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硬筆書友不太贊同把硬筆當成毛筆來寫,大概理由不外乎“營其工巧而離經叛道”,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
筆是書寫成為書法的工具,用筆千古不易,但用筆亦千古不僵不死,否則就不會有八面出鋒的米元章。筆在書寫者手裡,本就可以極盡其工巧,隻要有特色不違和,沒有什麼固定的章則與規制。毛的變化,必然導緻書寫方式與習慣的變化,這是永恒不變的客觀規律。
今日硬筆書圈以硬筆循學古法的書友非常之多,這是必然的。首先,書法學習入高格,必須溯本求源學古人習經典,其次,實用性通俗寫法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硬筆書法愛好者的審美層次與需求。而以硬筆學經典,把硬筆字當成軟筆來寫更有利于摹學古人經典作品的技法與習慣。至少,在臨摹這個環節,具有明顯的“親和”優勢,也便于入手和長期堅持。
附硬筆習作王士祯《遊金陵南諸刹記》及原文,使用1.0中性筆,32開打印紙。
原文:
二十二日,自烏衣巷出聚寶門,遂造報恩寺,寺即古長幹寺,明金陵八大寺之一也,龍象巨麗,甲諸刹。登九級塔,俯視金陵城阙,旭日飛甍,參差可見。西瞰大江,南望牛首。東西蔣山,紫雲丹巘,出沒煙霧,郁作龍蟠。近眺秦淮青溪,三十六曲,才若一線,雲逢逢起腋下,鳥俯其背。忽憶唐諸公詩:“塔勢如湧出,連山若波濤,”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也。僧言順治戊戌,龍起塔中,塔震壞。有田姓兄弟四人,不用一纖一木,數日而工成。于最高欄楯上,步立捷如飛鳥。殆蒙莊所稱伯昏無人,“臨百仞之淵,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能外生死,至人者耶?”天界寺在報恩東南,人家沿溪居,多以略彴通出入,松栝疏古,篁竹幽邃。後為鳳山碧峰寺,即唐翠靈寺,以碧峰師易今名。洪武中,師出使西洋,今十八沉香羅漢,猶是西域物。萬曆中,崇川顧氏竊其一以祈嗣,數見怪異,還之乃已。寺僧出正統十年賜藏經,勅谕墨澤如新。迤逦登高座寺,秋草滿庭,阒無人迹,遐想王、謝、庾、卞之風,為之慨然。過梅将軍廟,廟祀晉豫章内史梅頤。頤字仲真,嘗進孔傳《尚書》者。拜方、景二公祠。方祠舊在崗上古木末亭側,喬木數百章。國初邵某者來作令,盡翦伐之。亭與祠并圮,今亭、祠皆徙而北。雛松數株,殊失古意。景公陝之真甯人,靖難時二十族并死,事最烈。壁上陽羨朱君一詩頗奇,今記于此:“慷慨誓死心不移,欲死不死将何為?欲揮豫讓橋下劍,欲操博浪沙中椎。衣绯如火如衣衰,懷刃如雪甘如饴。疾行犯駕氣何壯,千秋萬世當如斯!”誦之勃勃有生氣,可以廉頑立懦也。考革除之際,以身殉國者,自勳戚大臣下至樵夫門卒之流,凡數百人,人才之盛,古今無與比。雖功名如三楊,不免射鈎之恥,得與諸公朽骨争千秋萬歲之名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