才能戰勝負性攀比造成的心理障礙,繼而考研成功。
首頁上一頁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