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中國性教育模式面臨的尴尬

中國性教育模式面臨的尴尬

知識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3:33

  “我從哪裡來?”這是一個元問題,一個族群、一個姓氏,一個個體,莫不如此。幾乎所有的孩子,到了三四歲,有了“自我意識”,都會向父母抛出這個“燙手的山芋”。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中國孩子向中國父母問了數千年,能得到接近真相的解釋有幾人?

  概括起來,中國父母用四招對付孩子,一曰騙:“石頭蹦出來的”、“撿回來的”、“河裡漂來的”。孩子還是納悶,撿回來的,又是誰生的?二曰斥:小孩子問這麼多幹嘛?孩子惶恐,難道問問哪裡來也不行嗎?三曰拖:等你長大就知道了。于是,孩子盼望早日長大。至于說進一步向孩子解釋性器官及功能,更是中國父母“不可能完成之任務”,甚至在電視上出現親熱的鏡頭時,大部分家長都會倉促間換台。于是,我們的孩子,隻能“禮失求諸野”,隻能從朋輩、書本、網絡,甚至是色情光碟中獲取性知識。

  相同的問題,美國父母給出的答案又是什麼呢?美國公共健康政策專家安吉拉的女兒問她:“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她回答:“女孩長大以後,會嫁給愛她的男人,這個男人給她一顆愛的種子,進入她的身體裡,會和她自身的另一顆愛的種子結合。結合的種子,在營養的滋養下,逐漸長成一個兒,就是媽媽肚子裡的孩子。”不得不佩服這位聰明的媽媽,用詩化的語言及意境,把這個千古難題解釋得如此巧妙與優美。美國的家庭都備有一些讓孩子容易讀懂的、有關性方面的書籍和小冊子。父母通常會拿一本有圖片的書,和孩子一起看,邊看邊講,一般是父親跟兒子談,母親跟女兒談。

  當然,由于東西方文化、傳統、觀念的差異,性觀念、性教育也不盡相同,利弊互存,全盤照搬是不可能的。西方的“性早慧”,利在使孩子早日了解自身的生理結構,使自己的性商、情商與身體同步發育,和諧發展,養成正常的性心理,提高性保護意識。但是,事情的另一面,“性早慧”、性的去神秘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促進荷爾蒙的分泌,助長性的泛濫,從而肇緻諸多的社會問題,堕胎、未婚媽媽、艾滋病……在許多性開放的國家,今天已開始反思這個問題,有的國家甚至重新倡導“處女運動”。

  而中國式性教育,隐晦、腼腆、保守,養成中國人性情的含蓄之美,内斂之美。但父母視性如洪水猛獸,學校教育也嚴重不足,容易導緻孩子要麼成為“性低能”,到結婚還不懂做愛是咋回事、有的女孩懷孕幾個月都不知道;要麼從不正常的渠道獲得“性錯亂”,甚至因為性無知而缺乏自我保護能力,造成嚴重的後果。

  對于性教育,我是一個折衷派。父母既不要采取鴕鳥政策,對性避而不談,任孩子疑窦叢生,或者從旁門左道了解性知識,也不要對孩子放開來談,過早、過全開發其性趣,讓性成為孩子的成長負擔。

  還有一個問題,提醒專家。許多中國父母,都是在相同的環境長大,自身的性知識也相當貧乏,甚至還是性盲,根本不足以對孩子進行正确的性教育。所以,性專家在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同時,也不妨給為人父母者講講課,開開性教育掃盲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