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漫畫《死亡筆記》到現實的“死亡筆記”,從虛幻世界中的“正義”到現實社會中的“詛咒”,青少年為什麼對此心态開放,甚至樂此不疲?
他們希望從這樣的日記本裡得到什麼?
在筆記本中得到“讓某人死”的虛幻的效果,這樣的方式,到底是詛咒還是宣洩?是自我欺騙還是自我調節?
從人的本性來看,死亡到底意味着什麼?
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博士研究生祝卓宏。
内心樹立虛幻的正義感,從而得到心理滿足
漫畫《死亡筆記》中标榜的“除暴安良”,使得漫畫的主人公成為正義的化身,由此演化出“死亡筆記本”。祝博士認為,它會潛移默化地暗示使用者———雖然讓别人去死,但自己是正義的,是通過“正義的力量”整治“邪惡的力量”。
據報道,那些使用死亡日記的青少年,大多是填上自己不喜歡的同學的名字,目的是為了“報複”。祝博士分析說,當學生之間産生矛盾甚至發生暴力的時候,受欺負的孩子會有兩種表現,一是以牙還牙,報之以謾罵、毆打。二是,有一種阿Q精神,通過暗地詛咒,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已經改變了别人的命運,而對方已經受到報應,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自欺欺人的“成功報複”,無法帶來真正的宣洩
當一個人希望但又自己沒有能力做一件的事情的時候,往往願意通過靠對虛拟世界的想象來實現,并從中獲得自尊和自信。填寫“死亡筆記”就是在自己無法讓對方受到損失的情況下,希望神的力量來幫助。其實這隻是一種假想的力量,現實中并不存在。有學生表示,這樣可以獲得宣洩,達到心理平衡。
“但是,這完全不同于正常的宣洩方式。真正的宣洩,是要最終把身體裡的能量釋放出來,達到放松的效果。但是,死亡筆記上寫名字,就如同古代給小人紮針,仇恨不但沒有減少,而是放在内心更深處,不斷地沉澱和積累,即使得到了安慰,也隻是一時的快感。”祝博士說。
追求“死亡”,體現了人的“避害的本性”
近年一份調查表明,中國15歲到34歲年齡段的人群中,死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殺”。尤其令人震驚的是,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并且年齡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無獨有偶,一種“死亡遊戲”也曾于去年在中小學校園風靡一時。從人的本性來看,死亡有着一種怎樣的意義呢?
弗洛伊德心理假說中曾說,每個人都具有“死亡的本能”,這是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本能沖動。死亡本能可以派生出攻擊、破壞、戰争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内部時,導緻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緻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祝博士認為,從心理學上分析,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當人面對積極因素時,會選擇積極應對,所謂趨利;當面對消極因素時會選擇回避困難,獲得解脫,也就是“避害”。而“避害”的極緻表現,就是追求死亡。“這個時候,人們會認為,隻要活着,就不可能避開焦慮、痛苦,為了徹底尋求解脫,選擇了自殺。”
死亡筆記流傳就像發了燒,而引起發燒的病毒已經侵入社會當中
“死亡筆記在中學生中的這種流傳,就好像一個人發了燒,但是引發他發燒的病毒應該早就進入了社會。”祝博士認為,這不是一個筆記的問題,而是折射了很多它背後的社會問題,青少年心理問題。
在學校裡,青少年可能有一些事情看不慣,認為一些同學或者老師無法相處;有些家庭關系緊張,孩子感受不到溫暖,再加上學習壓力大,這都給青少年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問題。1 2 上一頁 下一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