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就常注意身體的各部分,但這些都是常會用到的部分或是常常看見的部分,對于比較私密的器官以東方人的觀點來說,不要說常常注意,連言語中提到都會覺得避諱。若以女性來說,第二性征-乳房就是必須常常自我檢查的地方。
事實上,乳房從青春發育至二十幾歲期,乳腺的增生,使得乳房呈現健美而富彈性。三十歲後,皮下的脂肪開始堆積而相對乳房(乳腺)結締組織比例減小,使乳房逐漸下垂。四十至四十五歲以後,由于荷爾蒙的刺激減少,乳腺逐漸萎縮,皮下脂肪占據更多的空間,乳房也就更進一步的下垂 。
以上,再再顯示乳房的變化是代表身體新陳代謝及内分泌機能的重要指标。月事的前後,乳房常有不定期的疼痛發生。由于女性荷爾蒙動情素中,還有次分類的荷爾蒙E1、E2、E3,分别刺激乳腺管上皮、乳房結締組織及乳腺管分泌。當三者的荷爾蒙分泌不均勻時,就造成了相對性的抗衡而阻塞。此時,管内的分泌物則無法順暢流通,引起腫脹疼痛。其發生頻率往往跟精神壓力與情緒有關,常常不需任何處理,經一段時間,荷爾蒙自我平衡後就自愈了。急性期,以局部熱敷或止痛劑可暫時緩解。根據研究報告,一群月經失調的婦女,每天短跑20~30分鐘。
兩個月後,80%的婦女可恢複正常,抽驗她們血中動情素的量也恢複正常,足足證實“運動”除了可放松情緒外,也可調節體内荷爾蒙的分泌。但是切不可把做家事的“勞動”當成“運動”。勞動是要動腦、花精神及肌肉也不協調的。
另一項調查,東方人吃較多蔬菜、水果。血中女性動情素較低,罹患乳房的機率較小。所以,在三、四十年前,亞洲人(中國、新加坡、日本)罹患乳癌的比率為世界倒數第三。但是近二十五年來,卻成倍數劇增,非但如止,雖然在今日乳癌罹患率還是歐美人高,但是亞洲人得病後的死亡率遠較歐美為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預防篩檢及教育工作不積極。因此,在歐美早期乳癌(腫瘤大小<1公分)發現率占30%~60%,然而亞洲 大約在10%以下,早期乳癌的發現,其完全治愈存活20年以上的超過 90%。但是其多半是無法以手觸摸察覺的,而是必需以乳房攝影或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
乳癌發生原因很多,主要還是跟遺傳基因有關,因此,曆代親屬的尋根調查很重要。當然也有許多危險因子,例如:二十歲前或三十歲後生子、五十五歲後才停經、抽煙、肥胖或原來已有一側乳癌、學識程度高者、居住都市較居住鄉村者為高等等,意味着生活環境和精神狀态是發生乳癌重要因素。盡管如此,真正的原因還是無法得知,保持愉快的心情、不吃油炸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及持之有恒的規律運動,乃是預防各種癌症或疾病的不二法則。
女性乳癌僅次于子宮頸癌,占女性罹患癌症的第二位。目前乳癌成因仍不清楚,目前無法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唯有早期診斷及有效治療方為上策。
婦女自行摸到乳房腫塊後,常常拖延相當時日才就醫,導緻療效不佳。事實上,早期發現的乳癌,如第一期,80%的病人可存活超過十年以上。
乳癌的診斷主要靠女性的警覺心及自我檢查,定期的自我檢查乳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此,目前世界各國的公共衛生組織都極力推廣婦癌(子宮頸癌、乳癌)的防治工作,然而這兩種疾病卻是由不同的專業醫師來負責。群衆常被混淆而找錯醫師。子宮頸檢查是屬于婦産科醫師,而乳癌檢查是屬于一般外科或外科醫師負責。
在進行乳房篩檢之前,自我檢查為不可或缺的教育。最簡易的檢查方式是每天沐浴前後,面對鏡子,當以手檢查該側乳房時,必須以另一側的手按住乳頭往檢查部位的相反方向拉扯。
如此,可使一條一條的乳腺清楚觸覺到。乳腺的分布,是以乳頭為中心成放射狀分布,就如同腳踏車輪以輪軸 為中心的鋼絲成放射狀分布一樣。
由于手可觸摸到的腫瘤都大于1公分,是否太晚?醫界裡有人認為自我檢 查教育亦無法提高或改變乳癌的存活率。但是根據臨床經驗得知,群衆常因接受自我檢查,而願意積極參加篩檢的邊際效應。在瑞典的研究明顯的發現有做篩檢社區遠較沒有做篩檢社區的乳癌患者死亡率低了許多。
此外,決定乳癌預後的因素,除了腫瘤大小、淋巴腺的轉移外,醫界常忽略的是組織細胞的分化程度,常常有些腫瘤雖稍大一些,但細胞分化很好,預後是非常好的。
以往百分之八、九十的乳癌患者,發現時都已第四期。因此,五年存活率僅在20%以下。而近二、三十年來,除了檢查技術進步外,治療的方式也有很大的改進,零期或一期的患者明顯增加,二十年的存活率也在80%至90%以上,治療後的生活品質也很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